簡牘書法作品

  簡牘,古代漢族書寫用的竹簡和木片,為未編成冊之稱。實際是幾種東西的總稱,指的是竹簡、木簡、竹牘和木牘。在紙發明以前,簡牘是中國書籍的最主要形式,對後世書籍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簡牘的起源

  簡牘實際是幾種東西的總稱,指的是竹簡、木簡、竹牘和木牘。

  戰國以後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單個的竹片叫“簡”***或稱牒***,單個的木片叫版,1 尺長的長方形版叫牘,也叫尺牘。比較狹的版也叫木簡。又小又薄的版叫“札”。將“簡”編連而成的整體叫“策”或“編”,將版牘捆在一起的叫函。

  製作竹簡要先用火烤去汁液,以防蟲蛀。烤制過程稱為“殺青”或“汗青”。後來汗青成了史冊的代稱。從西漢起視用途不同而對簡的長度作了一些規定,如最大的簡長 24 寸***漢尺***,是抄寫易經等重要著作的,即中國古代說的“典”。河南汲縣、甘肅武威出土的《儀禮》等著作便是 24 寸長的簡。皇帝封諸侯王的簡長 2 尺,一般的著作用 1 尺長的簡。考古發掘出土的漢簡多長 23~27 釐米。

  製版多用柳樹、楊樹等比較軟的木材。在通常情況下,著書立說,傳抄經書典籍用竹簡,因此簡冊成為書籍的代稱,版牘多用於公文、信札之類。一般只在簡的一面寫文字,而且只寫一行,1 枚簡多的寫有 100 多字,少的僅有幾個字。

  編連簡的繩子叫“編”,多用麻繩,也有用絲的稱絲編,熟牛皮繩的叫韋編。依簡的長短,編捆的道數也不同,一般編上、下兩道,也有上、中、下三道,個別長簡還有用五道的。存放編連成策的簡,往往以最後一枚竹簡為軸心,將有字的一面向裡,捲成捆狀,把首簡卷在最外面***現在書籍封面上印書名即由此演變而來***,然後放在用布帛做的套子裡,這種包書的套稱“帙”,也叫“書衣”。因此後來“卷帙”也泛指書籍。簡牘上的字大多用墨書寫,也有用硃筆書寫的。新中國成立前後,多次有簡牘出土,最早的是戰國時期的,如 1965 年湖北江陵出土有楚簡,內容似為論述《祭儀》,從已出土的簡牘看,內容十分豐富,有經書、子書、歷譜、公文、律令、帳簿、遺策等。東晉末年由於紙的推廣使用,簡牘逐漸被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