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得有一點鋒芒閱讀答案

  顯露鋒芒,敢於擔當,才能促進社會進步,顯露獨特魅力。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人總得有一點鋒芒》閱讀材料

  ***1***中國傳統文化儒、道、釋三家,至少有兩家半都主張做人要喜怒不形於色,切忌鋒芒太露。所以幾千年來培養出無數玲瓏圓滑、唯唯諾諾、謹小慎微、四平八穩的謙謙君子。

  ***2***唐朝人蘇味道,處世圓滑,模稜兩可,從來不拿出自己的主見,含含糊糊,鋒芒全無,人稱“蘇模稜”,居然能混到宰相高位。還是唐朝,婁師德身為宰相,卻明哲保身,八面玲瓏,從不露鋒芒;不僅如此,他還教育將要赴任做官的弟弟:“假如人家唾你的臉,不擦它也會自己幹掉,應當笑著接受。”這兩位之所以能一路順利,位極人臣,大概就與從不露鋒芒有關。

  ***3***相反,敢露鋒芒者,一般都難得善終。劉邦問韓信;“你看我能帶多少兵?”答曰:“十萬。”再問:“你能帶多少兵?”答曰:“多多益善。”瞧,一點也不客氣,絲毫不知收斂鋒芒,雖說劉邦幾年後才收拾他,其實這會兒已經對他起了戒心。宋高宗是個無能的皇帝,秦檜又是個賣國宰相,人家一門心思求和自保,嶽武穆卻要“直搗黃龍”,卻要“還我河山”,卻要“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如此鋒芒畢露,又怎能躲過“***亭”之劫?

  ***4***武將鋒芒太露固無好下場,文人太露鋒芒也難成善果。李太白瀟灑飄逸,恃才傲物,終因鋒芒太露而難以見容官場,縱是明皇賞識,也無法弄個一官半職。只好一生浪跡天涯,與酒作伴,自慰“天生我材必有用”。蘇東坡一生豪放不羈,才華橫溢,卻屢遭磨難,不僅官場受挫,險遭殺頭之禍,就是在文化圈裡,也是非議四起,競相攻訐。何以如此,其弟蘇轍一語道破:“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的確,正因為他“太出色、太響亮,能把同代的人比得有點狼狽,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後你一拳我一腳地糟踐,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餘秋雨《山居筆記》***。蘇東坡,又一個鋒芒太露的犧牲品!

  ***5***鋒芒,既然使那麼多的人身敗名裂。家破人亡,於是就有“聰明人”去研究怎樣才能遠離鋒芒。明代有個官員叫張幹,四朝元老,人稱“不倒翁”。有人向他請教,怎樣平息誹謗?答曰:無辯。又問,怎樣制止怨恨?答曰:不爭。再問如何明哲保身?答曰:去鋒。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自保之術,不爭不辯,無怨無怒,玲瓏圓滑,與世無爭。果如此,官運不衰、榮華富貴都是可以預期的。可是我們再換個角度想想,如果人人都這樣唯唯諾諾,窩窩囊囊,遇事不敢出頭,做事害怕承擔責任,社會還怎麼前進?倘若,中國歷史上少了韓信的十面埋伏,少了岳飛的怒髮衝冠,少了李白的笑傲江湖,少了蘇軾的大江東去,這歷史不也太鬱悶太無趣太乏味了嗎?宋人張孝祥,紹興二十四年舉進士第一,上疏請昭雪岳飛,為秦檜所忌。其好友勸其不該如此鋒芒太露,張回答得十分痛快:“無鋒無芒,我舉進士幹什麼?有鋒有芒卻要藏起來,我舉進士幹什麼?知秦檜當政我怕他,我舉進士幹什麼?”這三問酣暢淋漓,迴腸蕩氣,足以告慰古今一切鋒芒之士,當為此浮一大白。

  《人總得有一點鋒芒》閱讀題目

  1.文章以中國傳統文化“儒、道、釋”三教入題的作用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3、4段所舉事例,論證的角度有何異同?所要論證的觀點又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述全文的論證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總得有一點鋒芒》閱讀答案

  1.以“儒、道、釋” 三教入題,意在引出削磨鋒芒之力量佔優勢的文化背景。證明“不露鋒芒”有生存的基礎、歷史的淵源,為下文論述要露鋒芒作鋪墊,樹立批駁的靶子。

  2.相同的論證角度:主要從正面進行論證。

  相異的論證角度:第3段從武將鋒芒太露者難得善終的角度論證;第4段從文將鋒芒太露者難得善果的角度論證。

  所要論證的觀點是:歷史上鋒芒畢露、正直耿介之士總是命運多舛,引人嫉恨。

  3.先提出中國文化有不露鋒芒的傳統,然後分別舉例證明不露鋒芒者一帆風順,官運亨通,而鋒芒畢露者招惹是非,帶來禍患,最後呼籲為人要顯露鋒芒,敢於擔當,促進社會進步,顯露獨特魅力。***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