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中讀書心得

  雨果在《悲慘世界》的序中指出:“本世紀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中的讀書心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悲慘的世界》就本書而言,讓瓦爾讓的悲慘遭遇終究還是由法國當時的社會制度,人們普遍的社會觀,價值觀,人生觀造成的。為了生存的需要而偷了一塊麵包,卻要用整個生命來作為代價,這未免太悲慘了吧!我想雨果先生的初衷也是為了喚醒人們的良知,發掘出人性中本該存在的光輝,道德標準,價值取向而著此書的吧,絕對不要被已經存在的社會制度和評判標準所矇蔽,所左右,因為世界上沒有一樣絕對完美的事物,更何況是這些本來就帶有感情色彩的東西呢!

  用將近6周的時間讀完了《悲慘世界》,是我對歐洲的某些方面有了更深的瞭解,尤其是法國,在拿破崙時代,法國的社會狀況,人情冷暖都是頗有感觸的。漫步在圖書館中,無意中看到了《悲慘世界》,也想起了維克多·雨果,這個傳奇的人物,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在他的作品,你可以看得到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

  《悲慘世界》的背後是雨果先生在1801年,看到一個名叫彼埃爾·莫的窮苦農民,因飢餓偷了一塊麵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滿釋放後,持黃色身份證討生活又處處碰壁。到1828年,他又開始蒐集有關米奧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資料,醞釀寫一個釋放的苦役犯受聖徒式的主教感化而棄惡從善的故事,最後便有《悲慘世界》的誕生。

  這篇可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算不上是讀後感了,曾經度過雨果的悲慘世界,但是或許是年幼無知,學識淺薄……***省略一系列自謙的語句***。當時只是覺得主人公冉阿讓很可憐,並沒有太多的感觸,前些日子閒的無聊,就瘋狂看經典的電影,除了把一系列的哈利波特都看完,也1978年版的電影悲慘世界***再之前的畫面實在不敢恭維***。小說有些地方比較冗長,或許是當時的我沒理解那些伏筆吧,重新再看一遍不太可能,但是,還是可以發表一下感想的。

  具體的故事情節相信許多人都已經熟知,主人公冉阿讓因為打破一塊玻璃,偷了一個麵包,被判了19年的苦役,這使他不再相信這個世界,可是在他出獄之後,一個主教的行徑,又再次使他相信世界有愛,而且愛就在眼前。雖然冉阿讓之後做了很多好事,但始終得不到社會的認同,一個當過苦役犯的人,在當時的社會是不可能再翻身的。就連馬呂斯這個共和派也接受不了冉阿讓是苦役犯的事實。冉阿讓屬於當時社會最底層的人,苦役犯。無論他做多少努力,也無法擺脫這個身份。一個社會無法讓人通過努力去擺脫社會對他原來的身份,我想這大概就是悲慘世界最可悲之處了。

  在小說中,雨果極力想表現出人人平等,這和他所處於的歷史環境應該有很大的關係,或許他改變了當時人的認識,可是在現在的社會中,為什麼人還是不平等呢?

  篇2

  世間一切不幸,雨果統稱為苦難。人類漫長的苦難歷程中,無數靈魂墮落了,丟失在無邊的黑暗海洋中,而最為悲慘的是那裡沒有援救。

  我一直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無善惡之分,生命原本為愛而生。

  《悲慘世界》中,冉·阿讓原本是一個誠實的安分守己的勞動工人,一直幫助貧困的姐姐撫養七個可憐的孩子,為了不讓孩子忍飢挨餓,不惜偷取麵包維持他們的生存。此舉雖不正確,但卻足以證明他足夠善良,他的生命本應閃耀善良的光輝。 世人皆善,奈何生命卑微,很多人無以為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試想,假使我們正遭受著飢餓的迫害,生命垂危,我們能以微弱的良知和廉恥心去對抗人類與生俱來的強大的求生本能嗎?無溫飽,何以知廉恥?

  人類之所以渺小,就在於無法穿越或者說是很難穿越苦難,這就是我們最大的侷限。很多時候,我們做錯事甚至做壞事,並不是我們情願的,一定是受外界逼迫,不得不為,而一旦這種受逼迫沒有得到及時的制止和拯救,成為習慣,靈魂一再墮落,便造就了所謂的壞人。

  雨果在《悲慘世界》的序中指出:“本世紀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是貧窮逼

  迫冉·阿讓去偷去麵包以救濟飢餓的外甥,最終被判處19年苦役。刑滿釋放後,又因持黃色身份而受到歧視,無法生存,所有這一切導致冉·阿讓開始盲目地對社會進行報復。是背叛和歧視殘害著蘇婷,出賣自己的靈肉以維持私生女兒的生存。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們的一生是苦難的,而造成其苦難的根源無疑便是社會,是因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以及無人救贖的社會現狀。

  《悲慘世界》之所以厚重,之所以偉大,根本在於他深刻揭示並諷刺的正是這種悲慘的社會現狀所導致的人性的扭曲。如若《悲慘世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冉·阿讓在承受社會各方面帶給他的壓迫後,仍無一絲一毫怨恨,一心向善,難免會讓我們覺得主人公不食人間煙火,無血無肉,無愛憎,是一個聖人而不是凡人,多少會有些不真實。

  人終究是人,我們甚至無法保證自己在苦難中仍然保持善良的姿態,何以強求他人沒有仇恨、幽怨,一心向善,守護住他們自己的靈魂?我們能做的就是原諒和救贖,救贖苦難的靈魂。

  冉·阿讓在刑滿釋放,尋找安身之處而被幾乎所有人拒之門外後,推開了當地受人尊敬的主教大人米利埃的家門,好心的主教收留他過夜,在他偷走主教大人的銀器並被逮捕後,主教仍替他辯解,最終倖免被捕。此時,冉·阿讓善良的本性已經被喚醒,他自己也相信,他不再是以前的那個人了,他的心已經完全改變了。只是19年的監獄生活早已把他對社會法律的仇恨轉化為對

  整個社會的仇恨,包括對一切善良,無辜,公正的抗拒和仇恨,他還無法接受這種與他所下決心完全相反的良心的覺醒。而在搶了小瑞爾威的四十個蘇後,內心的矛盾終於爆發,他看到自己以往的醜陋並勇敢接受自己靈魂上的覺醒。

  至此以後,冉·阿讓洗心革面,在神父的啟示下,改名換姓,當上了市長,樂善好施,仁愛寬厚,興辦福利,收養了蘇汀可憐的女兒珂賽特,感化了冷酷頑固的警探賈維,拯救了珂賽特的情人革命青年馬呂斯,最終帶著贖罪的愛離開人世。

  正是原諒和救贖,給了苦難中的人們光明和希望,甚至支撐起一個個柔弱的善良的靈魂,而一旦這些靈魂從苦難的汙穢中超脫出來,微弱的救贖的光芒就會再亮一些,照耀到更多黑暗的不為人知的角落。

  但願苦難中,救贖都在。

  篇3

  法國作家雨果的曠世鉅著《悲慘世界》,是他醞釀構思三十餘年而創作出來的稀世珍品,被稱為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這部卷帙浩繁的長篇小說,讚頌了真善美,揭露了假惡醜。這部作品是作者用三十餘年的心血凝結成的,其間充滿了精闢的思想、閃光的智慧。書中精緻、巧妙、睿智的語句比比皆是,就像散落在沙灘上的顆顆珍珠和美麗的貝殼,拾取一個,你就獲得一份快樂。

  卞福汝主教有一次收到當地一位貴紳的訃告,一張訃告上寫滿了死者的所有爵位榮銜,還列上他所有親戚的所有貴族尊號。主教嘲笑道:“人的智慧確實了不得,講虛榮連墳墓也不放過!”先揚後抑,語言冷峭,極具諷刺意味。

  封建時代的法國向民眾徵收門窗稅,致使三百多萬戶農舍連門窗都不敢多開,生活在空氣不流通的斗室裡。卞福汝主教在大教堂講道:“唉!上帝把空氣給人,法律卻讓人出錢買空氣。我不想指責法律,但我要頌揚上帝。”批判國王濫徵稅收,漁肉百姓。通過讚頌上帝的大公無私,反襯國王的貪婪無度。

  卞福汝主教要到山裡一個很不起眼的小村莊去,看望那些和氣厚道的牧民。鄉長警告他說,路上有強盜,會為非作歹,圖財害命。“鄉長先生,”主教說道,“僅僅擔心這一點嗎?我在這世上,不是守護自己的生命,而是守護靈魂。”比照中外歷史,比照當今中國社會,許多人為了求得生存,為了苟延生命,為了物質的慾望,已經不再關注靈魂,甚至於出賣靈魂,換取欲肉的滿足。主教還說:“永遠也不要害怕盜賊和凶手。那是身外的危險,小危險。還是懼我們自身吧。偏見,就是盜賊;惡習,就是凶手。巨大的危險在我們自身。威脅我們的腦袋或者錢袋的危險,何足掛齒!一心考慮威脅我們靈魂的危險吧!”

  一項英國統計表明,在倫敦五件盜竊案中,有四件是由飢餓直接引起的。冉阿讓偷了一個麵包,被判19年徒刑,成為苦役犯。刑滿釋放後,卞福汝主教對他說:“您離開那個痛苦的地方,如果對人懷著仇恨和激憤的念頭,那麼您是值得可憐的;如果懷著慈善、溫良和平和的念頭,那麼您就勝過我們任何人。”這段話成為冉阿讓後半生的指導思想,以後他棄惡從善,用全副身心行善積德,成了一個道德圓滿的人。但現實社會裡,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暴易暴的多,相逢一笑泯恩仇,以德報怨,以善報惡的少。有些宗族、有些村落,怨怨相報幾十年上百年干戈不息。理解、寬容、和睦、友愛,被長期拋置。“慈悲為懷,容忍是金,宗教教義勸人向善,多麼了不得呀!“如果他願意向善,他就得成為天使;如果執意為惡,他就得化為魔鬼”。

  雨果在該書《腦海中的風暴》一節中寫道:“在精神的眼睛看來,人心比任何地方都更眩目,也更黑暗;精神的眼睛所注視的任何東西,也沒有人心這樣可怕,這樣複雜,這樣神祕,這樣無邊無際。有一種比海洋更弘大的景象,那就是天空;還有一種比天空更弘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內心世界。”正義和邪惡,羨慕和嫉妒,友好和仇恨,崇高和卑鄙,廉潔和貪婪,勤奮和懶惰,剛強和懦弱,忠誠和背叛,等等,都包容在人心之中。禽獸是我們人類的美德和邪惡的形象化,所以“從牡蠣到鷹隼,從豬到老虎,一切禽獸之性,在人身上無不具備,每種動物對應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