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的識者閱讀練習及答案

  蘇州的識者啊,到哪兒去了?龍應臺在《蘇州的識者》中製造出了蘇州文化整體失落的錯覺。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蘇州的識者》閱讀材料

  蘇州的識者

  對於嚮往已久的大好河山的古蹟,逐漸就形成了三種態度。一種是死心死意的迴避。衡陽的石鼓書院已經變成了歌舞廳,我可以不去,打死也不去。廬山上已經建滿了橫七豎八的房子,挖得滿目瘡痍;可以,我此生不必“見廬山真面目”。

  另一種是想去而怕去,譬如蘇州河。對蘇州河的聯想是幽幽的水光映著月色,溫柔的櫓聲裡有輕輕的人生的嘆息。到了上海,人們說:“蘇州河,臭來兮!”臉上作出噁心的表情,使我膽顫心驚。走到黃浦江畔,知道再走一段轉個彎就是蘇州河,但我停住了腳步。

  第三種,就是想去、怕去,而又不得不去,譬如虎丘。

  虎丘為什麼一定得去呢?不是因為吳王闔閭葬在那裡,下葬三天,有白虎蹲踞其上;不是因為樑高僧竺道生曾在千人石上講道。我不能不去虎丘,是因為兩個前輩曾經用最美麗的中國文字對我描述虎丘的中秋夜晚。

  袁巨集道說,平常“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虎丘已遊人如織,到中秋,蘇州人傾城而出,從“衣冠士女”到蔀屋貧戶,穿上最好的衣服,帶著席子毯子和美酒,從千人石上至山門,鋪排開來,“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

  然後,一個顯然未經過組織,完全自動自發的音樂演唱會就開始了。每個角落裡都有人唱歌,上千上百的歌者,各唱各的,結果“聲若聚蚊,不可辨識”。漸漸地,歌者的競技心起,變成音樂比賽,音色較差的就被自然淘汰。當“明月浮空,石光如練”時,“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

  上千的聽者,凝神傾聽。夜更深時,只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到最後“月影橫斜,荇藻凌亂”時,整個虎丘上“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雲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比袁巨集道晚三十年的張岱在多年之後也盤坐千人石上,傾聽到三鼓,看見“一夫登場,高坐石上,不簫不拍,聲出如絲,裂石穿雲……聽者尋入針芥,心血為枯,不敢擊節,惟有點頭。”

  比張岱晚三百年的我來到虎丘,虎丘的盆景老樹鬱郁蒼蒼,栽培的杜鵑花豪華絢爛。如織的遊人在石塊間跳來跳去,苦苦尋找擺姿態攝影的地點,儘儘“到此一遊”的義務。

  我站到遠處,想將那宋朝的斜塔盡收眼裡,卻突然聽到公雞啼聲,就在身後。三隻比人還高顏色斑斕的大公雞正扯著喉嚨喔喔叫,雞頭隨著電流控制一節一節地對人點頭。每隔幾分鐘就啼叫、點頭。原來滿山都是電動的巨型雞鴨魚兔,當然也少不了轉來轉去的米老鼠。

  “中秋夜有音樂會嗎?”我問蘇州人。

  蘇州人不知道,“沒有吧?”他說。

  走到出口,發現蘇東坡老先生像個測字先生一樣坐在路邊為人蓋章;電流操縱的蠟人蘇東坡僵硬地抬起手腕,僵硬地在我的門票上蓋下“到此一遊”的證明。①

  要離開虎丘,才知道我到虎丘其實不為看風景古蹟,而為了看一個文化,一個美感充沛的文化。在一個月光燦亮的夜晚,蘇州人不約而同來到山頭賞月品酒聽曲。有那麼多的民間音樂家即席演唱,而“聽者方辨句字,藻鑑隨之”,人人都是有點兒素養的評鑑家。當最精湛純熟的歌者吐音時,千人石上肅靜無聲,聽者神馳,只能默然點頭或者慨然淚下,歌聲餘音在明月山岡裡嫋嫋不絕。這是藝術欣賞至高的境界。張岱忍不住嘆息:“使非蘇州,焉討識者?”

  蘇東坡傻瓜兮兮地笑著,對所有離開虎丘的人機械地點頭;他的眼睛突出像人工培殖的變形金魚。② 我從他電動的手掌下取回門票。蘇州古城已毀。花了兩千年時間沉思琢磨而成的歷史風貌只需要兩年的時間就可以徹底消除,不留一點痕跡。蘇州的識者啊,到哪兒去了?

  ***作者龍應臺,選文有刪改***

  《蘇州的識者》閱讀題題目

  1.為什麼“我”打死也不去衡陽石鼓書院,卻不得不去虎丘?***2分***

  2.下面對文中句子的理解,哪一項是比較正確?***2分*** *** ***

  A.“死心死意的迴避”中其實飽含著作者對大好河山的古蹟及其文化蘊積的熱愛。

  B.當聽到上海人說“蘇州河,臭來兮!”時,“我”不禁膽顫心驚,似乎聽到了那溫柔的櫓聲裡有輕輕的人生的嘆息。

  C.“如織的遊人在石塊間跳來跳去”重現了“我”憧憬中人們遊覽虎丘的盛況。

  D.“原來滿山都是電動的巨型雞鴨魚兔,當然也少不了轉來轉去的米老鼠”暗示了虎丘古蹟隨社會的發展,在文化的形式和內涵上都得到了較好的豐富和發展。

  3.文中劃線句①②都描寫了蘇東坡蠟像的僵硬、呆滯,你覺得作者這樣大費筆墨的用意何在。***2分***

  4.聯絡上下文,說說張岱“使非蘇州,焉討識者?”的嘆息和作者“蘇州的識者啊,到哪兒去了?”的慨嘆的內容和感情一致嗎?談談你的看法。***2分***

  5.下邊對《蘇州的識者》的分析,哪一項不正確?***2分*** *** ***

  A.本文以蘇州虎丘為切入點,站在現代中國人何如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高度展開,內涵豐富厚重。

  B.文章語言尖銳、犀利,筆力雄健,與作者深深的憤慨和憂思相契合。

  C.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新興文化成為主導,落後的傳統漸漸消失。作者在興奮鼓舞之餘,仍不由得感慨萬端。

  D.作者對古蹟文化蘊涵的開掘中啟示人們:要保護和傳承一個美感充沛的文化,需要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和健全人們的文化心理。

  6.作者遊覽虎丘,離開時為蘇州尋找識者。請你結合上下文並參考相關連結,談談你對保護文化古蹟的看法,並簡述理由。***2分***

  相關連結:

  ①百步街南有石窗,舊為西施洞,據《圖經續記》說,是吳王囚禁范蠡的所在,現在卻供著一尊石觀音,改稱觀音洞了。***周瘦鵑《靈巖攬勝記》***

  ②被譽為“江浙第一寺”的泰州南山寺大雄寶殿,去年進行了翻修,據負責此項工程的同志介紹,此次翻修保持了大殿原有的結構和外觀。

  ③為開發旅遊資源,有關部門準備為具有600年曆史的南京明城牆安裝電梯。

  《蘇州的識者》閱讀題答案

  19、書院的文化古蹟已經被破壞得面目全非了,去虎丘是為了看另一個文化,一個美感充沛的文化。

  20、A

  21、對那些一味娛樂民眾的沒有文化素養的設計者和開發者的嘲諷,文化人物被愚弄,其形象被破壞,表達蘇州傳統文化被破壞的痛心和憤怒之情。

  22、不一致。張岱:對蘇州傳統文化的喜愛,對蘇州人民有較高文化素養的肯定和讚美。龍應臺:對蘇州傳統文化被破壞的痛心,希望有較高文化素養和健全文化心理的有識之士列保護蘇州優秀的傳統文化。

  23、C

  24、要善待文化古蹟,保持古蹟原貌;不要以美化、修繕、開發等名義,人為的破壞文化古蹟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