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附庯風雅閱讀答案

  凡是跟經典、古典有關的鑑賞,一旦出錯,鑑賞者常常被斥為附庸風雅,是假愛好者。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也談附庯風雅》閱讀材料

  有這樣一則軼事:二戰結束後,有個叫做漢·凡·米格倫的傢伙模仿名畫家維米爾的手法畫了一幅《以馬忤斯的晚餐》,結果幾乎被所有人包括專業畫家、鑑賞家都當成新發現的維米爾新作。事情敗露後,這些在藝術領域裡有發言權的人,大概臉紅了一紅。

  有人得出這樣的結論:可見多數欣賞藝術的人都是附庸風雅,他們不能區分偽作和真品,在偽作面前感動得死去活來。是不是這樣呢?這個話題可真不小。不光在美術界,音樂界也不乏這樣的例子——甚至可以說,凡是跟經典、古典有關的鑑賞,都涉及真偽和微妙差別的判斷。巴赫的作品中有沒有偽作而被當真的呢?太可能有了。那麼誤把偽作當真的音樂愛好者,被這音樂感動,是不是就是“附庸風雅”,要被斥為假愛好者?在我看來,跟附庸風雅對立的,無非是兩種人,一是對藝術毫無興趣的,自然免了附庸風雅和矯情的惡名;二是真懂的,嚴格說起來,這差不多隻是極少的藝術家和評論家了。說白了,你我非專家,不論怎麼喜歡藝術,總歸是在五十步笑百步地附庸風雅,因為經典藝術這東西太難、太細緻,除非有專業訓練,不然極難說到點子上。一般能大概說得沾邊的藝術愛好者,其實也經不起追究,你讓他多說幾個一二三,基本就露餡了***本人也不例外***。就是真正的藝術家,有發言權的也只限於極少的領域和作品,除非花大量時間研究,一個彈慣肖邦的人隨便說幾句對巴赫的印象,也很有可能不入巴赫專家的法眼——基本是外行話。

  所以把假當成真,或者把壞當成好,說到底,是因為知識和能力不足,判斷失準。而判斷失準,或者說目前對某類藝術的瞭解還不夠,是否就意味著他喜歡藝術是可笑的,或不妥的呢?  這是個有意思的現象。同樣是很難的東西,為什麼對藝術有附庸風雅之譏,而對其他領域,比如科技工業沒有這類說法?也許部分原因是:工業商品一般為實用,不太可能成為飯桌上的談資;而藝術這無用之物,在很多人那裡是生活的裝點,所以一說就貌似標榜教養,顯示了社交中的虛榮和勢利。此外,比如我完全不懂手機的製造,但我也理直氣壯地說,這個牌子不如那個牌子好用,即使讓專業人士聽到,估計也不會怪罪。而對藝術產品,因為涉及人人都有的情感,在每個接受者那裡都有獨特感受,能跟藝術產品也就是作品達成某種溝通,所以人們發表的評論就可以是:“它表達了什麼?誰表達得更好?”這聽上去就有點判斷的意思了。要命的是,外行下這種判斷,結論可能跟內行有天壤之別,而不像其他商品,消費者比較容易達成共識。

  這樣一來,藝術鑑賞可真成了說不得的事情。不懂的人很難區分其微妙差別——即使能,也是反覆研究學習的結果,所以才會有古董鑑定這樣的專業。但人生有涯,不可能什麼都懂,通常總是極少的人樂意深究某類藝術。如果將樂意懂而還不夠懂的人都排除出去,那麼藝術幾乎就沒有欣賞人群了。欣賞是漸進的難事,任何人都有從懂得少到懂得多的過程,也許第一次去聽音樂會的時候,連巴赫的名字都不知道,但如果真能堅持去聽十次,感受的深度當然就不一樣了。何況,任何複雜事物,都有個洋蔥頭般的層次,誰也不可能一下子盡知,而知識和品味,都是在堅持的過程中慢慢提高的。既如此,為什麼不懂其他專門知識而說錯可以被理解,不夠懂藝術而說錯就要被嘲笑呢?

  我反對“附庸風雅”之譏,並不是說,所有關於藝術的見解和感受都有一樣的意義。我以為,高低對錯當然有,理解也有深入和膚淺之分。如果在公共空間內發表的話,不妥的意見應該被糾正;但從心態來講,因為意見不夠準確,就把觀點背後的“人”和願意瞭解藝術的願望也否定了,認為“沒判斷出真偽的喜歡必然是假喜歡”,“不懂而叫好必然是附庸風雅”,好像也真是有點過分了吧***選自《文匯報》2009年11月24日***

  《也談附庯風雅》閱讀題目

  1.下列對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以漢凡米格倫的《以馬忤斯的晚餐》被錯誤鑑賞的事實為例,說明多數欣賞的人都會被人譏諷為附庸風雅。

  B.作者以馬赫的作品中有偽作而被當真的事實為例,證明不光是在美術界,在音樂界的鑑賞中也不乏把偽作當真的現象。

  C.作者以自己本人為例,說明一般的藝術愛好者,在藝術鑑賞的深究面前也會露餡,說出外行話。

  D.作者以自己本人為例,說明自己雖然不懂手機的製造,但可理直氣壯地去評手機牌子的好壞,因為在這方面不存在“附庸風雅”之譏。

  2.作者反對“附庸風雅”之譏,下列不屬於其理由的一項是

  A.在鑑賞中判斷失準是因為知識和能力不足,但人生有涯,不可能什麼都懂。

  B.凡是跟經典、古典有關的鑑賞,比如在美術界、音樂界,都涉及真偽和微妙差別的判斷。

  C.如果將樂意懂而還不夠懂的人都排除出去,那麼藝術幾乎就沒有欣賞人群了。

  D.消費者對藝術品不像對其他商品一樣比較容易達成共識,不夠懂藝術而說錯應被理解。

  3.下列說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凡是跟經典、古典有關的鑑賞,一旦出錯,鑑賞者常常被斥為附庸風雅,是假愛好者。

  B.只有對藝術毫無興趣的人以及極少數的藝術家和評論家才能免除附庸風雅和矯情的惡名。

  C.雖然經典藝術太難、太細緻,但只要經過專業訓練,就可涉足藝術鑑賞的多個領域和方向。

  D.藝術鑑賞判斷失準,只能說明判斷者知識和能力不足,而不能就此否定他們對藝術的喜愛。

  《也談附庯風雅》閱讀答案

  1.B

  2.B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