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落魄離京口作閱讀答案

  《醉落魄·離京口作》是北宋文學家蘇軾的詞作,這首詞描述了舟中酒醒後的心境,表達了對仕宦奔波的倦意和對家鄉的思念。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醉落魄離京口作》閱讀材料

  醉落魄•離京口作

  蘇軾

  輕雲微月,二更酒醒船初發。孤城回望蒼煙合。記得歌時,不記歸時節。

  巾偏扇墜藤床滑,覺來幽夢無人說。此生飄蕩何時歇?家在西南,常作東南別。

  《醉落魄離京口作》閱讀題目

  ***1***請概述詞人的情感發展過程。

  ***2***有人說這首詞的上片可以“朦朧”一詞概括,請從景和情兩個角度加以賞析。

  ***3***酒醒後的情景,柳永的《雨霖鈴》也描寫過,試比較這首詞的不同之處。

  《醉落魄離京口作》閱讀答案

  ***1***酒醒之後的迷離﹣﹣幽夢無人說的孤苦﹣﹣對仕宦奔波的厭倦和對家鄉的思念,每點1分。

  ***2***月色微微,雲彩輕輕。詞人從沉醉中醒來,回望京口,只見一片煙霧迷濛,彷彿夢之初醒。只記得飲酒高歌之情景,怎麼又到船上了呢?真是月朦朧,雲朦朧,孤城朦朧,人的意識也朦朧。情景交融,巧妙地烘托出醉醒後的心境。

  ***3***柳永的詞狀寫想象之景,是虛寫;蘇軾的詞狀寫眼前之景,是實寫。柳永的詞描寫的景象“楊柳岸,曉風殘月”清新、鮮明,而蘇軾的這首詞則景象朦朧。風流浪子柳永是向熱戀中的情人訴說“千種風情”,蘇大學士是向朋友和長久分離的親人傾訴羈旅行役之“夢”。

  《醉落魄離京口作》賞析

  上片寫月色微微,雲彩輕輕,二更時分詞人從沉醉中醒來,聽著咿咿呀呀的搖櫓聲,船家告訴他,船剛開。從船艙中往回望,只見孤城籠罩一片煙霧迷濛之中。這一切彷彿做夢一樣。景和情的和諧,巧妙地烘托出了醉醒後的心理狀態。

  下片承上,描寫醉後的形態。他頭巾歪一邊,扇子墜落艙板上,藤床分外滑膩,彷彿連身子也掛不住似的。“巾偏扇墜藤床滑”,短短七個字,就將醉態刻畫得惟妙惟肖。詞人終於記起來了,他剛才還真做了個夢。但天地之間,一葉小舟託著他的軀體迷濛的江面上飄蕩,朋友親人們都已天各一方,向何人訴說呢?詞人不禁有些憤慨了,這樣飄蕩不定的生活幾時才能結束呢?最後兩句,點明瞭詞人心靈深處埋藏的思鄉之情。但他究竟做了個什麼樣的夢,詞中依然未明說。

  詞中寫月色朦朧,雲彩輕柔。在二更時分,詞人從沉醉中醒來,發現自己正在一隻剛剛出發的小船上。從船艙中向來路望去,只見一座孤城籠罩在煙霧迷濛之中,似夢如幻,歌宴的場景仍在目前。如今醉了,頭巾歪在一邊,扇子掉在船板上,藤床溼膩,彷彿連人也要滾落下去了,真是醉了。忽然記起來,剛才做了個夢。想把夢境說給人聽,身邊卻無人可說。一葉小舟載著自己在迷濛的江面上漂盪,不知道漂到何時才能止歇。自己的一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像這隻小船一樣,飄飄蕩蕩,身不由己。何時才能安穩下來呢?何時才能夠回到四川老家呢?蘇纓評論說,上片最後兩句“記得歌時,不記歸時節”,呼應下片最後的“家在西南,長作東南別”,產生了一種特殊的修辭魅力。“歌”與“歸”構成一對矛盾,象徵著仕進與隱逸;“西南”與“東南”也構成了一對矛盾。這既是寫實—因為蘇軾是蜀人而遊宦江南,故有此語;這也是象徵—西南家鄉象徵歸隱,東南遊宦象徵仕進。四句話,充滿了矛盾對立,也含有了表層與深層的多重含義。

  這首詞,語言平易質樸而又清新自然,筆調含蓄蘊藉而又飛揚靈動,感傷之情寓於敘事之中,將醉酒醒後思鄉的心境表現得委婉動人,使人領略到作者高超的藝術表現形式。詞中情景交融,描述了舟中酒醒後的心境,表達了對仕宦奔波的倦意和對家鄉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