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經典農諺大全_關於四季的農諺歌

  農諺流傳久遠,很多古書裡面都有記載。農諺是勞動人民長期生產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結晶,不少農諺都是描寫四季農作的。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四季經典農諺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四季經典農諺精選

  1*** 十月寒露和霜降,秋耕進行打場連。

  2*** 立冬小雪十一月,備草砍菜凍水灌。

  3*** 大雪冬至十二月,總結全年好經驗。

  4*** 燕子來在穀雨前,放下生意去種田。

  5*** 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

  6*** 雲霧山中出名茶,姜韭應栽瓜棚下。

  7*** 豌豆大蒜不出九,種蒜出九長獨頭。

  8*** 楊柳梢青杏花開,白菜蘿蔔一齊栽。

  9*** 清明玉米穀雨花,穀子搶種至立夏。

  10*** 清明高粱立夏後,小滿芝麻芒種黍。

  關於四季的農諺歌

  1*** 立秋棉管好,力爭伏天桃。

  2*** 處暑送肥忙,複種多推廣。

  3*** 小滿防蟲患,農藥備齊全。

  4*** 芒種麥登場,龍口奪糧忙。

  5*** 夏至伏天到,中耕極重要。

  6*** 小暑管玉茭,人工授粉好。

  7*** 大暑種蔬菜,生活巧安排。

  8*** 鹼地施層砂,強似把肥加。

  9*** 穀雨麥懷胎,麥喜胎裡富。

  10*** 麥怕胎裡旱,麥怕三月寒。

  11*** 麥收四月風,立夏見麥芒。

  12*** 西南火旱風,收麥要減成。

  13*** 小滿粒不滿,麥有一場險。

  14*** 大麥上了場,小麥發了黃。

  15*** 白露收大秋,早熟又早收。

  16*** 秋分已來臨,種麥要抓緊。

  17*** 寒露收谷忙,細打又細揚。

  18*** 霜降快打場,抓緊入庫房。

  19*** 立冬不砍菜,受害莫要怪。

  20*** 小雪不畏寒,建設豐產田。

  21*** 大雪冰封山,積肥管麥田。

  22*** 冬至副業忙,有錢又有糧。

  23*** 小寒三九天,把好防凍關。

  24*** 大寒不停閒,總結再向前。

  25*** 砂地搓淤泥,好的真出奇。

  26*** 十月寒露和霜降,秋耕進行打場連。

  27*** 立冬小雪十一月,備草砍菜凍水灌。

  28*** 大雪冬至十二月,總結全年好經驗。

  29*** 燕子來在穀雨前,放下生意去種田。

  30*** 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

  31*** 雲霧山中出名茶,姜韭應栽瓜棚下。

  32*** 豌豆大蒜不出九,種蒜出九長獨頭。

  33*** 楊柳梢青杏花開,白菜蘿蔔一齊栽。

  34*** 清明玉米穀雨花,穀子搶種至立夏。

  35*** 清明高粱立夏後,小滿芝麻芒種黍。

  36*** 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可種蕎麥。

  37*** 白露早來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38*** 地盡其用田不荒,合理密植多打糧。

  39***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40***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41*** 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

  42*** 上半年在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43*** 一月小寒接大寒,薯窖保溫防腐爛。

  44*** 立春雨水二月間,頂凌壓麥種大蒜。

  45*** 三月驚蟄又春分,整地保墒抓關鍵。

  46*** 四月清明和穀雨,種瓜點豆又種棉。

  47*** 五月立夏到小滿,查苗補苗澆麥田。

  48*** 芒種夏至六月天,除草防雹麥開鐮。

  49*** 小暑大暑七月間,追肥授粉種菜園。

  50*** 立秋處暑八月天,防治病蟲管好棉。

  51*** 地是鐵來糞是鋼,把糞施在刀刃上。

  52*** 牛糞涼來馬糞熱,羊糞啥地都不錯。

  53*** 底肥不足苗不長,追肥不足苗不旺。

  54*** 九月白露又秋分,秋收種麥奪高產。

  55*** 三分種來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險。

  56*** 秋耕田地地發塇,冬雪滲下不易幹。

  57*** 人治水來水利人,人不治水水害人。

  58*** 人不勤儉不能富,馬無夜草不能肥。

  59*** 七月十五紅棗圈,八月十五打棗杆。

  60*** 白天熱來夜間冷,一棵豆兒打一捧。

  61*** 一粒糧食一滴汗,粒粒都是金不換。

  62*** 冬雪是麥被,春雪是麥鬼。

  63*** 麥蓋三場被,枕著饅頭睡。

  64*** 春打六九頭,備耕早動手。

  65*** 雨水修渠道,抽水把地澆。

  66*** 驚蟄地氣通,摟麥要進行。

  67*** 春分麥起身,肥水要緊跟。

  68*** 清明雨紛紛,植樹又造林。

  69*** 穀雨前和後,種瓜又點豆。

  70*** 立夏種油料,同時插水稻。

  農諺的起源

  農諺流傳相當久遠,不少古書上已有記載。例如,現今流行的“秧好半年稻”,“麥要澆芽,菜要澆花”,“處暑根頭白,農夫吃一赫”,“稻如鶯色紅,全得水來供”等農諺,見之於明末的《沈氏農書》:“寸麥不怕尺水,尺麥但怕寸水”,見之於明末的《天工開物》;“無灰不種麥”,“收麥如救火”見之於16世紀初的《便民圖纂》;“六月不熱,五穀不結”,“六月蓋了被,田裡不生米”等見之於14世紀初的《田家五行》;“若要麥,見三白”,“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見之於8世紀初唐朝的《朝野僉載》;“欲知五穀,但視五木”,“耕而不勞,不如作暴”,見之於6世紀的《齊民要術》。古書中引用的農諺,還往往冠以“諺雲”或“古人云”字樣,說明被引用的該句農諺起源更早,到底早在何時,就不一定都能在文獻上找到。至少目前所知,有些農諺可以遠溯至數千年前,如浙江農諺:“大樹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一句,同樣見之於西漢***公元前1世紀桓寬的《鹽鐵論》輕重第十四:“茂林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驟雨不終日,颶風不終朝”與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三章“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相似。由於農諺的來源可以不斷地追溯,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農諺的起源是與農業起源一致的。

  而農業的起源遠早於文字記載,所以農諺的起源也一定在有文字以前了。如果說,音樂、舞蹈、歌謠都起源於勞動,那麼,農諺實在是農業勞動中從歌謠分化出來的一支重要分支。歌謠與農諺的不同,在於前者是傾訴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即著重社會關係方面的;而農諺則描寫勞動人民與自然鬥爭,即著重生產方面的。這種區分是後來逐漸發展的結果,其實兩者之間並沒有什麼截然劃分的界限。因為農諺本來也可以包括除了農業生產以外的“立身處世”的經驗,再說農諺本來也可以包括除了農業生產以外的“立身處世”的經驗,再說農諺的音律和諧,合轍押韻,形式動人,富有生活氣息,也難與歌謠截然劃分。古代農業社會更是如此。例如《詩經》的“七月”、“甫田”、“大田”、“臣工”等等,既是歌唱農事操作的,又是農民抒發感情的。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農諺才從歌謠中逐漸分化出來的。同時,屬於純粹生產經驗的農諺,也不斷增加、豐富起來,成為指導生產的一個重要部分。

  農諺的作用

  農諺是勞動人民長期生產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結晶,它對於農業生產必然起著一定的指導作用。特別是在封建社會中,勞動人民被剝奪了讀書識字的權利,他們的經驗主要靠“父詔其子,兄詔其弟”的口頭相傳方式流傳和繼承下來,農諺就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例如,在封建社會時期,還沒有同代的溫度計、溼度計等儀器,農民就拿多年生樹木的生長狀態作為預告農事季節的依據,因為多年生樹木的生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客觀氣候條件,於是產生了“要知五穀,先看五木”的農諺。在指導播種期方面,有許多反映物候學的諺語,如“梨花白,種大豆”;“樟樹落葉桃花紅,白豆種子好出甕”;以及“青蛙叫,落穀子”等等。更多的是根據二十四節氣指出各種作物的適宜播種時期:如“白露早,寒露遲,秋分草子正當時”;“白露白,正好種蕎麥”等。農民有了這些農諺就能掌握適時播種。另外如“立冬蠶豆小雪麥,一生一世趕勿著”;“十月種油,不夠老婆搽頭”等諺語,卻是失敗教訓的總結,提醒人們要抓緊季節,不誤農時。

  如果我們把作物生產的全部過程分成幾個環節,幾乎每個環節都有一定的農諺。例如水稻從播種起,選用良種有“種好稻好,娘好囡好”等;培育壯秧有“秧好半年稻”等;插秧技術有“會插不會插,看你兩隻腳”,“早稻水上飄,晚稻插齊腰”等,施肥有“早稻泥下送,晚稻三遍壅”,“中間輕,兩頭重”等;田間管理有“處暑根頭摸,一把爛泥一把谷”等等。拿水稻一項來說,浙江就有550條左右農諺。農民有了這些農諺,就好像現在有了技術指導手冊一樣,曾經起過很大的指導作用。特別是在一些老農民中都還保留有這種習慣。1959年我們在麗水縣向一位老農瞭解當地播種粟的經驗,他就舉出“紅粟頭上一枚針,只怕淺來不怕深”的農諺,並且拿粟和芝麻相比,說:“芝麻頭上兩瓣葉,只怕深來不怕淺”的農諺,生動地說明了單子葉植物***如粟***和雙子葉植物***如芝麻***對播種深度的不同要求。我們在平陽縣總結當地種植龍爪稷***當地稱粟***的經驗時,農民又舉出“稻倒收一半,麥倒沒得看,粟倒一籮收籮半”的農諺,說明龍爪稷的特點是不怕倒伏。諸如此類的例子是不勝列舉的,足以證明農諺對指導農業生產起著很大的作用。


1.四季經典農諺大全

2.四季農諺精選

3.四季氣象農諺

4.四季養生的經典諺語精選集錦

5.有關春夏秋冬四季的諺語

6.常用的天氣諺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