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深思的文章

  有哲理性的文章,看完之後,都值得我們去深思,去發現其中的道理。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1:一塊錢的創業故事

  一塊錢能幹什麼?千萬不要小看一塊錢,做好了,那也是個發財致富的好門路。如果你想要了解一塊錢致富的故事,來聽聽我的介紹吧,告訴你1塊錢能幹什麼賺錢致富。

  1、從推銷飲茶杯做起

  程剛下崗後一直在尋找合適的專案,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說了“一次性飲茶杯”。他通過調查發現,目前使用的一次性紙杯缺少杯蓋,茶葉很難泡開,茶杯上漂浮的茶葉極不美觀,有的紙杯質量不好的話,還容易滲水。

  飲茶者在飲用過程中經常會遇到滿嘴茶葉末的麻煩和尷尬。由於儲藏不便,一些單位和家庭僅存放一兩種茶葉,遠遠滿足不了客人的不同口感和品位需求。

  通過網際網路的查詢,程剛發現,紙杯的質量很差,有的開水一倒進去,底部的薄膜紙層就被沖壞了,茶葉還是冒了出來。有的底部薄膜很厚,可是茶葉沒有被泡開,喝起來沒有茶味,或者茶葉味很淡。

  程剛思前想後決定和幾十個加工廠家聯絡,先索取他們的樣品,然後把感覺好一些的篩選出來。兩個月後,他經過上門洽談、觀察、仔細對比,選定一家作為加工點加工了一批。

  2、咖啡代替茶出現轉機

  一個月下來,程剛推銷得並不順利。在政府部門,人人手裡都有一隻自己的茶杯,對於這種紙茶杯根本不屑一顧,認為這麼便宜的杯子裡能有什麼好茶葉,和他們手裡半杯都是茶葉的杯子比起來還不如喝白開水。

  在飯店,大多數老闆對待客人還是不捨得多付出一些,認為他們那淡淡一壺茶就能應付滿桌子的客人。接著他又跑了一些私人公司,可是大多數也認為沒有必要,招待客戶只要一杯礦泉水而已,還說人家是來談生意的,並不是來品茶的,倒杯水只是禮貌客氣一下。

  程剛的一個搞市場的朋友分析說,紙茶杯是在一次性杯子上的深加工,但它並不像一次性杯子,人人必須使用。要想喝茶的一般對茶葉還是有要求的,對茶葉沒有要求的就是可喝可不喝,這就是你的誤區。

  程剛猛然想起,在一家廣告公司推銷時,那位公司經理只是對紙杯咖啡感興趣,品嚐後說味道太淡了,不夠香濃。

  3、一杯咖啡賺取0.44元利潤

  程剛決定購買一臺機器自己先生產除錯配方,在網上和咖啡銷售商聯絡購買樣品並請教,還在超市購買各種牌子的咖啡,併到咖啡館品嚐,最後選中一款價格比較適中且味道口感都不錯的速溶咖啡進行紙杯加工。

  可是成品出來後還是不理想,因為咖啡量放的少,口味感覺還是比較淡,加大劑量試驗後,口味上達到滿意了,不過成本已經達到了0.26元一杯。

  程剛拿著成品來到那家廣告公司請經理品嚐,他說感覺不錯,當程剛告訴他成本有所增加,他也表示認可,結果他以每杯0.4元的價格要了500杯,還笑著說給他們的員工喝了就有精神工作了。

  程剛把紙杯咖啡推廣到了網咖,採取聯合經營。熱咖啡一元一杯,每杯給網咖提取0.3元,除去成本,自己能獲取0.44元的利潤。目前一元咖啡銷量穩步上升,程剛每月可以達到4000多元的盈利了。他想把“一元咖啡”推銷到寫字樓、社群等更多場所。

  4、一句話建議:

  隨著整個社會資訊化程度的提高,創業的人越來越多,現在一般意義上的市場空白點已經很難找到了。

  所以要開始創業,尤其是小成本創業,必須從常人不注意的地方挖掘需求,另闢蹊徑,找出自己的創業藍海,才有可能承受較小的風險而取得成功。

  不論社會如何發展,高性價比的東西總是有最廣泛的市場空間,文中的“一元咖啡”就是從高性價比的角度,滿足了目標客戶的需求,從而快速打開了市場,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但僅僅有好的開始是不夠的,因為現在的低成本是依靠創業者自己的親力親為和超常付出換來的,並沒有把正常的管理和營銷成本考慮進去,要想取得長遠的發展,還需要在銷售規模擴大、收入和成本的精細核算、管理水平提高等方面下工夫,取得持續經營的成功。

  篇2:誰才是根本上師

  有的人一直尋找自己的根本上師,見到每一位仁波切都觀察自己之前有無夢境,之中有無瑞兆,自己是否涕淚肆流,汗毛直豎,仁波切對自己是否有特殊的關懷,後來是否入夢點撥。如果有,則這位仁波切和自己有特殊因緣,是自己的根本上師;以自身有漏五蘊之覺受來判斷一位從未給傳過法的仁波切是不是你的根本上師,而把一直為你傳法的上師視如草芥,不知道世間最大的恩德無過於法恩。

  大恩上師仁波切曾說,有的人把一個從未給他傳過法的上師,甚至從未見過的上師視為自己的根本上師,而每天給他傳法的上師不當作上師。

  益西彭措大堪布曾說,有的人到處想尋找根本上師,不把每天給他傳法的真正的根本上師當作上師,造下無量罪業。

  雖然在一位上師仁波切座下長期聽法,有的人對佛法依然是法盲。相續中的出離心、大悲心、菩提心、空性見鮮少,對上師的分別、邪見卻時時湧現。這是他業力深重福德淺薄的表現。但這個人卻認為這是因為這位傳法的仁波切與自己無緣,不相投契,自己緣在他處。在他此生中鮮有的聞法的機會現前時,他相續所得之利益與其他道友相比,甚為希少。因業力覆心,他踐踏了自己多生累世積累的善根資糧,使他的解脫之途久久蹉跎。

  當我們已經依止一位具相的上師時,我們已無須尋找任何一位名聲赫赫的偉大仁波切。我們唯一需要做的只是將這位上師所傳的佛陀之法再再串習,融入於心。

  我們是否修過這位仁波切所傳的菩提心?修習了多久?

  我們是否修過這位仁波切所傳的人無我法無我正見?是否曾經思維?再再思維?觀修?修習了多久?

  我們是否每天行走時,將這位仁波切觀於右上方?安坐時觀於前方頭頂?飲食時觀於喉間?

  在我們聽聞大乘最為殊勝的法後,我們相續中依然空空如也,被業風吹蕩,四處向外尋找,尋找一位又一位仁波切,無論那位仁波切有多偉大,他能夠給予你的也只是這位仁波切克服一切違緣障礙、已經給予您和正在給予您的。

  當我們把佛法變成了旅行,朝聖,結緣,灌頂,我們不知道當我們來到一位偉大的仁波切的蓮足下,我們顯得多麼的愚蠢。我們的愚昧、往昔的業力、今世的重重違緣、對法的無知、對依止上師的無知,都顯露在這位仁波切的眼前。

  幾年前,一位喇榮的出家道友去朝見阿秋喇嘛,阿秋喇嘛說:滾!滾!你們不去依止法王如意寶,到這裡來做什麼?

  一些道友去朝見青藏高原著名的上師,上師對他們說,你們不要跑來跑去,好好依止你們的索達吉堪布。他是一位真正的仁波切。

  不用上師所傳的佛陀教言修心,向外尋求之人永遠生活在了不可得的夢中。

  篇3:無聲的尊重

  作者:馮雪珺

  無聲的背後,飽含著溫暖與尊重……來自我在德國的切身感受。

  一個冬日的傍晚,我如往常一樣加入候車隊伍,等待回家的公交車。候車五六人,有序而安靜。此時,一人牽著一狗,從遠處走來。暮色下,那身影被路邊的燈光鑲上一層金邊,尤為醒目。

  漸行漸近,只見年輕男子高大魁梧,腰板挺直。緊貼著他的德國導盲犬配有專業的拉桿——這是導盲犬的標準裝備。哦,是一位盲人。男子徐徐走向車站,在候車隊伍的不遠處停了下來。

  沒有人招呼那盲人男子,我也正猶豫著是否上前領他過來。卻不知候車隊伍中為首的中年男子,瞬間收起手中正在閱讀的書籍,已然大跨步走到盲人男子身後,其他候車人也陸續緊隨其後,沒有一絲騷動。我身旁一個火紅短髮的朋克女孩,瞥了一眼導盲犬,想必是怕煙味影響到它的嗅覺,稍作遲疑便掐滅了剛剛點燃的煙,跟了過去。

  一個新的候車隊伍,在一人一狗的身後排開。陌生的人們在無聲之中達成的默契,令我驚異。

  沉默依舊,直到公交車的到來。“您稍等一下,我這就……”司機剛要離開駕駛座準備攙扶盲人男子上車,被他禮貌地回絕了:“謝謝,不用。”盲人男子執意在導盲犬的引領下,自行上車。正值下班高峰,車上已滿是乘客。然而,自那名男子上車後,人們迅速向後部集中,在原本狹促的車廂裡為他騰出了一小塊空間。

  緊挨著司機身後,坐著一位六七歲的小男孩,站在旁邊的媽媽猛地拉起小男孩,讓出了座位。雖然媽媽舉動突然,但乖巧的小男孩沒有流露一絲不悅。導盲犬抬頭一眼,便將主人引領到空座上,然後靜靜地趴在一旁。這些過程,盲人男子全然不知。

  “您好,您要去哪裡?”“您好!我要去莫爾大街。”“好的,陛下!”司機詼諧的回答惹得車內一陣歡笑。汽車載著歡樂的人們繼續前行……

  車上,人們都在默默地打量著憨態可掬的導盲犬:即使在急轉彎的時候,也搖頭晃腦地努力保持直視前方的姿態,神情專注。與平日裡對待寵物狗的情形不同,沒有人試圖靠近去撫摸它,或是用手機拍照。我旁邊那位原先讓座的小男孩,慢慢舉起手中啃了一半的麵包,想上前去餵它,被媽媽及時制止並悄聲耳語:“它在工作,有自己的職責,不要打擾它。”聽到“工作”一詞,小朋友立刻縮手退了回來。

  小城不大,男子很快到站了,與司機簡短道別後,與導盲犬下了車。公交車內沉默依舊。而此時的我,在沉默中體會到了無聲的關愛、深沉的尊重。

  窗外,寒風習習。心裡,暖意融融……

  特別喜歡這個故事,並不僅僅在於人們會因為那位盲人的到來而自覺的在他身後排隊,也不僅僅是因為在車上有個小男孩給他讓位,也不僅僅在於大家寧可擠一點而給導盲犬和男人留出空地。我在意的是,所有這些舉動背後,無聲的尊重。

  所謂愛,並不是要驚天動地大聲喧譁,告訴被愛者說,“我們在尊重你,我們在關愛你”。有時,愛也許就是這麼簡單平常,但是你能感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