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的生平故事

  韓愈世人稱他為韓昌黎,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一生顛沛流離。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韓愈出生在唐朝大曆三年***公元768年***,他生在官宦世家,父親和祖父都是在朝中或者地方為官的。所以韓愈自幼就深受家風的薰陶,七歲能言,十二歲能文,少時就已經顯露出了他的天賦。

  韓愈早年曾多次參加科舉考試,無奈時運不佳,前後七次都未能成功。但是韓愈卻並沒有因此喪失信心,他自信自己的才能和實力,一直堅持不懈。當時也有人看出了韓愈的才幹,董晉就是其中之一。董晉舉薦韓愈為宣武軍的觀察推官,韓愈在董晉帳下做了三年。後董晉病逝,韓愈扶著他的靈柩離開宣武軍。沒想到四天後軍中就發生了變亂,韓愈因為提前離開躲過了一劫。

  回到徐州的韓愈終於在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通過了考試,第二年被任命為國子監四門博士,又一年被提升為檢查御史。由於韓愈說話直接,話語直入事情的要害,道理深刻有力,所以時常受到那些小人甚至是皇上的不滿,也由此韓愈數次被貶地方。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諫迎佛骨,由於韓愈對唐憲宗說的太直接,令憲宗大發雷霆。韓愈差點因此丟了性命,辛虧一些明事理的大臣和皇親們勸解,韓愈才被貶到潮州。

  韓愈為人膽大,遇事不退縮,這些也都清楚地反映在他的為官生涯和文學創作當中。公元821年,鎮州兵變,朝廷派韓愈前去安慰。當時眾人都為韓愈可惜,因為此去危險重重,連皇帝也為決定感到後悔。不過韓愈義不容辭,孤身前往鎮州,以自己的凌然正氣和有理有據,深刻有力的言語說服了鎮州的將士。韓愈的氣魄和遠見卓識是古今難得,故而後人對他的推崇是極高的。

  公元824年,韓愈請病在家,年底去世,享年五十七歲。

  韓愈的詩特點

  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譽的韓愈,其作品繼承了先秦兩漢散文的傳統,反對六朝以來駢偶之風。韓愈文章氣勢雄偉,說理透徹,邏輯性強,因而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韓愈與柳宗元共同倡導的古文運動,開闢了唐朝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韓愈的詩力求新奇,極重氣勢,富有獨創能力,以文為詩也成為了韓詩又一亮點,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詩壇,增強了詩的表達能力,擴大了詩的情感領域,糾正了大曆年以來的平庸詩風。

  在韓愈的眾多詩作中,以長篇古詩為主,其表達的主要內容大都為揭露現實矛盾、表現個人失意的佳作,如《歸彭城》、《齪齪》、《縣齋有懷》等,這類文章行文平實順暢,以寫實為主。還有一部分的詩作文風大為不同,以清新、富於神韻的特點為主,近似盛唐時期的詩風,如《晚雨》、《盆池五首》,最為著名的就是《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

  雖然韓愈在揭露現實矛盾與追求神韻的詩作風格上極有建樹,但真正能代表其詩文成就的則是那些以雄大氣勢見長和怪奇意象的詩作,這可能與韓愈本人的性格特徵有關,韓愈天生就有一種雄強豪放的資質,性格中充溢著對新鮮奇異、雄奇壯美之事物、景物、情感的追求,並且他一再提倡的“養氣”之說,更使他在提高自我的修養的同時增添了一股敢作敢為、睥睨萬物的氣概,發而為詩,便是氣豪勢猛,聲巨集調激,宛如江河破堤,一瀉千里。

  韓愈的代表作

  《師說》是韓愈文學創作的代表作品之一,文章完成於貞元十八年***802年***韓愈任職國子監期間。文章是寫給當時的韓愈門生李幡的,不過韓愈也是藉此來批評那些輕視師道,恥於從師的錯誤觀念的。《師說》一文首先肯定了師道的存在,人們的學習必須要有老師的指導。再指出當時社會所出現的弊端,家長所請的老師只知教授句讀一類的小類,而解惑的大類卻是他們難以啟齒的。文末韓愈又以孔子從師為佐證,指出尊重師道是自古就有的,當下的人更不應該拋棄。

  《進學解》是韓愈的另一代表作,文章借對學生的教誨,後學生反駁來指出當時社會的弊端並抒發韓愈懷才不遇和仕途坎坷的不滿。文中先是韓愈告誡學生要刻苦努力,只要充實了自己的學識,就不用擔心上層的人才選拔,因為他們自會注意到你的。但是一個學生提出不同意見,以韓愈自身為例,指出他自小勤奮好學,時刻鑽研文學。可是給先生帶來的卻是不遭理會,怎麼做都是過錯的結果。實際這是借問答的形式,抒發了作者的鬱悶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