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時節能不能去理髮

  立春預示著春天的到來,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重大節日,叫春節***到民國後被易名***。中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曆史。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立春理髮的相關知識,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立春能理髮

  有的能,有的不能,各個地方習俗而已。

  這是由於我國各地民間都流傳著一種立春之後一直到“二月二龍抬頭”不能理髮的習俗,據說犯了此忌就會殃及自己的舅舅。

  我們漢族人自古以來的髮式就是束髮,男子過了12歲一般情況下是不能剪髮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曹操才會割發代首以明軍紀,夏侯淳才會吞目大呼“父精母血,不可棄也”。剪髮,或者說剃頭的流行始於清朝。明末清初,滿清做為外來遊牧民族,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地位,“威逼利誘殺”,用盡了各種手段。其中一種就是奴化漢民剷除有民族氣節漢族知識分子的“剃髮易服政策”。所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言下之意就是忠於大清王朝,臣服滿族統治才可以活命。於是一時間華夏大地悲聲四起,“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無數漢族人民為捍衛民族尊嚴與氣節流盡了最後一滴血***史載光揚州城就屠戮民眾八十萬之多***,這等慘烈程度恐怕連南京大屠殺都難以望其項背吧。

  這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過去之後,有氣節的漢人大都被屠戮殆盡,剩下的忍辱負重者,擦乾眼淚,將悲憤的種子埋於心底,以待時日。不知是誰,突然間想到了這樣一個方式來紀念遠去的祖先的記憶:立春之後,不得剃頭,紀念舊時風俗。此謂“思舊”,也許是怕後人不遵守,或是誤傳,“思舊”逐漸演變成了“死舅”,這就是民間立春之後不得剃頭的原因。

  講究

  句芒神:在“立春”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的歷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當時,祭祀的句芒亦稱芒神,是主管農事的春神。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後來一直儲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佈《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

  咬春:立春時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蔔、五辛盤等,每逢立春世界,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捲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認為咬春就是吃蘿蔔,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為什麼要吃蘿蔔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

  禁忌

  禁忌之一:立春之日不看病,如果看病就意味著一年都沒有好運氣。這個說法不過是想討個好彩頭,就像大年初一不看病一樣,小毛病耽誤一下倒也沒有什麼。

  禁忌之二:立春之日不理髮,理髮則不吉利。俗話說:發乃人身之草木,立春回暖,草木出生,剛出生的草木去損害,這是不合天地執行草木生長之理的。再有,一年365天,為什麼非要選在這一天去理髮呢?

  禁忌之三:立春之日不能躺著,要坐坐或者站起來走走。都說春暖大地,這是萬物初始的時候,人也應該有一個好的精神面貌來迎接春的復甦。建議大家去田間或者公園走走,吸收新鮮空氣,感受活力與自然,為自己的新年討個吉利。

  禁忌之四:忌諱吵架、不口出汙穢言語、不要做口舌之爭,和和氣氣,喜迎春之至。新年新面貌,一個好的心情,好的開始才能迎來來年的和和美美,順順利利。

  禁忌之五:立春之日莫搬遷。很多人都應該知道,搬家不要選擇在四立八節之上,因為這是氣節交接之時,氣息駁雜,搬遷自然不宜,一年之始,不宜動盪。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