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業的成功人士故事

  能不能創業成功跟學位沒關係,但跟好不好學肯定有關係。好學才能有成長的空間。看看那些成功的故事,學習他們,找到自己的方向。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劉楓:中科院碩士公共wifi市場創業

  27歲的劉楓去年從中國科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擺在他面前的有幾條康莊大道:要麼繼續搞科研,專業對口,學有所用;要麼聽從導師的建議,讀博;要麼聽從母校召喚,回到遼寧中醫藥大學任教;或出國、入伍、考公務員。如果留在北京,取得北京戶口,也絕非難事,而他卻作了個令所有人大跌眼鏡的選擇——回到三線城市遼寧錦州創業。

  他看好了公共wifi市場。3個月時間,他創辦的“愛錦州”i-JinZhou公共wifi像一張無形的網,覆蓋錦州670餘商家。接下來,他打算做錦州的同城電子商城,爭取實現不用逛街就能同城購物。

  目前,他創辦的公司營業額已有八九萬元,成本開始逐步回收,他預計,在未來的幾個月裡這個收入至少還會翻上幾番。

  憑藉學到的知識,他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劉楓想自主創業的想法並非偶然,早在讀研究生期間,每次做課題時,他都能把所研究的東西和社會應用聯絡在一起。

  一次,他的導師以研製了一種菌劑,將它應用於甘草,能提升成熟量1倍以上。甘草是根莖植物,在治理沙漠、固土防沙、防風防沙等方面作用突出,而且它不破壞土地,環保意義非常大。還可應用於玉米,提高產量。由於這種菌劑造價比較高,不適合中國傳統農業,劉楓的導師就在德國申請專利,並取得成功。而劉楓的著眼點並不在專案本身,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其後的市場推廣上。科研成果要是不能轉化為實際應用,他就覺得是巨大的浪費。

  這種菌劑還可應用於鹼地治理。2013年,劉楓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合夥開了個綠化公司。憑藉研究生所學到的知識,短短一年時間,他掘到了自己人生當中的第一桶金——10萬元。

  揣著這10萬元,劉楓胸中的自主創業之火燃燒起來。

  一次偶然的網購激發了創意

  畢業時,劉楓放棄了幾條康莊大道和幾乎唾手可得的北京戶口,回到錦州,這在別人的眼裡,是個“愚蠢的決定”。媽媽還是想讓他找個穩定的工作,可他說:你給我半年時間,我就能幹出點名堂。

  一天,媽媽讓他在淘寶買件衣服,他懶得開電腦,就用手機客戶端操作。看到淘寶上的廣告,劉楓靈光一閃:能不能把廣告植入到手機——當手機連線公共wifi時,彈出的頁面變成廣告?他問了幾個做技術的朋友,技術上是否可行,得到的答覆讓他欣喜若狂:沒問題!而且,深圳已經開了先河。後來,劉楓在盤錦遇到一名遼工大畢業的同學,說這個技術他來解決。

  有了技術,就差錢了。劉楓在一次培訓課上認識的一個企業家,看好他這個創業專案,花50萬元買下技術,又給他100萬元做市場的前期推廣。

  2014年11月11日,光棍節這天,劉楓和兩個小夥子,3個光棍在光棍節這天成立極樂鳥科技有限公司,“愛錦州”i-JinZhou熱點wifi橫空出世。

  萬事開頭難。裝置造價400多元,全部為商戶免費安裝,這是一件燒錢的事。在使用者用手機連線i-JinZhou時,植入12秒廣告。因此,他們的收入全部依靠植入廣告。

  剛開始,客戶不認可,網速也不好,只談下30多家。這哪行?劉楓開始動腦筋,他把12秒廣告分成3段,每一條4秒,前4秒全送給商家,技術上還實現了行業間的規避。然後,劉楓找到移動、聯通等行動通訊公司談寬頻業務,跑了無數趟,磨破了嘴皮子,最終拿到了大客戶協議。

  光纖入戶,網速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對於客戶最關注的安全問題,他們與裝置生產廠家“極路由”聯絡,對裝置進行加密,外人無法破解,保證客戶的資訊絕不外洩。

  先做公共wifi,再做微商城,目標是打造東三省電商王國

  做好了前期鋪墊,劉楓接下來的步子邁得更穩了。他在人才市場招兵買馬,20名大學生幫他跑業務、搞安裝。因為都是同齡的年輕人,幹勁十足,業務員們憑藉兩條腿、一張嘴,用3個月時間安裝了670多家。

  劉楓還與公交公司達成協議,將115路的兩輛車作為i-JinZhou移動wifi的試點。其中一輛車的司機也是個年輕人,他對車隊領導說:“別給我換車啊,我這車有wifi,東三省第一輛,太牛了!”還熱情對上車的乘客說:“嗨,哥們兒,我這車有wifi,免費上網!”

  wifi平臺建立起來了,他們開始做收費廣告。一家家地跑,一點點地磨,大大小小的廣告業務陸陸續續開展起來。670餘家i-JinZhou公共wifi像一張無形的網,連結了錦州古塔、淩河、太和三大區。接下來,他打算做錦州的同城電子商城,爭取實現不用逛街就能同城購物。

  他拿錦州市場當敲門磚,跟阿里巴巴談支付端,最終他拿到支付寶客戶端的技術支援,阿里巴巴還答應他根據客戶消費情況給予返點;做i-JinZhou微信公共平臺,他就跟騰訊談,一分錢沒花,搞定!

  劉楓對市場有著清醒的分析。當今社會的主力消費群體是90後、90後,他們喜歡並且容易接受新事物,而智慧手機的大範圍普及,讓手機客戶端大有可為。劉楓目光並不侷限於錦州,他下一步的目標是在阜新、朝陽、葫蘆島開分公司,把遼西市場盤活,然後運作微商城,達成東三省的電商聯動,打造真正屬於他的電商王國。

  創業是一種成長過程

  公司成立半年,劉楓很累,除了每天早晨的例會,他幾乎都在路上,每天睡眠不足5小時。這半年,他經歷了很多事:“創業真難,比想象的還難,但‘難’不是藉口,相反,它應該成為我前進的動力!”

  公司剛起步,租個辦公室都是件難事。錦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創業孵化基地管理辦公室的遲建國科長就把自己的辦公室騰出來,免費給他們使用。對那些願意支援自己的人和商家,劉楓打心眼裡感激。

  公共移動wifi的市場空白,並不代表沒有競爭對手。當時,有一家杭州的公司與他爭奪錦州市場。但當做到100多家的時候,他們退出了,還聯絡劉楓求收購。劉楓分析:對方之所以支撐不下去,不接地氣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技術與實踐應更切合實際,而技術不夠完善也是他們亟待解決的問題。劉楓想:我是錦州人,不能糊弄家鄉人民,我要把基礎和服務做好,家鄉人民才能信任我、支援我。

  一名中科院的碩士畢業生,從北京回到錦州,從零開始白手起家創業,不覺得可惜嗎?劉楓坦言,剛回來時確實很迷茫,讀了那麼多年書,所學知識能應用到實際生活的少之又少,確實很不甘心。但他又想,科研往往是理想的狀態,即使失敗了,得到的也是一種結果。而創業不同,它更多的是一種成長過程。

  其實,在創業艱難時刻,他動搖過,但隨之又堅定了信心,媽媽曾勸他:“算了,兒子,找個工作吧。”劉楓說:“媽媽,再給我5年時間,讓我任性一回!”

  未來的路遠遠不止5年,劉楓還年輕,誰能說未來就不能屬於他呢?

  二:

  黃安新:90後“雲財雅思”教育培訓校長的創業故事

  黃安新,一個來自江西的陽光大男孩兒,從雲南財經大學一畢業就紮根市場自主創業。他是國家大力扶持大學生創業的早期受益者,在教育服務市場裡摸爬滾打五六年,已經在行業內小有名氣。

  大學畢業就創業

  黃安新出生在一個教師家庭,大學學的是電腦科學與技術專業,卻偏偏對教育最有興趣。抓住某機構在校園招聘兼職的機會,黃安新在大二時就成為了大學生拓展訓練的校園代理。開朗的性格,富有號召力與感染力的授課風格讓他很快成為人氣教練,積累了最初的教學經驗,也在心裡暗自埋下了當培訓師的職業“種子”。

  此後,黃安新自學考取了體驗式中級培訓師中級職稱、團體心理培訓師高階職稱。為他的“培訓師夢”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011年,黃安新大學畢業,正值國家大力推行大學生創業,於是,他一個人去註冊了公司,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那時聽說經開區的創業大廈有一系列扶持政策,我就把公司開到了經開區。”回想起公司成立之初,黃安新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創業大廈給的條件非常好,50平米辦公室,辦公桌、電腦、飲水機都是免費配套的,網路也不用交費。”

  初嘗創業的艱辛

  解決了基礎配套的問題,黃安新輕裝上陣,和同學一起開始做起企業培訓,卻遭受了市場的當頭一棒。“很多企業做培訓都會選擇教育經驗豐富的培訓機構,尤其是給大企業做過培訓的,對於我們這樣的新培訓機構,他們的眼光總是不信任的”。

  沒有經驗,是很多大學生創業專案共同面臨的困難,但黃安新並不氣餒,而是一家一家地問企業要不要培訓,挨家挨戶地推廣自己的培訓產品。“幸運的時候,別人和我多聊兩句,大多數時候是被直接拒絕。”黃安新幾乎跑遍了昆明大大小小的寫字樓,卻收穫甚微。“跑幾百家才有1家做培訓。”黃安新說,但只要有1家做培訓,黃安新就投入100%的熱情和責任心去做好它。

  1年多的時光,黃安新逐步摸索企業經營的方向,積累了作為教育服務提供商的初期經驗。

  引進優質教育資源

  2012年,母校雲南財經大學要找機構合作開辦雅思培訓,黃安新的企業成為雲南財經大學的合作伙伴,雙方共同創立了雲財雅思品牌。從那時起,黃安新成為了一名年輕的校長,麾下有15名海歸教師。

  通過引入現代西方的教學理念,加上強有力的師資力量支撐,黃安新的“雲財雅思”迅速成為後起之秀。“我們的學生有拿雅思滿分的,有被哈佛、倫敦政經、紐約大學等名校錄取的。”

  積累了豐富的教學成果。接下來,黃安新還將把教育服務延伸到中學課程輔導,“我正在積極與母校臨川一中、臨川二中聯絡,希望接下來能通過網路教學的方式,引入國內優質中學的教育資源,為雲南的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黃安新說。

  在黃安新的規劃裡,金凱瑞教育培訓學校將提供“一站式”國際教育培訓,即從3歲的幼教階段到出國前的高中階段,都為學生提供相應的英語教學服務。而對於“雙創”時代的幸運兒,他希望自己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儘可能地把優質教育資源送到最貧困、最需要的地方,“推進教育資源均等化,希望有我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