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讀後感

  《呼蘭河傳》,長篇小說,中國現代女作家蕭紅於1940年寫於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小說分為7章,由茅盾作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呼蘭河傳》讀後感,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呼蘭河傳》讀後感篇1:

  文/周宇

  簡單的文字,描述了一個冷漠冰冷的人心眾生相,通過對小時候鄰里街坊的描述,勾勒出了一個混亂黑暗的年代。人心惡,人心冷,都在鄰里街坊間的互動間體現出來。

  無論是開篇的泥水坑還是那些不幸人的描述,都赤裸裸的描述出人性的薄涼冷漠,人總是尋找合適的理由將對自己有利的、不利的合理化。可是一旦不符合自我的內心需求,反而怪罪他人,怪罪世道不公,天道無眼。

  野崗荒山,壘亂石,埋摞枯骨幾何。年年歲歲衰草新,黃紙燼。裹素銀,默人心,百鬼吟。

  對於蕭紅而言,童年的祖父是唯一個關心她的人,可是因為戰爭和苦難讓她逃離短暫的甜夢。

  亦如初戀,亦如佛說夢境。

  人心叵測,永不饜足。

  但是呼蘭河小鎮上的人們,只是想要滿足那心底最小的慾望,活著。

  遇到至親離世,且哭一場,過後,依舊是過那柴米油鹽的日子。麻木而冷漠。

  《呼蘭河傳》讀後感篇2:

  文/楊茜

  說是讀後感其實並沒有完全讀完,大致讀了三分之一的內容。總體的感覺這部書反映了當時人們的一種生活狀態,當時的社會現象。

  在呼蘭河鎮上生活的人都很麻木,和當時民國時期的總體社會現象都是一樣的,當時的人不管遇到什麼事都是事不關己的一種狀態。裡面有好幾個地方描寫的很讓人辛酸,尤其是路中間有個大坑,妨礙了過路人啊,淹死了豬啊。其實鎮上的每個人都知道這個坑的問題,每個人都知道他給過路的人、動物,帶來了麻煩,但就是沒人願意去管,就連跟這個坑有一牆之隔的住戶也不願意去管。更可笑的是連瘟疫死的豬都在這淹死,在集市上賣了吃,而鎮上的人都知道這件事卻不說穿,也是當時人們的一種掩耳盜鈴的心理。

  雖然看了只有三分之一,但是感到深深的悲涼。

  《呼蘭河傳》讀後感篇3:

  偶然間一次書店閒逛,看到《呼蘭河傳》,一種思鄉之感油然而生。雖然家鄉並不是呼蘭,但漂泊多年,家的概念不斷擴大化,甚至達到整個東北三省。我想這就是一種“鄉愁”吧。對於作者蕭紅我也不是很瞭解,只知道在哈爾濱有一個叫做蕭紅中學的學校。其餘,一無所知。帶著鄉愁,我用一段空餘的時間去閱讀它,我想對於小說或是鄉愁都是一種敬畏吧。

  初讀此書感觸最深的是書中的語言,極具地方特色,對於家鄉人來說這是最好的鄉愁迴應。書中“你多咱來的”、“怪好的”、“兩個眼睛骨碌骨碌地轉”等詞彙是這個地區的人慣用的,親切感讓你很快融入小說中,好似你也在呼蘭河畔,忘卻了真實的年齡,忘卻了身在異方,正以第三視角觀看這一部活生生的生活劇。語言是溝通的靈魂,地方語言是維繫地方群體的有力紐帶。不僅是語言,更多的是點滴“小事”。讓你感動,讓你思念兒時家鄉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嚴冬的小鎮是冷清的,是枯燥的,街道的冷清與大地的乾裂,都在靜靜的孕育春天的美麗。小鎮並不繁華,卻在作者心中構建的錯綜複雜,人際關係,街道佈局,精神生活等等,但這些都沒有“火燒雲”來的那麼美麗。說起火燒雲,我們都會有一種親切感,因為這是我們小學課文,還記得插圖中那匹丟了尾巴的馬嗎?還記得有一對像娘娘廟門前的大石頭獅子嗎?人們往往在熟知的文章中,會產生強烈的帶入感。彷彿這時的我,又置身其中在村中看著變幻的火燒雲,和村中其他事物的變化。美麗從不缺乏關注者,共鳴是最好的寫作技巧,這便是作者寫作的獨特風格。

  關於風格來說,蕭紅的作品更像魯迅先生,事實也是這樣。魯迅先生有自己的百草園,而蕭紅也有自己的大花園,從園裡的昆蟲到園中蔬菜都是仔細的,仔細的生長,仔細的快樂,好似萬物都被作者富有了神奇的生命,自由的、快樂的生長著,我特別喜歡這樣一段話“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願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若都不願意,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人問它。”在她眼中,一切靜物都有了自由的生命,這不就是魯迅先生的百草園的故事嗎?我想蕭紅是深受魯迅先生的影響的,但又不同,一種自由的精神貫穿她的始終。

  關於精神,我想蕭紅是痛苦的,在家裡面沒有人會過多的關注她,愛護她,只有她的祖父。疼愛她、關心她、維護她。祖父與她的情感是她的精神寄託,祖父去世了,她離開了家鄉,遠走他方,去追尋真理與自由。她是悲慘的,也是幸運的,更是不朽的。

  《呼蘭河傳》是我看過的最顯真情,最思念家鄉,最樸實無華的,最讓人難忘的。也許我們都有一種帶入感極強的鄉愁,一句話,一個故事,或是一句鄉音,都會讓你勾起家鄉回憶。回憶是純淨的,毫無雜質,乾淨的像清泉,捧在手裡,喝在嘴裡,甜在心裡。《呼蘭河傳》給予的正是這些。願美好常駐心間。

  《呼蘭河傳》讀後感篇4:

  在這個暑假,我閱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是蕭紅走到人生盡頭時創作的長篇小說。當時,蕭紅雖然還不到30歲,可是身體十分虛弱,戰爭的摧殘和感情的衝擊令她長期身心疲倦,患有多種疾病。與此同時,她的文學水平、創作觀念和技巧已經達到了頂峰。全書共分為七個章節,裡面的內容無關現在,也不關未來,只是蕭紅對自己童年時代的一個回憶。她既沒有美化它,也沒有醜化它,而是以一個現代主義作家的態度描繪了一個長長的舊夢。呼蘭河小城裡的人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醜惡的一面。其中的民俗描寫,使我領略到了呼蘭河小城的風土人情。

  當我讀到小團圓媳婦不幸去世時,我的心和蕭紅一樣憤憤不平。她才只有12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年齡,而她卻早被賣給了老胡家做童養媳,沒有媽媽疼,這已經夠可憐了。可她就算再拼命的幹活,還是會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遭受到一個說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的“教誨”。《呼蘭河傳》裡既沒有批判,也沒有譴責,反而流露出一絲幽默和頑皮。

  《呼蘭河傳》還是一部東北民間文化的說明書。蕭紅為人們毫不知曉的故鄉作傳,為一群卑微的凡夫俗子作傳,這體現了蕭紅獨特的寫作視角。《呼蘭河傳》用孩童講述的方式,看似鬆散跳躍,但並沒有脫離整體的結構。也正是因為借用了孩子的口吻,小說顯得純淨樸素。蕭紅用她動人的筆調,描述著她童年的趣事。希望大家也去看一下吧!

  《呼蘭河傳》讀後感篇5:

  文/楊帥

  近幾年看多了通俗小說,習慣了熱熱鬧鬧敘事,對於文學名著有種望而卻步的感覺。這次因為師父佈置的作業,才硬著頭皮啃了蕭紅的《呼蘭河傳》。

  看起初幾頁時,我是浮躁的——當真看進入後,卻產生了物我兩忘之感。不得不說,名著之所以為名著,是有原因的。

  蕭紅的筆觸細膩,溫婉,動人。她的敘述,畫面感極強,甚至於不用逐字逐句的細品,一目數行的掃過去,在腦海裡自然會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圖畫。這圖畫不是大寫意,不是印象派,而是細緻到了骨子裡的工筆畫。

  看完小說第一章,呼蘭河城的東二道、西二道、十字街,乃至那個吞噬了無數頭牲畜的泥窪坑,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裡。這畫面是具體而鮮活的,常憶常新。

  好的文字是會形成通感的。呼蘭河傳描繪的是東北的小城,我讀的時候,眼前出現的畫面,卻是我小時候居住的那個弄堂。那個僻處繁華城區一隅,彷彿被世俗遺棄的弄堂。這裡的一切都是懶洋洋的。只能容納一個人走過的街道,斑駁的土牆,帶著泥土腥味的風,牆角上趴著的慵懶的貓,隔壁傳出的飯菜香味,以及在弄堂角坐著晒太陽的老太太。

  小說的某些段落讓我產生了閱讀《百年孤獨》時的恍惚感:雖然小鎮的一切在蕭紅筆下是如此鮮活,色彩是如此豔麗,而這裡居民的生活,卻是靜止的。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靜悄悄的,每個人彷彿都演著默劇,每個人都悄悄的生,悄悄的死,每個人都只是別人生活中可有可無的配角罷了。

  這裡的人們就像一個巨大的黑洞——殺人大案,也不過幾個月的時間就消於無形,以至於人們談論起來就像是幾個世紀前發生的一樣;這裡不允許任何標新立異的東西,容不下任何打破小城平靜的東西。如果有這個苗頭,小城的人們會齊心協力把它扼殺。

  這是一幅惡魔的畫卷——畫卷裡的每處景色都美輪美奐,而畫卷中的人,都沒有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