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女兒的信教學反思範文

  在教學中,我既注意學生的聽、說、讀、寫;注意引導學生學習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學習說理寫作方法;注意學生間的合作探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歡。

  一

  從“杜郎口”回來,學校上下達成了共識--要讓課堂“活”起來就必須讓學生“動”起來。我對“動”的理解就是讓學生們動口說、動手寫、動情演,然而怎樣讓學生心甘情願地說、寫、演,這就得看老師的“手段”了。以下就是這堂課中我有效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實踐”的方法:

  一、創設情境,以情引情

  以前我班學生就有過寫詩的訓練,在上完舒婷的《致橡樹》後就有了創作愛情詩的慾望,學生們提出要評選出最佳作品,當時戴晶晶的《愛不只是緊緊擁抱》和艾勇的《致愛人》兩篇比較出色,然而我一直沒有公佈結果,想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展示同學的優秀作品,於是和兩位同學偷偷地商量,由詩作者自己朗讀,配上畫面和音樂製作成視訊。我把這個環節作為了這單元最後一堂課的匯入,果然美麗的畫面、悠揚的樂曲、優美的文字、深情的朗讀的感染下,同學們注意力馬上集中起來,一下子就開啟了學生情感的門扉,以情引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對於艾勇和戴晶晶兩位同學來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如此完美地呈現出來,既新鮮又自豪;對於其他同學來說,希望自己的作品也有如此呈現的機會,羨慕之餘也暗下決心。這個環節既起到了激勵作用,同時也為這堂課的“拓展”環節作了鋪墊,希望同學們充滿熱情地參與到“續寫”訓練中,“續寫”訓練結果非常成功。***後詳述***

  二、創設平臺,以生為本

  這篇課文的童話故事中蘊含大量含義深刻的語句,值得反覆推敲,一般老師都指導學生先找上帝三次來到人間看到什麼情景,他是怎麼表現的?然後探討上帝為什麼這麼表現?通過這個問題幫助學生理解關鍵字詞的含義,進而把握“愛情的真諦”。然而,我認為初三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應該儘量讓他們在課堂上不受約束地去探究、去思考,學生自己找尋到的關鍵語句才真正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才是真正值得探究的問題,為此我要求學生以“令我感觸最深的語句是……因為……”這樣的格式自主圈劃關鍵語句進行“賞析”,同時考慮到班級學生差異很大,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我也允許學生選擇“質疑”方式,同時又為學生們搭建合作學習的平臺,在小範圍無拘無束的爭論中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為全班交流打下基礎。結果在全班交流時,同學們暢所欲言,如張文倩同學找尋到了“人就成了地球的上帝了”這個重要的句子並且採用“比較閱讀”方式,在文中找到了與之形成對比關係的語句“一個人不能擅自創造連他自己也沒有見過的東西”,在同學們的相互補充中充分感受到愛情的偉大力量迫使上帝放棄了對人類的控制,因為有了愛情人類才主宰自己的命運和生活;又如黃鳳珠同學質疑:為什麼既然童話故事說的是愛情為什麼描寫上帝三次人間看到景象?同學們通過討論得知,上帝描繪的是人類的溫馨、美好、快樂的生活場面,而這一切都是愛情造就的,所以自以為萬能上帝那麼惱怒,進一步展現了愛情的美好和強大;王成琦同學質疑:為什麼上帝第三次來到人間後沉思著離開?……學生的反映證明了,以生為本的語文課堂才是真正充滿活力的。

  二

  語文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於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係。單說寫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沒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問那比較難捉摸的閱讀程度。”在拓展環節中,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內容,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象,對童話故事進行續寫訓練。既可從學生的練筆中瞭解學生與文字對話的狀況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又可通過讀寫結合的訓練活動提高學生的聯想、想像能力和表達能力。這堂課我在“初讀課文”環節中,設計了一個問題“童話故事中,作者三次敘事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引導學生關注到三次敘事的結構相同***上帝來到人間看到的情景,上帝與大天使的對話,上帝的態度***;在“品讀賞析”環節中,通過對關鍵語句的品讀賞析,感受作者用簡練的語言表達深刻含義的方法,這都是為“拓展環節”的續寫做準備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們在寫的過程中有例可仿,有法可循。最終學生作業的質量也反映了以讀促寫的優勢:一學生的結構非常清晰;二學生的作品並沒有向我想象的那樣寫“上帝留在地球找尋自己的愛情”,全班除了一位學生有這樣的思考以外,其餘學生都延續文字原本的特點,為愛情增添了其他內涵:愛的延續、永恆的信念、永遠……現摘錄部分學生的創作:

  張文倩:……上帝和大天使再次來到人間。這會,上帝沒有看見那個男人,看到的是兩座緊挨著的墳墓,目前的石碑上刻著:今生來世,永不分離。上帝問大天使:“這也是愛情嗎?。”大天使回答道:“是,那是永遠。”……

  顧贇:三年後上帝與大天使再一次回到了這個熟悉的地方,他看見那個老頭曾經住的地方聳起了一座青山,絲綢版的溪水溫柔地環繞在山間的縫隙中,相互依偎著享受著天地間的幸福。遠處不時傳來一陣陣嬉笑,一對對充滿生機的年輕男女倚著這迷人的山水盡情玩耍。上帝問:“這又是什麼?”“這……”大天使還沒回答,上帝自言道:“這是愛的傳承吧。”上帝認出了這些男女,它是自己創造的男人和女人的後代,同時他們也傳承了一顆充滿愛的心。這是,天邊掛起了一條彩虹,上帝和大天使都笑了,有了愛的地球是幸福的家園。

  艾勇:……麥田裡,姑娘給小夥擦汗,小夥則以微笑迴應,在他們的眼神中,依舊充滿了那種無以倫比的美和力量。上帝對大天使說:“愛是一種好東西,我將會賜福給所有會愛的、擁有愛的人。我要派遣我的愛子耶穌也來學習愛,學會愛,然後撒播愛。”

  蔣慈威:……雖然人間災難蔓延,痛苦橫行,但是人類手挽手,你望著我,我望著你。上帝在男男女女的眼中看到更為強大了美和力量,讓上帝都敬畏三分。上帝摸摸脣下的鬍鬚似乎若有所悟地問:“這又是什麼?”“這是希望。”大天使回答。“希望?它能摧毀災難,甚至將將人從死亡邊緣拉回,太厲害了!”這會上帝帶著敬意離開了地球,因為人類是戰無不勝的。

  這節課不足之處為:

  1、前面的節奏稍顯拖沓,致使後半部分未能按計劃全部完成,在今後的教學中特別注意節奏的控制

  2、朗讀要求是能傳情達意,朗讀的目的是進一步正確把握文字蘊含的情感,然而本節課雖然也有朗讀,但是由於老師沒有注意朗讀的要求,給人的感覺學生只是走個讀的形式,沒有達到應有的朗讀效果,在今後的教學中教師本身要明確教案預設的目的,不至於白白浪費有效資源。

  3、“品讀賞析”環節中,雖然要求很清晰,但是由於導向不清,在一位學生質疑之後致使原先準備“賞析”的同學也全臨時換成了“質疑”。

  三

  我是懷著忐忑不安的心上這節見面課的。一來我剛調到新的學校,對環境還不太熟悉;二來我幾年沒帶語文了,任教學科改來來去,似乎對語文教學的套路又陌生起來;三來我家鄉方言重,勉強說普通話又很不自然,而我總想讓課堂顯得自然親切,不故意雕飾,不為了公開課而公開課。於是,我在接到學校上見面課的通知後,對文字和文字所延伸出來的知識作了大量的準備。

  本文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給女兒的一封信,面對正值花季的女兒,一個對愛情充滿好奇與遐想的少女,針對愛情這一既深奧又簡單的問題,身為父親的作者沒有選擇迴避、敷衍,也沒有教條式的說教,而是採用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故事去闡釋愛情的真諦。由於這篇課文是篇略讀課文,結合農村學生的實際,我們不可能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學,因此採用學生自學與研讀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為主,老師適當提示。課前,我利用朝讀佈置學生自己查詢作者的簡介,自己熟讀課文,掌握課文的生字詞,並且要求他們自己蒐集有關愛情的故事、古詩、名言警句。

  中學生正值青春期,對於愛情這種既神祕又敏感,既好奇又困惑的情感,如處理不當,思想認識不足,就會產生早戀等不良現象。因此,我把本課的重點放在“如何讓學生明白只有懂得愛的真諦,才會擁有快樂幸福的人生”上,通過課前一系列的問題突破重點:如你瞭解童話中的愛情故事嗎?你敢描繪一下你心中的愛情嗎?你能說出歷史上幾個著名的愛情故事嗎?本課的難點是利用文字對學生進行一次愛情教育,理解愛情真正的內涵。在難點的突破上,針對學生處於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階段,又無生活經歷,理解愛情的本質有些困難,加之現實生活對早戀的敏感,使他們不願就這一話題發表看法。課中,我們只能及時引導,將問題分解變細,從身邊最親的人父母身上認識什麼是愛情,名人又是怎麼理解愛情的,這些活動中,去突破難點。

  重難點的突破必須是在對文字的把握和解讀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幾個問題,讓學生對文字的輪廓有個瞭解,對作者層層推進的寫作有個瞭解。文字中的故事就是上帝創造人後,三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神中先後讀到了三種不同的東西,這三種不同的東西,彼此都有聯絡,他們共同來解釋“愛情”。我用“讀了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為什麼?”“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創造人後,三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神中先後讀到了哪三種不同的東西?想一想,三者之間有什麼聯絡?為什麼把它們放在一起來解釋愛情?”“如果你拿同樣的問題問你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麼?”從而引出“文中作者對待女兒的問題的態度如何?”“作者為什麼沒有正面回答女兒的提問,卻說了自己的少年時代和祖母瑪麗婭所講的故事?這樣寫有什麼好處?”“故事中為何要把這對男女的愛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時間歷程中去表現?這說明了什麼?”“五十年裡,是什麼維繫了他們的愛情?”“作者在文章的結尾告訴我們該如何對待愛情?”這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深入瞭解文字。在文字的解讀和把握上,我認為至少要達到這麼一個標準,就是學生閉上眼睛要知道文字的大致內容,能夠把全文寫了什麼清晰地說出來、回憶得出來。課上,我把對文字的把握的幾個問題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一目瞭然。也可以說,這些***包括課前要求預習達到的目標***是這節課最起碼要掌握的知識。

  另外,課上,我試圖極力通過一些有關愛情的資料,抓住學生心理讓學生深化與拓展所學的知識,讓學生大膽的討論,引導他們大膽的表達自己的內心,從而讓他們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反正,這節課是這麼設想的。至於課上對課堂的把握,有沒有達到預期的設想和效果,我總感覺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說開始講愛情故事這個環節,也許學生不敢說,不能大膽的說,用的時間太長;還有起初的“童話中的愛情故事有什麼內涵?”這個問題放在開頭,我是想通過學生熟知的童話感知愛情,突破重點的學習。但由於我對班上學生的學情認識不足,高估了學生的能力。學生對這個問題十分陌生,覺得這個問題太難。這些都影響了後面的教學,特別是影響了後面對早戀問題的討論,後面的探究顯得十分倉促,這些都是很明顯的問題,聽課的明眼人一看就能得出來。並且上完課就能夠感受出來。至於評課中有人說的“到底是把文字的探究和學習語文知識放在第一位,還是把探究愛情的真諦放在第一位”這個問題是個老問題了,探討了很多年,各科教學都有這個疑惑。我還是那句話,對文字的把握要到的要求是學生閉上眼,大致能勾勒出故事的情節即可。一節課也就40分鐘***學校是九年一貫制學校,每節課40分鐘***,如果面面俱到,什麼都只能是蜻蜓點水,反而把握不住教學的重難點,這又是何必呢?僅是演給觀眾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