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北拳的簡歷

  少北拳是廣泛流傳於東北地區的一個傳統武術拳種,由少北宗師張榮時先生創編。少北拳認為,千百年來,武術有功於我們的祖國和人民,用它曾培養了歷代的士兵和將領,對於開拓祖國的疆域,奠定祖國的萬里河山,有著巨大的貢獻。少北拳主張,武術乃健身自衛之術,健身是一切體育運動的共性,自衛是武術運動的個性所在,武術離開了自衛、擊技那就失去了武術的真正意義。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少北拳的簡介

  中國武術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少北宗師 張榮時先生非常重視武德教育,規定了少北武德的三大原則,即***一***必須做好本職工作,為民族振興服務。***二***必須遵德守法,扶老攜幼、見義勇為。***三***必須自覺培養正派、正義、正直的三正之風。 經過張榮時老師數十年的整理,把少北拳的全部內容歸納為"雙功四術"。"雙功"指陰功九術,即:馬步、貓功、劈拍、跳行、穿躍、擺腿、賓士、打樁、身翻。陽功六根,即:手、眼、身、腿、步、氣。九術功的學練目的在於提高身體素質,六根功的學練目的在於展示六根的武功功能。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四術"是指:"拳術、器術、功術、巧術"。

  少北拳的組成

  拳術

  是由"長拳、短打、破拿、巧遁"四部分組成。長拳的主要套路有"點剛拳、柔化拳、開山拳"其指導理論有"六合論、六法論、陰陽論、形意論"長拳四論。短打法的實踐套路是"十六形、二十四手、三十六招",短打術功的實踐套路有"點剛短打、柔化短打、開門短打、心移短打等"。其指導理論為"動域論、運合論、術戰論、戰機論"短打四規論。破拿法的實踐套路為"十八破、十八拿、七十二手破拿法"。破的指導理論是"三類、四法、八術"。拿的理論稱"二術、六法、四類、一定歸"。巧遁的實踐套路是"六元霹靂拳與五遁術",其指導理論稱"群戰混元論"與"遁法戰機論"。

  器術的實踐套路如:"十三劍、八法刀、四法鞭、步戰槍、十字棍、遊身匕"等,指導理論為"兵器四論"與"鋒背區論"。兵器四論指"鋒背論、術法論、八器論、器規論"。

  功術

  是拳術自衛的實踐中必然產生的術功,因為在擊技中,敵我雙方必然拳腳交碰,則自然要求自已"拳堅如鐵,腿硬如鋼。"少北功術的內容為"雙絕、十八藝",雙絕指"擒拿、卸骨",十八藝指十八種功術,如:鐵沙掌、金剛體、蛇行術、萬人敵等。
 

  巧術

  巧術源於古代的擺破機關術,內容包括"槓上、繩上、鏈上、地上、網上、樁上、板上、杆上、人上"等九上技能技巧。雙功與四術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雙功是四術的基礎,四術是雙功在自衛方面的發展,通稱"雙功"為武,"四術"為術,"無武不出術,術由武中來"。

  少北拳的特點

  少北拳法以樸實無華、凶猛彪悍、注重實戰,博大精深而著稱於世。

  少北拳無論是術理還是實踐都充滿了辯證唯物論的思想觀點,都是對立統一規律的具體體現,反映了事物發展的兩個方面,這是少北拳的特點之一。

  少北拳的拳法發力以點剛力為主,以柔化力為輔,同時追求剛柔相濟的力。

  少北拳認為"力源肌勁,氣與相助,力寓法中,法力一體"。就力的應用而言:"力有接發,各存動靜,用於順逆,始分剛柔,達於開合,術之所行"。少北拳的發力講究"樞動力發,控於意念"就具體方法而言,講求"八真發力"即:"崩、挫、點、擰、扣、壓、抽、分"。

  少北拳所講的六合指"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的內三合與"手足合、肘膝合、肩胯合"的外三合,其中外三合的三種合法即同側手足的順合,異側手足的逆合及運動方向相反的叉合,"順合合於進擊,逆合合於防守,貼靠叉合相應,搭手上下齊開"。

  在對我雙方交戰的過程中要求"出則擊、回則防、擊於首、防於首","手動腿必動,腿動手不閒",每一招都體現出高度的對手形意性。

  少北拳的發展

  少北拳自從20世紀60年代在中國大地上經張榮時老師首倡以來,歷經了30個春秋, 已發展學員達10萬餘人,國內的幾十個省、市、自治區以及、美國、義大利、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均有少北拳習練者。1982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拍攝《拳師》片,並有多部拷貝出口國外,2002年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體育人間》欄目組拍攝《今風·細雨·江湖》 ,其中第十九、二十集《張榮時與少北拳》專門介紹了張榮時其人和少北拳。2003年遼寧電視臺的《鄉土紀事》欄目組拍攝專題片《少北拳》。

  目前少北拳內部組織建設完善,已成立遼寧省少北拳研究會***籌***及全國指導委員會,多次參加國家、省組織的賽事並取得了優異成績。

  少北拳今後發展策略的核心是堅持一種信念,培養兩支隊伍,建立三個機制,完善四個體系,實現五個目標,近期實施"十大工程"。

  少北拳的歷史

  少北源於人祖門少林派,這是沒有任何疑義的。

  民國初年,嵩山少林寺主持妙興法師之所以確認少林派為人祖門,很明顯地在他的思想上已認定少林武術確屬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武功,絕非引進於國外,這種認定是完全正確的,因為它是歷史的真實。現今通過各位專家的考證,已一致肯定佛教禪宗達摩禪師,不會武功,更談不上傳授任何武功,易筋經的建立也是後人附會的。他來華的目的就是傳播佛學,其後代弟子習武乃是我民族流傳下來的人祖門武功,並加以發揚光大,形成少林派

  少林寺

  少林寺***北寺祖庭***位於河南嵩山,北靠五乳峰,前臥少室山。當初興建之際,山中森林密茂,故起名少林寺。

  少林寺建於北魏太和***北魏考文帝的年號***年間***公元495年***,距今整1500年。據傳由魏文帝下令專為傳播佛法而修建。

  至隋朝大業年間,因山中流寇相擾,加之虎狼為患,為拒寇,除獸而習武,這就是少林武術的起源。至唐初少林僧眾習武之風已初具規模,並已有成就。第一次爭戰就是少林武僧曇宗、志操、惠揚等十三和尚擒獲王仁則,助李世民平定王世充,並受到嘉獎,準其建僧兵,賜良田千傾,封曇宗為大將軍,這就為少林武術的發展奠定了強大的基礎。

  記載

  據《南雷文集》中《王徵南墓誌銘》,"少林以勇名天下,然主於博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而僕,故別少林外家。"此文中,具有貶低少林抬商本派之意,因此內、外家之倫,並不可取。其實少林亦有陰柔之功,武當亦尋陽剛之力,相譏何益!

  少林寺禪宗傳至十代義玄禪師,曾離少林寺去河北正定臨濟寺講經說法,為佛教禪宗佛法增補很多新意,並廣納門人弟子,代代相傳,後人稱為臨濟宗,為少林禪宗的五大宗系之一。但必須明確此五大宗系乃佛教禪宗之內派,並不是少林武術的宗派,我們不是佛教徵,不能稱自己是少林臨濟宗。但少北武術的源流,多是臨濟和尚所傳,這是歷史的真實,我們是不能否定的。

  義玄禪師的第三代俗家弟子,約在晚唐時期的園明上人,可說是少北主要散招式的建立人之一,他曾傳授短打各種招式,提出了十六形、二十四手、三十六招等相連的變換運用,為少北短打之源流。

  宋代隱居於同福寺的臨濟和尚性空法師,是六合理論,六合拳的主要奠基人,並首次提出六根大法在於形、法、術的根本規律,這就是少北六根功立論的源流。

  元代臨濟和尚泓一禪師,因與當時少林主持有隙,去山西五臺山入五郎廟***宋建***,鑽研武功達數十年奠定了破拿術的基礎理論及有關套路。後傳於其棋友之子李鏡源,世代相傳,這就是少北破拿術的源流。

  明代是中華民族武術發展的興旺時期,如覺遠上人,貴為廣州富家公子,但為中興少林武功,剃度為僧,他曾不遠千里走訪甘肅蘭州的名拳師李 叟,也曾拜訪山西同州的白玉峰大師,他們同在洛陽同福寺研習武功,後來同去少林寺皆成少林寺僧,共同整理收集失散的武術及術理,使少林派武功,有了長足的進展。

  當時比較有名的少林大師,如江蘇的金臬、痛禪上人、小山和尚、李鏡源及先學武當,後入少林的武林的鉅子張松溪。尤其張松溪曾隨戚繼光將軍組軍在沿海一帶抗擊倭寇,名聲大振。

  張松溪由於兼習兩派,成為少林派柔化武功的建立人,提出了剛柔相濟的武功原理,世代相傳。經四世傳山東張大奇。世稱少林滑化派,也首創滑掌拳,後立柔化拳。柔化短打,並密授柔化克敵的柔化術理,這就是少北柔化術理和拳法套路的源流。

  金臬大師據少林二路羅漢拳、黑虎拳、六合拳、結合自身數十年的實踐建立了神武點剛長拳,據趙國倫老師講少北禪林拳系白玉峰大師祕授。

  總結

  綜上所述,少北三部長拳,皆形成於明代,其實各家各派的拳法套路,多數源於明代,門戶之見,已逐漸形成。

  清代由於少林寺反清扶明,曾兩次被清廷所燒,因此,寺內廣大僧眾,流散雲遊於祖國的四面八方,為生計而各自收徒授業,從而使少林武術興於全國各地。

  其中臨濟大師覺空和尚,精通武功,為避擴音少林而遭清廷所害,首次提出少北名稱,但為時不長。他曾建立短拳八部,並精通羅漢、六合、點剛、禪林等長拳及短打,更精於棍術。其主要弟子漆黑子,人稱"黑爺",夫妻二人皆屬少林鉅子,精一指禪功,曾以一指漫遊大江南北,名威四海。曾訪張大奇及李鏡源四世弟子孫貢玉等交流武藝,成為至交,交學得柔化及破拿要法。至此,少北武功大格已定,如八部短拳,三部長拳,短打散招式及破拿術法等,由覺空師尊下傳六世,傳於趙國倫。

  少北拳的評價

  1996年國家體委組織專家組專程到錦州評審少北拳,在聽取張榮時老師的講解,觀看少北學員的拳械演練和錄相後一致認為:少北拳理論體系科學、完整,技術內容較為豐富,動作結構嚴密緊湊,攻防實戰性強,風格簡練樸實,是一種有利於群眾健身自衛的拳種。根據"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評定原則,專家組認定少北拳是"源於少林,而又有創新,且別於少林的一個拳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