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故事之跑出我的未來

  勵志是一門學問。勵志學,不僅僅是要啟用一個人的財富慾望,更要啟用一個人的生命能量,喚醒一個民族的創造熱情。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勵志故事之,供大家參閱!

  

  他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家庭裡,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父母,無法為他提供優越的學習和生活條件。但是他非常懂事,從步入校門的那天起,從來沒有跟父母主動要過一分錢。幾年之後,成績優異的他,考上了市裡的一所高中,因為學校離家裡較遠,他只年選擇住校。

  那天,他帶著對父母的思念花9塊錢買了一張車票,第一次坐上了返鄉的客車。回到家,村裡的電工正在收電費,他湊過去瞟了一眼,只見收據上的數字欄裡寫著一個小小的“5”。談趕緊從口袋裡掏出5塊錢,邊遞給對方,邊嗔怪父母的節省。一個月就5塊錢的電費,爸媽平時肯定連電視都捨不得看啊。就在這時,電工又遞迴給他幾張零錢。他接過來一數,4元5角錢。頓時,他明白了。原來,父母每月的電費只有5毛錢!他半張著嘴,呆呆地站在那裡,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他在心裡暗暗地算了一筆帳,自己坐車花掉的9塊錢,足足可以支付家裡18個月的電費!他一個勁地在心裡責罵自己,真是個不懂事的敗家子!他暗暗發誓,父母的血汗錢只允許揮霍這一次!

  回到學校後,他更加節省了。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母親因為勞累導致腰椎壓迫神經,只能整日躺在床上。一邊是臥病在床令他惦念的母親,一邊是來回18塊錢的車費,他站在中間,孤立無援,左右為難。終於,他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跑步回家!

  學校離家60多里路,他需要跑3個多小時才能到達。每次回家,他都不敢急於進家門,而是躲在村口的大樹下,做幾十次深呼吸,以免讓父母看出是跑回家來的。對於這樣的生活,他一直保持樂觀態度,甚至還跟同學們分享了自己的心得:慢跑,但不能停,更不能坐下休息,要堅持一口氣跑完全程。另外,要少喝水。他的自強,影響著身邊同學和朋友。大家不再攀比,而是比學習、比節儉、比上進。曾經有段時間,班裡一位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幹部,動員自己的父母資助他,打算每月給他200塊生活費。要強的他對這種資助雖然感激,卻總覺得受之有愧,害怕負了太多的人情債,無法償還。最後,他堅決不再接受這種捐助。在他的堅持下,那位好心的同學只好放棄了資助。

  看到貧寒和瘦弱的父母,他也萌生過輟學的念頭。然而,打工期間看到的一幕,讓他徹底打消了這個念頭。那天收工,已經晚上10點了。他託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工棚,發現好幾個人的床頭上都放著書,而他們不論回去多晚都要看上幾眼,甚至還有兩個人在堅持自學考試。在一次閒聊中,一位工友告訴他:“沒有知識,永遠無法改變命運。光靠打工,掙的永遠是辛苦錢。”從此,他堅定了繼續完成學業的決心。他勉勵自己,不管有多少困難,都要堅強地走下去,不,跑下去。

  對,要想衝破眼前的艱難困苦,自己就一定要‘跑’起來!晚自習後,當舍友進入了甜美的夢鄉,他在知識的海洋裡奔跑;週末,當=同學沉浸在歸家的甜蜜中,他在嘈雜的餐館裡奔跑;節假日,當朋友遊歷於風光秀美的景區,他在滿是灰土的工地上奔跑……

  他叫閆明強,河南禹州西部山區的一個農家孩子。從家到學校,再從學校到家,兩年下來,他一同跑了4000多裡。這就是一個農村高中生創造的奇蹟。

  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閆明強的成功,絕對不會遲到,因為他懷揣著一顆自立、自強、自律的心,在艱難的求學和人生路上執著進取,一路奔跑!

  勵志故事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生活很不易,即使你是個天才,哪怕你是天才裡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逝世60年,愛因斯坦的光環依然照耀著宇宙,可在他的宇宙裡,生活平凡得就像他常穿的格子衫。他喜歡泡在啤酒館,和老婆一起酩酊大醉。在校期間算是“學渣”一枚,對教授不敬,經常逃課。

  愛因斯坦愛喝酒,喝酒的時候,又愛與人辯論科學與哲學。他也熱愛公路旅行,諾貝爾獎頒獎儀式上,他放了負責頒獎的瑞典國王的鴿子,跑到離斯德哥爾摩6000公里外的遠東去旅行。

  這些故事來自前不久剛上線的“數字愛因斯坦”網站。在過去的幾年裡,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愛因斯坦文件計劃”的工作人員一起,將愛因斯坦生前留下的信函、檔案、筆記、明信片等統統搬上了網際網路。

  如今,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可以免費檢視與下載愛因斯坦出生證明、小提琴測試結果、1886年學校成績單,縱覽愛因斯坦傳奇又平凡的一生。

  實際上這份數字檔案更多地展示了這位大科學家極為平常的一面。“這就是成名前的愛因斯坦。”黛安娜說。她是“愛因斯坦文件計劃”的負責人。

  這意味著,芸芸眾生對於愛因斯坦的想象終於可以超越新聞報道里說的那樣——某某神童智商堪比愛因斯坦,大家倒是可以比較一下,你與愛因斯坦誰的日子更平凡。

  事實上,這個在1905年26歲時連發5篇劃時代論文的偉大天才,和那些普通人有太多相似之處。

  他的工作不理想。想成為一名大學教授,卻問路無門,在朋友的幫助下,才勉強在瑞士專利局找到了一份檢驗員的工作。“大部分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他並不是一個出色的學生。”紐約大學歷史學家邁特·斯坦利說。

  他的婚姻不幸福,離婚離得亂七八糟。第一段婚姻維持了16年,其間他們的女兒是送人了還是夭折了,歷史學家到現在都沒搞清楚。唯一清楚的是,在女兒出生之際,愛因斯坦充滿愛憐和激動。“等你身體好一些,一定要畫一幅她的畫給我。這太讓人激動了。”他對分娩後的妻子說。

  在愛因斯坦的檔案中,可以看到部分離婚協議,他同意把他大部分諾貝爾獎金收入劃給前妻用來撫養孩子。

  特別為人津津樂道的確實是這個理科男的豐富情史。在蘇黎世上學期間,他追到了全班唯一的女生。有歷史學家稱,愛因斯坦先後有過10位情人,步入婚姻殿堂的只是其中兩位。從這批信件中還可以看到,愛因斯坦曾對第二任妻子坦承了自己與其他女子的羅曼史。

  可能是遺傳父親的性格,愛因斯坦的孩子和他們的老爹一樣任性。因為孩子的問題,老愛操碎了心——小兒子20歲時被診斷出患有精神分裂症,隨後情況急轉直下;老大成了科學家,父親還要不時監督他的經濟狀況。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在其“數字愛因斯坦”網站上所展示的愛因斯坦44歲前寫下的5000封書信、日記、科學論文,遠不是故事的全部。隨著檔案的陸續公佈,會有更多的歷史學家去探索愛因斯坦的世界,讓更多的人看到,儘管頭戴天才、財富和名譽的光環,愛因斯坦在他常人的那一面中,仍與生活作著不懈的鬥爭。

  對這樣一種膜拜或圍觀,那位不羈的天才似乎早有預感。1922年6月,他寫信給朋友說:“今天被崇拜,明天就會被鄙視,甚至被釘上十字架;天知道,這就是我輩被無聊大眾所掌握的命運。”

  勵志故事之生命的意義

  莉斯·默裡8歲乞討,母親死於艾滋病,父親進收容所,為了改變命運,她兩年學完課程,考入哈佛。

  莉斯·默裡8歲開始乞討,15歲時母親死於艾滋病,父親進入收容所,從此默裡流落街頭。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她用兩年的時間完成了4年的課程,獲得“《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並以全優的成績考入哈佛。如今,她在全球各地發表演說,激勵人們跨越困境去追尋心中的夢想。

  苦難家庭

  一週7天,我幾乎天天能聽到我們公寓前嘈雜的汽車聲。父母幾乎整晚進進出出,永無休止。他們對***的依賴越來越嚴重了。

  每個月的前六七天,父母就會把救濟金花完,一分不剩。沒錢了,母親就會到水槽酒吧或麥戈文酒吧,從各種不同的老男人那裡要幾美元。

  購買一點點***最少需要5美元。每次從酒吧回來後,母親便宜接向父親彙報:“皮特,我有5美元。”這時,他們會靜悄悄地穿上衣服,偷偷溜出去,以防被睡著的妹妹莉莎發現。

  父親知道,當我們捱餓時,如果他買***被莉莎發現,那將引來無休止的咒罵、侮辱、眼淚和爭吵。莉莎的憤怒並沒有錯。

  但對父母***這件事,我的態度卻不像莉莎那麼堅決。母親說她需要***來麻醉自己,來忘記童年時期悲慘的遭遇,這些遭遇經常在她腦子裡揮之不去。雖然我不確定父親***是不是也為了忘記過去不幸的遭遇,但我知道。如果父親不***,他將會十分痛苦,…連幾天在沙發上痛不欲生地躺著。那時,我都很難認出他是我的父親。

  莉莎對父母的要求很簡單,她想要的就是好好地吃上一頓飯。這一點,我和莉莎一樣。

  但我注意到,如果我們一天沒飯吃,父母可能已經兩三天都沒飯吃了。父母總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告訴我們——他們無能為力。

  他們不會故意傷害我們。父母沒法給我我所期望的東西,可我又怎麼能責怪他們呢?

  我記得,有一次母親在我生日那天偷了我5美元,那是奶奶從長島郵寄給我的。我把錢放在梳妝檯的抽屜裡,準備去雜貨店買些糖果吃,可是轉眼問計劃就泡湯了。母親看到我將錢放在那裡後,等我一離開就把錢拿走買***去了。

  半個小時後,母親帶著一小包東西回到了家。看到她,我非常憤怒,我要她把錢還給我,大聲地說了一些極其尖酸刻薄的髒話。母親沒有說什麼,轉身離開了,我跟著她繼續罵著。我想,她肯定是想躲著我,私下裡享受她的***,但我錯了。我看見母親將那小包東西扔進了廁所,在那兒大聲地哭著。這時我才意識到她丟進廁所的是她買的***。

  她滿含淚水地看著我說:“莉斯,我不是個怪物,我忍不住,停不下來,原諒我好嗎?”

  我也大聲地哭了出來。我們坐在衛生間的地板上相擁而泣。她的注射器就放在馬桶水箱上面。我發現母親的手臂上佈滿了針頭留下來的痕跡。母親低聲下氣地不斷問我同一個問題:“莉斯,原諒我好嗎?”

  我原諒她了。她自己也不想那樣做,如果她能控制,她也不會那樣做。

  流浪生活

  在我的朋友鮑比家,晚餐時我聽到在火爐邊上的低聲私語,鮑比和他母親小聲地爭論那晚是否有足夠的食物分給我。在傑米家門外的走廊上,我聽到她和她母親的爭吵聲,又打又鬧,只為讓我多住一晚。菲夫家也變得很複雜了,他消失了,去看他的表妹們。他父親開了門告訴我,他也不知道菲夫什麼時候回來。他們是我的朋友,而我這算是什麼?“我需要地方住,您能給我一盤吃的嗎?還有毯子嗎?我是否可以用一下淋浴?您是否還有多餘的……”我就是這樣,我受不了這樣。

  我不想再這樣,而且這樣真的很可怕,因為我的朋友和他們的家人幫助過我很多,我忍不住想知道:他們什麼時候就不再幫我了?到什麼份上我就變得太過分了?他們什麼時候開始拒絕我?我不能永遠這樣下去!而且我想到有一天,我也許不得不聽到朋友們直接拒絕我的吃飯和住宿要求,他們還特別厭惡我的自暴自棄。一想到這些,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害怕自己想象中的被拒絕的時刻馬上就要到來。當你愛的人拒絕你時,那會是什麼感覺?我不想知道。我決定永遠都不再這樣貪求了。

  打工生涯

  沈經理讓我們“分片”工作。具體分到哪個街區,根據他對我們遊說水平的評估而定。那些不熟練的遊說者,被分到“乾巴巴”的區域,那些地方到處是破爛不堪的房屋,而那些熟練的拉票者可以到富人區。

  那天,我負責“乾巴巴”的區域,很明顯收入會很低。定額是一天120美元。當晚9點半貨車來接我的時候,令沈經理驚奇的是,我居然賺了240美元! 那天以後,我被委派到更富浴的街區,我的收入也持續上張,經常一晚上能達到幾百美元。 我成功的原因很簡單——我不僅常捱餓,而且沒有暑假。我的目的就是要節約每一美元,等到入校學習不得外出工作時,我電能夠度過那漫長的日子。

  第一次,我為自己的生活找到了一個更大的目標:走出貧民窟——那個我出生的地方。 我還有一種難以企及的渴望,與全新的環境有關,與我在那些富人區經歷過的繁忙有關——存無盡的沙礫車道上停放的汽車,陽光下綠樹成蔭的街道L騎車的孩童們……當我舉起寫字板,背起裝得滿滿的書包的時候,當我偷偷體驗他們的生活的時候,我所津津樂道的是:從他們小屋裡跑出來的空調的冷風,肆無忌憚地輕撫著我的臉頰和臂膀。令人激動的是,我在這裡看到的人們的生活完全不同於我熟悉的模式。我渴望擁有這樣的生活,這深深地激勵著我。

  選擇希望

  我知道面試的問題一定與我的申請有關,他們要我描述一次我所克服的困難。因為我已經年滿18週歲,再也不受兒童福利機構的監管了。我在給《紐約時報》寫申請的時候,毫無保留地寫到自己無家可歸。

  在面試中,我說了更多申請上沒有寫到的情況。我告訴那些作家、編輯以及西裝革履的人,告訴他們有關我父母的情況,告訴他們我媽媽賣感恩節火雞,告訴他們我靠朋友的救濟生存,在樓梯間睡覺,還告訴他們有時候我會捱餓……屋子裡變得靜悄悄的,一位打著紅色領帶、戴著眼鏡的男士將身體向前微傾,打破了沉默。

  “莉斯,還有其他的情況想告訴我們嗎?”他問道。

  我呆住了。很顯然我應該說一些讓人印象深刻且有思想、有深度的事情,那樣可以讓他們覺得我獲得這份獎學金是實至名歸的。

  “嗯,我需要獎學金,我真的很需要。”這是我想到的第一件事。聽到這句話,每個人都笑了。如果我能想到一件聽起來更復雜、讓人印象更深刻的事,我一定會說的,但是這是我腦子裡唯一的一件事,我的真心話。

  改變人生

  熱鬧的人群中,我看著郵遞員慢慢地離我越來越近。我知道他的郵包裡很可能就裝著那封我期待的信。焦急和擔心了幾個月,我就快等到答案了,它就在我面前。然而,我卻沒有感受到原以為會感受到的沮喪。事實很簡單:該寫的都已經寫在信裡了,我什麼也改變不了。當時我意識到,該做的我都做了。

  上帝賦予我平靜,讓我接受無法改變的事情:賦予我勇氣,讓我改變我能改變的事情;賦予我智慧,讓我發現事物的不同……

  發生了這麼多事之後,我最終只關注我能改變的那幾個為數不多的生活領域。不得不承認,還有一些事情是我無能為力的。

  我不能把薩曼莎從她的家庭中拯救出來,但是我可以做她的朋友;我不能改變卡洛斯,但是我可以保留那份友誼,讓自己好起來;我不能治癒我的家人,儘管我很想,但是我可以原諒他們,愛他們。

  我還可以選擇努力為自己創造一種生活,這種生活絕對不會被我的過去所束縛。

  看著郵遞員越來越近,我意識到這封信,這封來自哈佛的信,無論裡面寫了什麼,都不會打破我現有的生活。而且,我漸漸明白,無論這會兒發生什麼,將來發生什麼,我的生活絕對不會被外部條件所控制。如以往一樣,我的努力會決定我的生活一步一步向前。

  我非常肯定一件事:不管是無家可歸的流浪漢還是商務人士,不管是醫生還是老師,不管背景如何,只有當我們賦予生命意義的時候,生命才有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