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的學習心得文章

  我們在學習中國茶文化的課程的時候是不是有一些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1

  學習茶文化的心得體會

  學習《茶文化》這門課程,首先讓我學到的不是茶,而是禮。老師課前課後那真誠的鞠躬禮,讓我深感訝異和震憾,這禮彷彿彌合了老師與學生之間鴻溝,表明了我們不是單方面的傳授知識,而是在做思想上的交流。老師的這份恭敬之心,使我學會了恭敬與謙卑。在此,我深深地感謝我的老師,能作為您的其中一名學生,和您做思想上交流,我倍感榮幸!

  在選修這門課之前,我對茶及茶文化的認識是淺薄的,是零碎的,而且我並也不認為這門課可以給我帶來什麼改變,我只是在修學分。但它卻給了我一份意外的驚喜,不僅讓我學到了很多關於茶方面的知識,還滿足並豐富了我的精神世界,陶冶了我的道德情操。下面是我在學習之後對茶文化的認識,及體會。

  中國是茶的故鄉。“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區。”“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若能杯酒比名淡,應信村茶比酒香。”“寒泉自換菖蒲水,活火閒煎橄欖茶。”當我們吟誦這樣優美的詩句是,不禁也感嘆茶在中國文化中的悠久歷史。茶葉在我們中國按原料和採摘季節可以分為春茶、夏茶、秋茶與冬茶;按成品茶葉的聚合狀態可以分為散茶、磚茶、末茶等;按成品幹茶具體形狀可以分為扁形茶、針形茶、片形茶、圓形茶、雀舌形茶、眉茶等;按茶樹自然生態環境可以分為高山茶、平地茶、有機茶等;按產地可以分為西湖龍井、黃山毛峰、南京雨花茶、安化松針、信陽毛尖、六安瓜片等;按茶樹品種可以分為如青茶中的“仙”、“烏龍”、“肉桂”、“大紅袍”、“奇蘭”、“鐵觀音”;按銷路可以分為內銷、邊銷、外銷茶、出口茶、僑銷茶;按包裝形式可以分為“袋泡茶”、“小包裝茶”“罐裝茶”;按加工程度可以分為初加工茶、精加工茶、再加工茶及深加工茶等;按初加工時茶樹鮮葉是否經過酶性氧化以及酶性氧化的程度可以分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青茶***、紅茶。

  不同型別的茶葉的加工方式又不盡相同。如我們最熟悉的綠茶,是經過先讓鮮葉處理***攤放***,水分散失,葉色由翠綠變暗綠色,葉質變軟,葉片體積變小等物理性狀。然後是殺青,殺青是利用在高溫條件下,破壞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制止多酚類化合物的酶性氧化,保持綠葉清湯的品質特點。殺青要點是葉溫迅速上升到80℃***多酚氧化酶喪失活性***葉色暗綠,葉質柔軟,折梗不斷,手捏成團,清香顯露。目前殺青多采用鍋式、槽式、滾筒式殺青機三種。再經過揉捻,揉捻是利用機械作用力使殺青葉受到推、壓、扭、拉和摩擦等多種外力的相互作用形成緊結的條索。揉捻還使葉片細胞損傷和組織破碎,使少量茶汁擠出,使幹茶外觀色澤柔潤有光澤。揉捻是炒青綠茶、烘青綠茶成條的重要工序。除了名優茶採用手揉外,大多采用揉捻機揉。最後是乾燥,乾燥是炒青綠茶與烘青綠茶加工的最後工序,其主要目的是蒸發水分、達到足幹、固定品質、便於貯藏;同時也有繼續做形和發展香氣的作用。而紅茶的加工卻是在綠茶加工的程式上,插入發酵工序。黃茶、黑茶等的加工程式也是同中有異,異種有同。

  也許各名族的茶俗文化各異,對茶的品質評定以及茶的品飲藝術也稍有差別,但對茶道上的道德境界和精神世界的追求應該是一致的。我們中國的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以及所謂高雅、淡潔、雅志、廉儉等等,都是茶人將中庸、和諧引入茶文化的前提準備。只有好的人格才能實現中庸之道,高度的個人修養才能導致社會的完美和諧。中國人的性格就要像茶,清醒、理智、平和。茶雖然能給人一定的刺激,令人興奮,但它對人總體的效果則是親而不亂,嗜而敬之。茗飲最終能使人心靜,自省,使人能清醒看待自己,正確對待他人,冷靜地面對現實,這是與儒家倡導的中庸之道相吻合的。因此通過飲茶,營造一個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的和諧空間,達到互敬、互愛、互助的目的,從而創造出一種尊卑有序、上下和諧的理想社會環境。而且在茶事活動中,一切都要以自然為美,以樸素為美的標準,以及對“道法自然,返璞歸真”的精神追求。使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的解放,心境清靜、怡然、寂寞、無為,彷彿與宇宙相融合,昇華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都是相同的。

  對於茶的瞭解只能說是紙上談兵,並沒有親身實踐。但對於茶文化中所倡導的精神,卻著實有切身體驗。茶文化中的“愛”與“定”,使我感觸良多。陽關撫摸著大地是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無幼以及人之幼”是愛;在他人有困難時,扶他一把是愛;就連給陌生人一個微笑都是愛。愛是無所不在的,只是有時我們會忽略它。老師說的對,我們心中不能有太多的怨恨,這會摧毀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我們要有愛,用愛去化解我們的怨,就像在冬季裡,眼前是一片蕭條的景象,但只要有愛,我們會看到,大地上的動植物只是在沉睡,到了明年春天,將會是一片奼紫嫣紅。在學會要擁有“愛”的同時,我也學會了“定”。記得在上第一節課的時候,老師就明確地告訴我們,要以“平和,***”的心態來上課,不要去想那紛紛擾擾的事。這就讓我的心靈有了歸屬。這一年是我第一次當班長,由於缺乏經驗,而且大大小小的事都要自己處理,年輕氣盛的我,難免會變得急躁,不安。但上了茶文化這門選修課後,我的急躁與不安慢慢平復下來,趨向平和。這不是我自己的感覺,是身邊的朋友對我說的,她們覺得我變得越來越沉著冷靜,遇到什麼事都能平和對待。只有我自己知道,是因為上了這門課程的原因。

  茶文化這門課程不僅在思想上改變了我,而且還改變了我的人生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白族的三道茶。第一道茶,稱之為“苦茶”,。製作時,先將水燒開。再由司茶者將一隻小砂罐置於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熱後,隨即取適量茶葉放入罐內,並不停地轉動砂罐,使茶葉受熱均勻,待罐內茶葉“啪啪”作響,葉色轉黃,發出焦糖香時,立即注入已經燒沸的開水。主人將沸騰的茶水傾入茶盅,再用雙手舉盅獻給客人。由於這種茶經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聞起來焦香撲鼻,喝下去滋味苦澀,故而謂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飲而盡。寓意是“做人要能吃苦,或有吃苦的準備,在人生的道路上,往往是歷經各種磨難,才能成就大業。”第二道茶,稱之為“甜茶”。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後,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與此同時,還得在茶盅中放入少許紅糖、薑片待煮好的茶湯傾入盅內八分滿為止。這樣沏成的茶,甜中帶香,甚是好喝,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麼事,只有吃得了苦,才會有甜香來”。第三道茶,稱之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雖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換成適量蜂蜜、少許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湯容量通常為六、七分滿。飲第三道茶時,一般是一邊晃動茶盅,使茶湯和佐料均勻混合;一邊口中“呼呼”作響,趁熱飲下。這杯茶,喝起來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無窮。它告誡人們,凡事要多“回味”,切記“先苦後甜的哲理”。這“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是白族人民對生活的理解,對生活的體驗,寓意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是啊!人生莫過於如此!這是我們都懂的道理,但要真正去體會時,又有多少人明白箇中的哲理?

  這門課程真真切切地改變了我,我很慶幸自己能遇到這麼好的老師,教了我們那麼多做人的道理,我的成長路上因為遇見了你,而變得豁然開朗。謝謝您,我的老師!

  2

  學習茶文化的體會

  茶的韻味,是由心的味道決定的,所以佛家常講“茶禪一味”。禪意太深,但弄茶時,專注於安處自在的深處,常常帶我走入青燈古寺的寧靜。

  我經常會在嫋嫋的茶香中,聞到自己內心的孤獨,喜悅,但更多的是篤定。無論在都市的喧鬧中,還是在空谷幽靜的山野,那杯盞之間發出的清脆,有如鍾罄之聲,讓人洗盡鉛華。

  當年學習茶文化,是因為生命裡一位摯愛的親人喜歡,於是也試著去品嚐。儘管苦澀繞於舌間,情境的愜意與美好,卻牽著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有人說飲茶時,茶的品質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飲人的心境,是決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學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師的教導是真誠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實的,陪著自己慢慢的品,淺淺的嘗,心事說盡,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盡顯人生百態。

  如今,學會了這份知識豐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讓我摸清了這個難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如今,我同事雖然各據一方,倒真地體會到一點點物是人非的人生況味,但那份情懷,卻如這茶香,在心的最深處,揮之不去。茶的真味就是於任何情境下,都擁有一份不被打擾的心情;於任何因緣中,保持最真摯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

  3

  品茶感悟茶文化

  導語: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製。但是人類最早為什麼要飲茶呢?是怎樣形成飲茶習慣的呢?

  茶作為一種飲料,起源於公元前28世紀的神農時代。相傳“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茶的古字***而解之。”

  由於茶樹鮮葉有較強的滅菌和解毒功用,所以茶葉最初是直接食用新鮮葉子,作為藥用,後來發展為熟吃,烹煮飲用,沖泡飲用,直到今天,成為與咖啡、可可並行的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

  《紅樓夢》第四十一回賈寶玉品茶櫳翠庵,寫出了品茶之境。當賈母帶劉姥姥逛大觀園,來到櫳翠庵,妙玉向眾人獻茶之後,請寶釵、黛玉去吃體己茶,寶玉也跟著去了,發生了一系列有趣的事情,極能說明中國茶文化的境界。

  妙玉先拿出七種非同尋常的茶具,茶具的精美可見茶在當時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它已經成為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生命活動。

  其後,妙玉煎茶,其用的水也非同小可。黛玉不知,問:“這也是舊年的雨水?”妙玉不由冷笑道:“你這麼個人,竟是個大俗人,連水也嘗不出來!這是我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統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總捨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開了,我只吃過一回,這是第二回了。你怎麼嘗不出來?隔年的雨水哪有這樣的清淳?如何吃得?”

  妙玉用的茶葉如何,書中沒有明言,但她奉與賈母的老君眉都那般清淡醇香,她自己所用之茶自不待言。僅在一個小小的修道庵中,隨意品一次茶,就如此考究精緻,不僅茶具、茶葉精妙絕倫,連煎茶之水也費盡心機,可見茶與境連。

  至於吃茶之法,妙玉更有高論:“一杯為品,兩杯就是解渴的蠢物,三杯就是飲牛飲驢了。”儘管這話有些誇張,但也說明飲茶是人生的一件雅事。

  飲茶最重要的是一種心境。唐人裴汶在《茶述》中說:“茶……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滌煩,其功緻和。”茶味在於“淡”,飲茶時需要神清氣閒,心態平和,在靜默中細細品味,喧鬧汙濁是與茶境不符的。一人獨飲,或有性情相投、心境淡泊的朋友共坐,淺斟細酌,清言雄辯,在一杯清茶中靜靜享受人生,韻味至深。此情此景,何等情爽宜人,於是千般憂慮都悠然忘懷,心緒清明,神馳物外。面對摯友,體會一種人生淡然的心境,才能不膩不煩而持久品茶感悟茶文化品茶感悟茶文化。所以說,在潔淨無染的氣氛中,一杯淡茶能滌去憂愁煩惱,能帶來靜穆和善。這種通過榮為中介,把我們引進一個閒靜清高的人生境界,就是達到茶中極境了。

  只有當眼前心中沒有了富麗奢華的景象和蠅營狗苟的私念時,才能感受茶那淡遠的幽香。因此,飲茶時環境和心境都極其重要。據《茶疏》所載,適宜飲茶的環境為:心手閒適,杜門避事,荷亭避署,小院焚香,清幽寺觀,名泉怪石等等。而作事、觀劇、發書柬、長筵大席、人事忙迫時則不宜飲茶。烹茶時不能用惡水、敝器、銅匙、木桶、柴薪、鼓炭等,也不宜靠近陰屋、廚房、市喧、酷熱齋舍等。茶之一物,因包含著一個深邃而廣闊的世界,而成為一種藝術、一種文化。

  茶之道是一種高潔醇美的象徵,是中國藝術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節。茶的各道工序,不管是採茶、製作、還是烹煮、斟茶,潔淨是其第一準則。採茶時必須是天氣清明的早晨,空氣清新,茶樹上露水芬芳猶存,所採的茶才是上品,陰雨天採的就差了;製作時殺青、揉捻、乾燥等等諸道工序更要潔淨無垢。

  茶講求和諧,因此好茶要配好水,擇水是極為重要的。山上的水為最好,山水中又以乳泉細流者為上。唐代茶聖陸羽曾經品評天下名泉,第一是廬山康王谷簾泉,第二是無錫惠泉寺石泉***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即源於此***,第三是蘄州蘄水***今浠水縣***蘭溪石下水,好茶名泉,相映生輝。

  烹茶更是一種超然脫俗的氛圍。在山麓水涯,隨意設一草屋,即可作茶室,茶室氛圍莊重和諧。烹茶需用小壺,以宜興紫砂壺陶壺最為適宜。待水壺中水一滾二滾三滾之後,斟茶人提起水壺,將小陶壺內外一澆,使陶壺內外同時加熱,放入茶葉,利用溫壺的熱量將幹茶的香氣烘托出來,讓飲者聞香,稱為“湯前香”。然後注水沖泡,飲者先要欣賞茶湯的“杯麵香”,其次欣賞色澤,再次啜飲滋味,最後欣賞留在杯內的“杯底香”。在這小小的空間中點茶待客,香生茶室,境出塵表,舉止輕緩而優雅,飲茶已不是其目的所在,而禮儀、道德,以及主客之間心靈的交流才是其主旨。

  那新鮮神祕、清中帶微黃的瓊漿,浸人心脾,似乎猶帶著清晨露水的芳香。人也因秉持詩意、溫愛、幻想、祥和、寧靜而將有限的生命帶入出神狀態之中,使人的心靈具有一種虔誠的迷醉般的安寧與和平。在這種狀態中,整個靈魂沉浸在寂靜清和的氛圍,而導向幽玄超脫之美。

  佛門弟子也好茶,認為“茶禪一味”,將飲茶功夫與宗教中的參禪悟道融合在一起。

  曾有一個禪師的弟子問禪師道:“何為佛法?”禪師道:“飲茶去。”又一弟子來問:“何為佛法?”禪師道:“飲茶去。”最後小弟子來問“何為佛法?”禪師依舊道:“飲茶去。”小弟子不明白,問道:“為何對三人都說飲茶去?”禪以手指心,小弟子突然開悟品茶感悟茶文化茶藝師。

  因為飲茶就是讓你去見到你至淡至純的本性,本性就是佛,就是佛法。佛家所謂“見性成佛”,如果你沒有見到自己的本性,那麼你心中想佛,口中唸經,行為上持戒,儘管在功德上可能獲得果報,智慧也能夠得到增長,但是並沒有真正瞭解自己的本性,沒有徹底領會生死的根本,所以也就沒有見佛。禪宗認為,佛就在自己心中,而不能到外界去體認。這與飲茶時悠然自適,不多言語,靜靜體味自然人生的境界不謀而合

  除中國外,崇尚茶文化的國家很多,日本即其中之一。日本茶道具有傳統性、規範性和廣泛性。日本並無原生茶,茶及茶文化都傳自中國,最早是留唐日僧最澄從中國帶回茶種,12世紀,又有留宋日僧榮西將茶種帶入日本,並著《吃茶養生記》,經將軍源實朝提倡後開始推廣,至16世紀千利休居士集大成,提出“四規”***和、敬、清、寂***和“七則”,禮儀與規則要求極為嚴格,得當時最高權臣豐臣秀吉的扶持參與,形成日本文化中獨樹一幟的茶道。日本茶道採用粉茶點服法,反映了我國宋代和日本中世時期的飲茶方式,儘管這種茶在生產技術上已經過時,然而氤氳古香卻為其增加了一種“藝術隔離感”。

  飲茶雅趣強調人應“精行儉德”,追求一種恬靜安適、清心暢神的境界,就是要通過至淡至遠至純的茶味,將人從喧鬧的塵世解放出來,讓人以冷靜的心去看忙亂紛繁的世界,迴歸到清明的理性和悟性上去,這也許是茶使人獲得的一種獨特的境界吧。


猜你感興趣:

1.中國茶文化心得體會

2.茶道學習心得的文章

3.對中國茶文化的心得體會的範文

4.學習茶文化心得體會的範文

5.學習茶文化的心得體會範文

6.對於茶文化的感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