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培養的意義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高校辦學規模和招生規模的擴大,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為此由小編為大家分享,歡迎參閱。

  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培養的意義

  一、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思想認識高度,營造整體創新創業環境氛圍

  注重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首先要將創業精神提升到為社會創造財富、為社會做貢獻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高度。其次要從觀念上改變單純為準備創業的學生進行創業教育,只對少數人進行創業教育的做法,真正把創業教育作為促進大學生素質全面提高的助推器,從而將創業教育的思想滲透貫穿到高校教育的全過程中去。再次要建立合理的評價制度和激勵機制,激發廣大師生參與創業教育的熱情。

  具體途徑有:通過新聞媒體廣泛宣傳成功企業家和自主創業的先進典型,通過他們的事蹟堅定大學生創新創業的信心;開展各種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搭造舞臺;鼓勵和扶植更多具備自主創業條件的大學生憑藉知識、智慧和膽識去開創能發揮一己之長的事業;形成以專案為載體、以團隊或社團為組織形式的“創業教育”實踐群體來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讓大學生的創業動力在具體實踐中找到恰當的結合點,使其形成自主創新創業的理念。

  二、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服務,重視相關師資建設

  從目前環境看,除幾個學校試點外,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普遍存在師資環境差、學生有想法卻苦於缺乏針對性科學指導、缺乏人際關係和商業網路的社會舞臺等現象。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是培養大學生具有良好創業品質的前題,優秀的導師是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保障。所以在不斷加強和改善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同時,要注重開發社會教育資源,聘請創業上有建樹,品德高尚、樂於奉獻、責任心強的成功企業家來擔任大學生創業實踐導師,充分利用他們的創新創業思想與實踐平臺,創新教育模式,有計劃分期分批對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與實踐能力培養和教育,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實施;才能培養出具有敢於探索、突破常規、勇於創新的複合型人才。

  具體途徑有:聘請創業上有建樹,品德高尚、樂於奉獻、責任心強的成功企業家來擔任大學生創業實踐導師,以結對的形式進行導師與學生的定期交流;校方提供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並由導師帶領學生走進企業,體驗企業創新創業文化核心,感悟成功人士心得,充分調動學生在學**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的教學客體轉變為主動參與的實踐主體,真正做到學有所得、學有所成和學有所用。

  三、積極搭建平臺,重視實踐活動,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實際操作能力

  創新創業能力教育包括讓大學生掌握創新創業的基本技能、具備職業技術和經營管理能力、具備一定的社會實踐能力等。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實踐是關鍵。只有把課堂教學所學到的文化知識通過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尤其是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才能使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真正得以提高。學校應積極搭建實踐活動平臺,合理增加實驗和實踐的時間,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動手能力。一方面,學校要積極建立創業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創業實踐的機會。另一方面,要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加入到校辦企業中去,使學生得到市場磨鍊。

  具體途徑有:組織開展社會實踐競賽活動,吸引更多的學生去認真思考創新與創業,為更多的創新型人才脫穎而出提供一個廣闊的平臺;開展研究性學**與創新性實踐,推出創新實驗室,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強化大學生自主創新意識和提高綜合能力;組織大學生加入到校辦企業中去,建立孵化器,從資金上支援學生創業,學用結合,為學生提供了親身參加創業實踐的各種機會,通過不斷實踐積累豐富的經驗,最終實現真正的創新創業。

  四、 從政策上鼓勵、支援和扶助大學生創新創業

  **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因此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與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單純的學校行為,而且還是政府、社會和學校的共同行為,它的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因此,在強化學校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的同時,還必須加強學校、政府、社會之間的協調和配合,政府與社會應當從各種政策和規定上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法律保障和社會支援,真正建構起三位一體的創業教育體系。

  關於創新創業問題,哈佛商學院教授斯蒂文先生總結得非常好,他說:“創新創業是不拘泥於資源約束的前提下把握機會,整合資源。課堂教學和課外培養雙環節都是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和實踐必不可少的環節。要想培養具有創新和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時期的大學生,必須從教育、學**、生活等各個方面潛移默化的培養,才能培養出綜合素質過硬,適應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創業人才。”此語誠然,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它要培養的是具有創新能力、富有創業精神和有較高綜合素質的複合型人才。這種培養目標的達成除依靠高校的力量外,還需要全社會的支援與協作,並建立一個有助於大學生創業的、完善的創業服務體系,以優化創業環境,保障創業活動順利開展與實施。作為以培養社會合格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重要陣地,高等學校必須與時俱進,抓住機遇,大力推進高等教育改革,轉變教育思路,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努力為社會培養大批高素質、創業型的人才,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只有這樣。高等學校才能搶佔人才培養的制高點,才能更好地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程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積極貢獻。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幾個主要問題

  一、目的

  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是大學生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對大學生進一步深造和將來的就業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正是基於這一認識,我們一直從事相關問題的研究,並在教學中一直注重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現在已對這一問題形成了一些比較系統全面的認識。

  為了加強對創新、創業的系統研究,為了加強對創新教育、創業教育的系統研究,為了加強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有必要成立相應的教研機構。

  二、重要性和必要性

  1、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大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社會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在世界上都處於領先地位,我國和發達國家在諸多方面的差距已越來越小,這和我國對發達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學**和吸收是分不開的。但我們要進一步趕超發達國家,則不能一味地學**、吸收、引進,而要更多地依靠我們自己的自主創新。我國黨和政府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決策,並把它作為我們的基本國策。北京市相應黨和政府的號召,提出要把北京率先建設成創新型城市。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創新型城市都離不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2、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性、實踐性是我國現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

  創新教育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性,創業教育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的實踐性,由此可見,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對於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性、實踐性的教育改革具有直接的針對性,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非常重要的意義:

  ***1***轉變教育觀念,深化教育改革,以人為本改革傳統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長期以來,我國傳統的教育主要是知識教育,忽視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普遍出現了高分低能的現象。在創業方面,中國的平均水平低於全球創業觀察***GEM***統計的平均水平。我國大學生創業比例不到畢業生總數的1%,而發達國家一般佔20%—30%。因此,必須儘快轉變傳統教育理念,深化改革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從就業教育轉向創新創業教育,樹立起自主創業不僅是大學生就業的重要途徑、更是大學生成才重要模式的新觀念。

  ***2***彌補傳統教育之不足。雖然我們已經認識到傳統教育重知識有失片面的錯誤傾向,我們所倡導的現代教育改革也強調了學生的素質、能力、創新性、實踐性,但我們現代的教育改革還缺乏系統性。我們力圖通過各門課的教學來提高和增強學生的素質、能力、創新性、實踐性,但卻沒有開設專門的課程來系統地加以培養和強化,這是不夠的。和中小學生不一樣,大學生畢業後就要走上工作崗位,要在社會實踐中獲得成功,更應注重能力、創新性、實踐性。

  ***3***我校人才培養的定位主要是培養應用性人才,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對於我們實現這樣一個人才培養的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構建創新創業教育型本科教育體系,激發大學生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對於所學知識的系統性和實用性更加關注,並且能激發學生運用所學專業知識進行創新創業的熱情。

  3、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實際需要

  在現階段,大學生就業難已經引起學校、家庭、政府等多方面的重視。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和教育可以以創業促就業,減輕大學生就業問題對社會的壓力。當然,並不是每個大學生畢業後都要去創辦自己的企業,但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就業,可以使他們在今後的職業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4、是大學生這個學**階段、年齡階段的迫切需要。

  如上所述,開展創新創業研究以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學校應該支援這方面的工作。考慮到開展這方面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我們希望能成立研究所來集體攻關,更好地完成相關的科研與教學工作。

  三、研究歷史和現狀簡介

  人們對創新、創業的研究由來已久。但比較系統的研究則始於20世紀30年代熊位元對創新理論的研究和奧斯本對創造學的研究。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也可以說由來已久,但進行系統的創新創業教育也始於上個世紀。

  1、創新研究與創新教育的歷史與現狀

  如果我們不加以嚴格的區分,創新就是創造,創造也就是創新。實際上人們也經常把這兩者看作是一回事。

  美國是創造學的發源地。 1941年,美國BBDO廣告公司經理奧斯本出版了《思考的方法》一書,提出了“智力激勵法”。該書出版後,立即引起了人們對於創造的極大興趣。

  創造學被列入大學教學內容當首推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該校在1948年即開設了“創造性開發”課程。1949年,奧斯本在布法羅大學開辦了“創造性思考”夜校,致力於推進創造教育。之後,哈佛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等著名大學以及許多軍事院校、工商企業等,也都相繼開設了創造學及有關創造活動的訓練課程。

  1953年,奧斯本又出版了《創造性想像》一書,該書先後被譯成20多種文字,從而使人們對於“創造性研究”更加關注。美國還在1954年由奧斯本發起成立了“創造教育基金會”***CEF***,旨在教育界促進創造教育的開展,以培養創造性人才。

  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形成了十幾個創造學研究中心。截止 1979年底,美國已有53所大學和10個研究所設立了專門的創造學研究機構,有力地促進了創造學的發展。此外,美國的創造學普及面也非常寬,在美國幾乎所有大學都開設了創造性訓練課程,有的專門講授各種創造技法,有的則同專業課相結合,採用創造力訓練方法改造原有的課程安排。

  1980年前後,上海交通大學的許立言把創造學引入我國大陸。1980年,創造學最早移植於上海交通大學,隨後便在其他高校雨後春筍般地發展起來。1994年,中國創造學會在上海成立,隨後又成立了創造教育專業委員會。

  2、創業研究與創業教育的歷史與現狀

  創業研究的興起最早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末,國外大學開展創業教育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又一說:創業研究和創業教育始於七十年代美國大學***最著名的是美國大學的創業教育。目前,美國的創業教育已納入到國民教育體系之中,內容涵蓋了從初中、高中、大學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規教育。

  截止到2005年初,美國已有1600多所高等院校開設了創業學課程,並且已經形成一套比較科學、完善的創業教育教學、研究體系。許多學校還設有創業專業。大學生的創業精神與創業能力,已經成為評價高等教育質量的標誌之一。創業學在歐美髮達國家的大學中已經成為成熟的學科。

  它的直接成果是:當今美國超過95%的財富是由八十年代創業一代創造的。在美國的創業熱潮中,大學生的創業活動引人注目,當代許多著名的美國高科技大公司,幾乎都是大學生創業者們利用風險投資創造出來的,如Intel的摩爾、葛魯夫,Microsoft的蓋茨、艾倫,惠普的休利特、帕卡德,Netscape的安德森,Dell的戴爾,Yahoo的楊致遠等無不是創業者們的典範。據麻省理工大學的一項統計,自1990年以來,MIT畢業生和教師平均每年建立150多個新公司,截止1999年該校畢業生已經創辦了4000家公司,僱用了110萬人,創造出2320億美元的銷售額,對美國特別是麻省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國內,創業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可以說,創業研究目前正處於學術研究“黃金期”的開端。在2000年,西北工業大學開始將創業學納人到本科生教育課程體系之中,隨後清華大學於2000年12月成立了中國創業研究中心,吉林大學和南開大學於2003年也相繼成立了創業研究機構。

  我國國內近年來大學創業教育也迅速發展。2002年年初教育部高教司在9所高校試點創業教育。包括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經濟學院、武漢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黑龍江大學。全國青聯與國際勞工組織共同制定了KAB專案的推廣規劃,計劃在2010年以前將該專案推廣到全國2000所高等院校,培訓師資1萬名,使至少50萬名學生免費學**KAB課程。

  例如,北航創業教育中心是負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創業教育規劃、組織和實施的機構。中心以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企業家思維的複合型經濟管理人才為目標,主要進行創業教育理論研究、教材開發、師資隊伍建設及面向在校學生和社會人士的創業教育培訓工作。中心自成立以來,積極探索和實踐適合我國國情的創業教育新路子,形成了具有北航特色的創業教育與培訓模式。中心與北航大學科技園、北航孵化器及美國著名的創業教育院校合作,已為北航600多名學生開設了創業管理課程。

  **財經大學的創業教育從2003年開始,2004年開始在全校範圍內開設創業學任選課程,同時啟動了題為“財經類院校創業教育模式研究與實踐”的教學改革專案,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財經大學已形成較為系統的創業教育體系,**財經大學創業教育的創新點歸納為5個方面:即以創業為主要內容的教學內容創新;打破院系班級限制的教學組織創新;重視參與程度的教學考核創新;通過演**實現小班授課的教學方式創新;以培養創業型人才為目的的教學管理創新等。

  四、研究內容和創新點

  我們認為,大學生的創新能力主要包括創新思維能力、非智力因素、創新實踐能力這三個方面。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必須從這三個方面著手。

  創新思維能力是大學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因為人的一切創新都來源於思維的創新。創新思維包括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創新思維能力培養包括邏輯思維訓練和非邏輯思維訓練。培養邏輯思維能力與非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在於養成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的**慣。充足理由律是劃分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的一個根本標準,培養非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在於養成沒有充足理由就得出結論的思維**慣,培養非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在於養成由充足理由得出結論的思維**慣。因此,可以說我們為大學生的非邏輯思維能力這一創新思維的關鍵因素的培養提供了一個基本的原則,而非邏輯思維能力在很多人看來是不能培養的。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慧要素以外的、影響智慧活動效果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五種基本的心理因素。這些非智力因素對於人們創新思維與創新實踐的成功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我們將對大學生這五種非智力因素的發展進行深入的研究。

  大學生要在社會的創新實踐中獲得成功,還必須學會做人,正確處理好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理想與現實、理論與實際等關係,形成良好的個性,保持健康的心理,做合格的社會公民,培養較強的創新實踐能力。還需要認清國情,做一個適應時代需要的人。我們也將對這一方面的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

  創業就是開創新事業,是創新能力在實踐中的體現。人們通常把創業理解為建立一家企業,事實上,具有創業精神與技能對任何企業,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公共企業還是私營企業、盈利還是非盈利、地方企業還是跨國公司,都至關重要。換言之,創業活動並不侷限於新企業的建立,成熟企業、事業單位都存在或需要創業精神與活動。創業的本質是不拘泥於當前資源條件的限制而對機會的追尋,是將不同的資源組合並創造價值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