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的青銅文明知識點總結

  在奴隸社會,我國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有較高的水平,製陶業也很發達,形成了夏、商、西周輝煌的青銅文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燦爛的青銅文明知識點,歡迎大家閱讀。

  燦爛的青銅文明知識點重點剖析

  ***1***青銅藝術的含義:主要指的是夏商周青銅器造型及青銅器上的花紋。

  ***2***特點:

  ①造型美觀且形象生動:常以各種動物或怪獸作為造型,式樣美觀且形態生動逼真。

  ②器物表面有精美的浮雕和花紋:花紋大都對稱,花紋的變化從繁密而趨於簡易,具有樸素的特色。

  ③器物種類多且藝術高超:夏朝種類逐漸增多,商朝是我國青銅器文化燦爛時期,四羊方尊和司母戊鼎是青銅器中的精品。西周更是數量多、分佈廣、實用性強。

  ***3***地位:青銅藝術是夏、商、西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和世界青銅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燦爛的青銅文明知識點難點剖析

  正確理解“青銅文明”這一概念:

  ***1***青銅時代:它是指製造和使用青銅工具、用器、兵器為主的人類物質文化階段,這種分期法主要用於考古學,它介於“銅石並用時代”和鐵器時代之間。我國青銅時代經歷夏、商、西周、春秋和戰國,大約1500年。其中商和西周是青銅器繁盛時代。青銅器是人類技術史上的巨大飛躍,表明人類利用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2***青銅文明:青銅文明不是青銅器,也不是青銅製造業,它是青銅時代人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所以稱為“青銅文化”。

  燦爛的青銅文明學習方法探究

  1.本課是以“燦爛的青銅文明”為題,實際內容是夏、商、西周三代的經濟發展史,怎樣學習經濟史,這是大家進入初中階段學習歷史遇到的第一課。一般它包括農業、手工業、畜牧業、商業及城市發展等內容。農業又往往將興修水利、工具改革、農作物等內容包括進去;手工業一般包括紡織、製陶、冶煉等內容;手工業發展又能促進商業繁榮,商業發展又能促進建設。以上都是講的一般規律,當然也有各時代、朝代特殊內容。本課主要內容是手工業佔有突出地位,特別是青銅鑄造業,這是本課的特點,當然也涉及到農業、畜牧業,而與奴隸的悲慘生活關係,就是夏至西周奴隸制的繁榮是以奴隸的智慧和血汗作基礎的。

  2.學習本課要充分利用課本提供的各種圖,進行分析、理解。也可從網上找一些商代的青銅藝術來欣賞、學習,激發自己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3.用對比方法,從“公天下”到“家天下”;石器到銅器;平民到奴隸及生產的物質財產的多少與質量,來理解奴隸社會比原始社會的進步性。

  燦爛的青銅文明知識點連結

  司母戊鼎是農民吳希增發現的

  甲骨文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以後,當地農民逐漸意識到殷墟文物的價值,都積極參加探尋文物的活動。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農民吳希增在安陽武官村北吳培文的田地裡用探杆在10多米深處,探到一個堅硬的東西,上面還留有綠色的銅鏽,便與吳培文商定,晚上就破土挖掘。半夜時分,挖到10米深,發現了器物的柱足,接著整個器物顯露出來。大方鼎的口朝東北,柱足朝西南,橫斜在泥土中,大如馬槽,但只有一個鼎耳,在泥中找了很長時間也未找到。估計,在埋入地下之前就失落了。第二天夜裡,吳希增找了40多人往上提,他們在洞口搭了個架子,用粗麻繩,一條拴住鼎耳,一條拴住柱足,一部分人在上面拉,一部分在洞下用槓桿撬起一頭將土填於下部,再撬另一頭,再用土填起來。就這樣一點一點往上拉。提到六、七米時,繩子斷了,看天已亮,為防別人發現,將洞口封上,直到第三天夜裡,才將這座方鼎拉上地面。

  掘挖雖然是祕密進行,但訊息還是被傳出去。駐安陽飛機場日軍警備隊長黑田榮次前來“參觀”,後北平古董商蕭寅卿願出20萬銀元購買,但要求將鼎砸成四至十塊,以便裝箱運走。受20萬元誘惑,開始村民用鋼鋸不成,又用鐵錘砸,砸掉鼎耳,方鼎破壞很大,村民感到可惜,又怕商人不要,再難出手,所以又埋了起來。後來,日偽憲兵多次來搜尋,村民怕被日本人搶去,又將鼎轉到很遠地方,方鼎才儲存下來。

  抗戰勝利後,方鼎被運往南京,解放後又運到北京,現珍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內。方鼎另一個鼎耳是仿造另一隻補鑄上去的。

  三星堆文化遺址

  三星堆遺址是古蜀國的都城所在地,位於四川省廣漢市城西約七公里的南興鎮境內,分佈範圍為兩鎮***鄉***七村72社,海拔高度為500~505米,面積約為12平方公里,是我國目前面積最大的古蜀遺址。其年代上限距今5000年,下限約2800年,延續時間達2000年之久。

  三星堆遺址的發現是在1929年春,當地農民燕道城在安裝水車掏溝時發現一坑玉石器開始的。1933年秋,由廣漢縣羅和華西大學的林銘鈞先生以及在華西大學執教的外籍教師葛維漢、戴謙和等人組成了月亮灣考古發掘隊,並於1933年春進行了首次發掘。

  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初期,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四川省博物館、四川大學考古教研室相繼在三星堆遺址進行了調查和一次發掘。雖然對遺址的時代和文化內涵認識不盡相同。但為三星堆的分佈範圍提供了一定線索,併為三星堆的後期研究工作提供了許多素材。

  20世紀80年代以來,四川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對三星堆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出土了大量的古蜀人的房子、墓葬、灰坑、陶器、石器、玉器以及陶窯、玉石器的加工作坊和城牆等遺蹟遺物,初步揭示了古蜀文化的面貌,弄清了古蜀文化特徵是以小平底陶罐、高圈足豆、鳥頭把勺、高柄豆、圈足盤為基本典型器物,正式將該遺址定名為“三星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