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幣收藏價值

  近幾年,布幣、刀幣成為市場熱點,那麼刀幣有收藏價值嗎?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近10年間,古錢幣整體市場價格從未掉價,相反升幅驚人,至少翻3~10倍,也有個別珍品升價幾十甚至幾百倍。其中升值最快的要數刀幣,如齊三字刀從千元/枚左右至目前的萬元/枚。他認為古錢幣價格不斷攀升是因為其不可再生和歷史文物價值,而且古錢幣市場幾乎不可能有炒家坐莊,充其量只有個別收藏者對某個品種格外喜愛而囤積,市場沒有太大水分。

  楊松芹觀察到,目前市場最關注的是明、清錢幣和布幣、刀幣。收藏者相對喜歡大氣、字型美、書法好、形制較大、品相好、美觀的錢幣。

  齊刀出現於春秋戰國,刀體大型厚重,鑄工精湛,幣文流暢華美,為刀幣之首。齊刀包括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六字刀。據考證,四字刀和五字刀為姜姓齊國***公元前386年以前***時期的鑄幣,其特徵是刀面外廓高於柄部,廓線於交口處中斷。而三字刀和六字刀則是田姓齊國***公元前368年以後***時期的鑄品,其特徵是外廓的廓線與刀柄直連不斷。

  這些刀幣中又以六字齊刀最負盛名。依據史料記載,六字刀應屬於田和代齊時所鑄。田氏十二世始有齊國,在太公和立為齊侯後,為隆重其事,頒鑄“齊拓邦長法化”六字刀以示其開國之紀念。亦有學者稱六字刀為中國最早的紀念幣。

  六字刀的存世和出土歷來不多,錢幣書刊和文獻所載個人或單位收藏的六字刀也是寥寥無幾,有關六字齊刀出土的報導記錄同樣很少。前山東省博物館研究員朱活先生曾在他的《古錢新典》中提到山東各地出土的齊刀32批次,有六字刀的僅9次;這32批次出土的各類齊刀數量為4950枚,但六字刀卻只有16枚,僅佔全部出土齊刀數量的0.3%。目前市場上的五字刀及六字刀價值很高,則六字幣收藏價值極高。

  刀幣收藏分類

  齊國刀幣

  通高約17釐米,重約40~55克,是各國刀幣中形體最大的。也有極少數形體較小。刀柄略帶彎曲,刀身正面有"齊法化"、"齊之法化"、"安陽之法化"、"節墨之法化"、"齊俆邦長法化"之類的錢文。近人或釋"法化"為"大刀"。傳世齊刀錢文有長達九字者,似出於偽作。"安陽"、"節墨"皆為齊國城邑名。"安陽" 不見於文獻記載,"節墨"即即墨,在今山東之平度。刀背面上部有橫線3道, 線下一般都有一字或兩字,常見者有"上"、"工"、"甘"、"大"、"安邦"等,可能是鑄工所作的記號。齊刀銅質,鑄工都比較好。經檢測,含銅量為70%左右,其餘為鉛、錫。齊刀遺留下的實物頗多,多出土於今山東省黃河以南、京滬線以東,包括今濟南、淄博、濰坊、昌邑、掖縣、福山、榮成、海陽、平度、青島、諸城、日照、沂南、莒南、兗州、平原等地。齊刀的鑄範有泥質和石質兩種,尤以泥範為多。清代陳介祺所藏的泥範有數以千計。近幾十年,在今臨淄的齊城遺址內,也屢有發現。範以砂泥製成,每範之上印三模,一次可鑄 3枚。但所有泥範僅見"齊法化"一種,餘尚未發現。

  燕國刀幣

  其上多鑄有一"明"字,故這種刀俗稱明刀,較齊刀輕小,通高約13~14釐米。早期的形體較大,刀背略彎,刀身上寬下窄,通高約14釐米,重13克左右,"明"字作"仈"、"仌",背文多為一字;中期的形體 比早期的略小,"明"字作"乽";晚期的刀身上下等寬,刀背較直,柄向內屈曲明顯,刀重減輕到10克左右,"明"字寫成"債",有人誤釋為"匽"或"易"。中期、晚期的背文一般字數較多,常在"左"或"中"、"右"之下系以數目字。

  明刀鑄造技術略遜於齊刀,尤其在含銅量方面明顯低於齊刀,一般含銅僅有35~45%,有時鉛、錫含量多達 45~58%,這可能和燕、齊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有關。在河北省易縣燕下都遺址中,發現有鑄錢作坊的遺蹟,除出土明刀外,還有不少的泥範,範為長方形,一範之上並列五模。在河北省承德還發現有石質鑄範,可知當時鑄範質地不止一種,鑄地也不止燕下都一處。 明刀是戰國刀幣中發行數量最多的一種,常有出土,一次出土有時可達上百枚或上千枚。出土較多的地區在今河北省、遼寧省、北京市和天津市一帶。另外如山西中部、北部,內蒙古的東部、南部,吉林省的集安、奈曼旗,山東省的臨淄、昌邑、平度,也都出土過這種刀幣。這些現象表明,明刀的流通範圍並不限於燕國,甚至在趙、齊等國境內也可流通。現在出土的明刀絕大部分來自窖藏,也有少數是從墓葬中發現的。刀幣中還有一種尖首刀,似屬燕國的一種貨幣。這種刀通高約16釐米,重11~15克。從刀背到刀柄,形成一道弧形線,刀柄較細,刀首較尖,故俗稱尖首刀。有的刀尖長如錐形,俗稱針首刀。這兩類刀的特點是無一定的面文,甚至有無字的。錢文一般僅有一字,如"王"、"工"、"五"、"上刀"等,這些字可能是記號。出土這種刀的地區主要在今河北省北部、中部一帶,包括張家口、保定、易縣、徐水、安國、河間、靈壽、藁城、石家莊等地。北面如遼寧省的凌源,南面如山東省臨淄,也都有出土。從出土地點看,大部分皆在燕國境內,可知此刀為燕幣的可能性較大。有時此刀也和明刀同出,但數量很少,或許這是一種比明刀更早的燕幣,當明刀大量使用之際, 這種刀已經為數不多了。在山東省招遠、壽光一帶,過去出土過一些截去刀首的尖首刀,其用意何在? 現在還不清楚。

  趙國刀幣

  形體較小,通高約13~14釐米,重約5~15克。刀刃和刀首成圓角,和齊、燕刀幣首部有尖角大為不同,刀柄和刀身接近於垂直,刀的正面有"邯鄲"、"白人"、"城白"等文記。邯鄲為趙都,"白人"即柏人,亦趙地。由此可確定這類刀為趙國的錢幣。趙刀多出土於今河北靈壽、石家莊、邯鄲、徐水、易縣、灤平及北京等地。另外在山西北部及內蒙古南部遼寧省一帶也有出土。從出土地點可知,趙刀也可在燕國境內通用,又常和晚期明刀或一刀圓錢共出,表明其通行年代當在戰國晚期。河北省靈壽曾出土過一件城白刀的石質鑄範殘塊,為了解有些趙刀的鑄造地區提供了線索。趙刀中還有更小者,通高不過11釐米,刀身寬僅1釐米,正面有"藺"字,當是藺***今山西省離石***地所造。還有較藺刀更小的言陽刀,通高僅9.5釐米,面文為"言陽新刀"。"言"字前人多誤認為"晉"字。"言陽"疑即西漢時西河郡之圁陽,戰國早期屬魏,後歸於趙。此刀形制和藺刀相似,疑亦趙國所造。以上兩種刀極稀少。

  齊刀

  齊刀,齊國鑄造,主要流通在齊國也就是今天的山東半島地區。齊刀比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稱,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圓環,面、背有文字或飾紋。齊刀分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目前已經發現並著錄的齊刀有"齊法化"、"齊之法化"、 "安陽之法化"、"節墨之法化"、"簟邦法化"、"齊建***造***邦長法化"等數種。其中"節墨"、"安陽"、"齊"均為地名,"節墨"即今山東即墨,"安陽"即今山東曹縣一帶,"齊"指齊國都城臨淄。根據實測:齊之法化一般長18.3-18.5釐米,寬2.87釐米,重44.5-50.5克;節墨之法化一般長18.5釐米,最寬2.8-3釐米,重59-61克;安陽之法化長18-18.5釐米,最寬2.8-2.9釐米,重44.5-47克;齊建***造***邦長法化約18.2-18.5釐米,寬2.6-2.9釐米,重42.3-47克;齊法化長約17.8-18.7釐米,寬2.6-2.9釐米,重40.8-50.4克,後兩種是戰國田齊所鑄的刀幣,其特徵是刀幣的外緣不斷,幣面的文字沒有"之"字,僅為"法化"。齊建***造***邦長法化就是六字刀,據說當時是一種紀念幣,傳世極少,非常珍貴。公元前378-324年之間,也就是在齊威王到齊宣王時代,齊國以齊法化統一了各種刀幣。

  齊國是使用刀幣的主要國家。齊國的刀幣文字生動、製作精美。主要有"齊造邦長法化"、"即墨之法化"、"齊法化"和"齊明刀"等。齊造邦長法化又稱六字刀,鑄於春秋末年,為田氏代姜齊,受封為齊侯時所鑄的開國紀念幣,此刀形態優雅,鑄工精良,存世稀少,為歷代藏家所重。齊明刀因刀面有"明"字而得名。其背文為"莒冶齊化"等文字者十分珍罕,是燕將樂毅破齊,佔臨淄等七十餘城的五年間所鑄。此刀於清嘉慶年間在山東博山首先發現,因而又稱"博山刀"。

  齊明刀

  亦稱博山刀,因最早在山東博山發現,故俗稱博山刀。博山系舊縣名,位於山東中部,1958年撤銷,併入淄博市。考博山刀來源,《金石索》載"博山刀為孫星舫所貽,雲博山之杏峪村刨出一窖數百枚,文不能辨",又,"此刀與前刀出一窖,雖舫又自博山攜寄"。此刀幣由於出土於齊,其錢文有燕幣"明"***或稱"召"、"易"等***字,所以今人多稱"齊明刀"。

  齊明刀特徵,刀身較燕明刀刀身瘦狹,篆書"明"字外筆長且作方折,區別於燕明刀弧折狀。而刀背文有齊、齊化、齊化共金、莒冶化、莒冶齊化等十幾種不同字數的文字,多素背或符號者。此刀幣鑄制粗,含銅量略低,含鉛量稍高,亦有鉛質者。此刀齊燕兼而有之,一定為先秦戰國時期鑄幣,筆者願就其背景、歸屬等問題分析如下。春秋戰國時,由於各諸侯爭霸天下,各自為政,各鑄本國幣,形成我國幣史形制最多的一個特殊時代,產生了貝、布、刀和圓錢四大貨幣體系。齊明刀鑄期較晚,也系刀幣體系之一。刀幣是由工具削刀演化而來,包括大小尖首刀,大小針首刀、切頭刀、小尖刀、小直刀、大小圓首刀、燕明刀、齊明刀、齊大刀等幣種。這些刀幣,成為我國北方、東方各國***族***主要貨幣。曾經鑄造並行用過刀幣的有鮮虞國、中山國、燕國、齊國、趙國及山戎等部族。

  齊明刀是在何背景下形成的呢?前314年燕王噲讓帝位於國相子之而內亂三年,齊宣王乘機伐燕,噲與子之被殺,燕几至滅亡。前311年太子昭即位,據《燕昭王求士》載:"卑身厚幣,以招賢士",經28年勤政,燕復國並於前284年令樂毅統軍伐齊70餘城,"入至臨淄***齊都***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唯莒***今山東莒縣***、即墨***今山東平度縣東南***",齊也幾至滅亡。前279年昭王死,燕惠王即位,中齊離間計,棄樂毅用騎劫為將,齊設火牛陣以少破燕,奪回所有失地。齊明刀即在前284年燕伐齊始至前279年齊破燕止。

  齊明刀為什麼行用時間短呢?原因是:1.百姓不願使伐齊燕國幣。拉鋸戰在戰國為常見事,今戰勝國一到,百姓用燕幣,明燕撤再使齊幣,燕幣則分文不值,風險大,故人們有逆反、排斥心理和行為;2.戰勝國需要社會穩定。齊燕兩軍交戰,勢必造成兩國貨幣互相排斥,面對百姓排斥心理,戰勝國需要一種"折中"的貨幣疏通流通渠道;3.商人迎合軍心民意。當地商人抓住商機,低成本快速鑄幣以適應社會需要,用得上,退得出。且看其背文特點,先鑄燕佔領地如齊、齊化等,又鑄齊莒城、莒冶化進退皆行。排它性小,認可度高,故行的通;4.完成使命自然消亡。隨齊奪回失地,政權穩固,國幣又排斥了自由商幣。這是戰事決定此幣短命,也是此幣原本歷史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