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哲學的論文

  亞里士多德以科學系統的理論結構形成了最早的美學體系,其《詩學》分析研究希臘優秀的藝術作品,總結出藝術的摹仿性本質,論述了以悲劇為代表的藝術創作原則,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亞里士多德的藝術哲學

  摘要:亞里士多德以科學系統的理論結構形成了最早的美學體系,其《詩學》分析研究希臘優秀的藝術作品,總結出藝術的摹仿性本質,論述了以悲劇為代表的藝術創作原則,在駁斥柏拉圖對文藝持輕視排斥態度上,他提出了"淨化"說來肯定文藝對社會的功用。是希臘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對後世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摹仿 悲劇 淨化

  亞里士多德的《詩學》是第一篇系統的、完整的美學著作,是西方美學的開山之作,它從哲學的高度提煉出永恆魅力的希臘藝術精神,它深刻地揭示了藝術的本質,並且論述了以悲劇為代表的藝術創作原則,以及藝術的社會功用——淨化,真正讓我們感受到希臘藝術那種追求真善美的精神。亞里士多德可以說是從自然科學的較發達的基礎上,達到了自然科學觀點和社會科學觀點的統一,他是以前希臘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不但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直接繼承者,而且也受到早期畢達哥拉斯學派以及唯物主義者赫拉克利特和德謨克利特的影響。在亞里士多德之前,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等偉大哲學家,都只是從自己的哲學或者道德原則出發,零散的、不成體系的論述這美學思想,柏拉圖在他的對話篇中雖然涉及到不少的美學問題,例如美的本質、詩人的靈感以及藝術的社會公用等問題,但是它們是“理念”發展的附屬品,用來表達他對荷馬等詩人及優秀作品的排斥敵視態度,他的對話篇別具一格,在西方文學史上都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及影響,但他畢竟沒有形成一種總結藝術創作經驗的有著嚴謹系統的美學理論。亞里士多德與他們並不同,他採用了現實主義的觀點,通過剖析希臘優秀的藝術作品,總結藝術發展的演變來歸納出藝術的發展規律及創作原則,極大的肯定了藝術的社會功用,表現了深刻的哲學思想。

  ***一***

  在亞里士多德《詩學》中開宗明義的指出,在研究詩的種類、成分、結構、功能之前,首先要闡明關於詩的本性的首要原理,即藝術的本性是摹仿。在表面上這是柏拉圖的想法,但是在實質上亞里士多德卻在“摹仿”這個名詞裡見到一種新的深刻的意義。他見到普遍與特殊的辯證的統一,放棄了柏拉圖的“理念”,肯定了現實世界的真實性,因為也就肯定了摹仿它的藝術的真實性。英國美學史家鮑桑葵說:希臘藝術可以稱為“模仿性”藝術,因為希臘藝術並無抽象的理想性,而是以和諧、莊美、恬靜的特徵,藝術地再現生活,它包含著“審美真理”,鋪平了通向“美學理論”的道路,“希臘的才華所描繪出的無限的全景就在摹仿性藝術,即再現性藝術的名目下,進入哲學家的視野”。《詩學》第二十五章裡說:“像畫家和其他形象創造者一樣,詩人既然是一種摹仿者,他就必然在三中方式中選擇一種去摹仿事物,照事物本來的樣子去摹仿,照事物為人們所說所想的樣子去摹仿,或是照事物應有的樣子的摹仿。” “摹仿”不是被動地抄襲,而是要發揮詩人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不是反映浮面的現象,而是揭示本質與內在聯絡。從這兒可以看出,希臘的藝術是摹仿希臘人的一切,摹仿的藝術本身又是希臘人生活的重要內容。希臘大量的藝術作品是表現神話傳說的,希臘諸神和英雄在古希臘口頭文學創作中,就是摹仿希臘人活動的藝術形象,到了希臘古典文明時期,更多藝術作品已經直接再現人間生活了。亞里士多德用摹仿來概括了一切藝術作品的本性,因為摹仿的物件、方式和手段的不同,產生了三大藝術分類,音樂和舞蹈、繪畫和雕塑以及詩。

  亞里士多德認為,摹仿是人的本性,人在兒童時期就已經具有摹仿的本能,通過摹仿來獲得最初的經驗和知識,而摹仿實質上是一種求知能力,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才將人與動物區分開來,在《詩學》中提到,他認為人在感官知覺和記憶的不斷重複中,產生了經驗,經驗中既已發生了對事物的普遍特性的思想性判斷,又保留著對特殊事物的形象性的知覺判斷。而藝術的摹仿不是依葫蘆畫瓢、猴子學人,藝術中的真理是一種能動的“解蔽”,是洞察人和生活的本質意義。而人不僅有摹仿的本能,還具有天生的美感本性。

  ***二***

  亞里士多德對史詩、悲劇和喜劇進行了細緻的分析,分別指出了它們的構成和功能。他對悲劇的論述在後代人的思想中引起的共鳴尤為強烈。他認為:悲劇是對一種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它在劇的各部分分別使用各種令人愉悅的優美語言,它不以敘述方式、而以人物的動作表現摹仿物件,它通過事變引起憐憫和恐懼,來表達這種情感淨化的目的。在《詩學》中悲劇由六種成分所構成。首先是情節,情節是對行動的摹仿,是悲劇的靈魂之所在,它刻畫人物的活動,而人物的性格就是在情節中展開的;其次是性格,性格是決定人物品質的,通過人物表現來決定人物行動的性質,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刻意的去表現性格,那麼即使有著最華麗的臺詞也不會產生良好的悲劇效果;然後是思想成分,這是導致行動、決定行動性質的原因,表現在闡述重要觀點或真理的對話當中,而思想也是人物在特定場合講適合的話的能力,可以看出亞里士多德很重視悲劇裡面的思想,指出人的行為都會受到思想的支配,而思想又是表達真理、論證真理的能力,不僅表現普遍的真理意味,還達到引起情感的效果;摹仿手段中的有兩個成分,一個是臺詞,是動作摹仿的主要部分,表達思想和感情,懂得靈活運用發問、回答、命令、恐嚇等各種音調的劇作家會嫻熟的表演臺詞的朗誦藝術,使得臺詞清晰明暢卻不流於平淡;另一個便是歌曲,歌曲是希臘悲劇中的獨特的表現手段。悲劇開場介紹劇情後就會有歌隊進場歌,開始後就一行字交織著歌曲,時而抒情,時而緊張,最後安靜的退場;最後便是扮相,也就是面具和服裝,扮相就如同形式與內容,有著再好的內容,沒有適合的包裝形式也不能完美的變現悲劇藝術,但如果僅僅靠扮相來決定悲劇的成功,是遠遠不夠的,例如窮凶極惡的、恐怖至極的面具是會引起人們的恐懼,但那只是生理上的反應,並不能給人帶來悲劇應有的恐懼意義,不能給人們以淨化的作用。亞里士多德認為:情節應該摹仿人本身的活動,將現實生活上的喜怒哀樂進行提煉加工,詩人再發揮想象力,創制出傑出的藝術作品。悲劇的情節一般是好人由福轉禍,結局一般是悲劇的,如果單從道德角度來看,是不易說得通的,並且希臘人自己的看法和後來西方學者對於希臘悲劇的看法,都是將其歸根於命運。而亞里士多德要求一切合理,在《詩學》中從來不提希臘人所說的“命運”,並且明確的譴責希臘戲劇中遇到無法解決時請神解決的方法,對於好人由福轉禍他是這樣解釋的,一方面,他要求禍不完全由自取,他說:“不應遭殃而遭殃,才能引起哀憐”,另一方面,他又要求禍有幾分由自取,他說,悲劇主角的遭殃並不由於罪惡而是由於某種過失或者弱點,所以“在道德品質和正義上並不是好到極點”,也就是說,“和我們類似”,才能引起我們怕因小錯而得大禍的恐懼。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才是亞里士多德所理解的悲劇的合理。只有這種辯證的看法才能說明哀憐和恐懼,這中對悲劇的理解對後來許多哲學的悲劇觀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