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的歷史簡介

  黃帝,中華民族的始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

  根據記載,黃帝號軒轅氏、有熊氏,姬姓,一說姓公孫,是有熊國君少典之子。黃帝的母親叫附寶。黃帝是姬姓部落首領,傳說中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個。黃帝也被道教尊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關於黃帝的歷史資料十分稀少,比較可信的是歷史上確有其人其事,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居於軒轅之丘。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於軒轅之丘。”中國古都學會認為軒轅之丘在今日河南省新鄭市軒轅丘,但這一說法未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同。軒轅丘古為有熊國都城,其父少典為有熊國國君。

  多種發明獻人類

  有傳說黃帝出生於中國西北黃土高原的沮源關降龍峽,誕辰日是農曆二月初二。在傳說中黃帝的母親是黃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突然看見北極光,然後就懷孕,生下了黃帝。

  又傳說在公元前4856年前,在今河南新鄭的軒轅丘有個龍圖騰的國家,君主名曰少典氏。他是伏羲帝和女媧帝直系的第七十七帝,他的夫人有二,一是任姒***女登***,二是附寶,她們是姐妹,是有礄氏之女。在今新鄭市區北關的軒轅丘的有熊國的宮殿裡,傳來了嬰兒出生時呼吸大自然之氣時的“哇哇”哭啼聲。

  又傳說黃帝生於山東省曲阜市,這一認定是目前古代歷史學家和地理學家的通論。據古史記載“黃帝生於壽丘”、“壽丘在魯東門之北”,而壽丘位於曲阜城東四公里的舊縣村東,宋真宗尊黃帝為趙姓始祖,曾把曲阜縣改為仙源縣,並於曲阜壽丘起建景靈宮、太極觀進行祭祀。景靈宮共1320間,是當時禮制最高的廟宇,佔地1800畝,是今天曲阜孔廟的三倍還多,元代忽必烈入主中原後,推崇黃帝,下令重修景靈宮,准許漢人祭祀黃帝,後景靈宮毀於元末戰亂。其北即是著名的被稱為中國金字塔的少昊陵。而目前,曲阜市正在重建景靈宮,重建黃帝城,並向社會宣佈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故里。

  還傳說黃帝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建國於有熊***河南新鄭***,亦稱為有熊氏。

  黃帝有四妃十嬪。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她親自栽桑養蠶,教民紡織,人稱她為“先蠶”。次妃為方雷氏,名女節。又次妃為彤魚氏。最次妃名嫫母,長相醜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黃帝的敬重。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佶、儇、衣。

  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歷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湯等均是他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黃帝與炎帝都被看作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子孫”。

  根據史書記載,黃帝在炎帝之後,統一了中國各部落。建都在新鄭,也有建都於涿鹿的說法。他推算曆法;教導百姓播種五穀;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並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從甲子、乙丑至癸亥,共六十年為一週期。這種甲子方法沿用至今。

  史書還記載黃帝有許多發明。在數學方面:隸首作數,定度量衡之制;在軍隊方面:風后衍握奇圖,始制陣法;在音樂方面:伶倫取谷之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在衣服方面:正妃嫘祖始養蠶以絲製衣服;在醫藥方面:與岐伯討論病理,作內經;在文字方面:倉頡始制文字,具六書之法。在鑄造方面:採首山***河南襄城縣南五里***之銅以造貨幣。其他還發明瞭舟車、弓矢、房屋等。

  涿鹿之戰滅蚩尤

  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九黎族分佈的地域,和早先的炎帝部落一樣,在姜河***今渭水流域***一帶,大抵還要偏西南一點。炎帝神農氏傳到帝榆罔這一代,國勢逐漸衰弱,原來臣服的部落紛起爭奪,其中最強悍好鬥的,就是九黎族。由於和炎帝雜居,有的記載還說他們也是炎帝之後。

  九黎族的文化並不落後,據說最早的銅器就是他們使用的。山上驟發大水,銅礦隨水流出,蚩尤得到它製造鋒利的兵器。這個時候,大抵還在新石器時期,其他部落的武器還是一些石器和木器,蚩尤部落的戰鬥力和對其他部落的騷擾,可想而知。人們對蚩尤又恨又怕,以致到了後來,都把他當做一種可怕的怪物。

  九黎族是一個大族,裡面有不少部落,大抵這些部落的酋長,都有叫蚩尤的習慣,因為有個傳說就是說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這些蚩尤愛穿一些奇特的衣服,或者在身上文上一些招搖的花紋。他們的話外人不能聽懂,於是就說他們“獸身人語”;他們戰鬥時不但使用銅兵器,還用銅塊銅片包在頭上,有了簡單的頭盔,跟黃帝打仗的時候,還用頭上的銅片像牛角一樣抵人,於是又有人說他們“銅頭鐵額”。起初,炎帝採取和好政策,重用他們,讓他們監臨四方,不過,他們卻監國自盜,到處征伐,弄得其他部落怨聲載道,等炎帝醒悟過來時,他們已經異常強大了,炎帝打不過,只得向黃帝求救。

  可能生下昌意後不久,黃帝就和嫘祖回到自己原先居住的有熊國一帶。此前的西陵國之行,黃帝已經聯絡了一些長期遭蚩尤壓迫的部族,他的老丈人,成都平原上的西陵國國王也是其中之一。這些部落的加盟,實是黃帝戰勝蚩尤的前提。

  經過長時間的準備,黃帝下定決心要誅滅蚩尤。據說阪泉和涿鹿兩地,是當時的主戰場。這兩處都在今天的河北省境內***也有人說是在山西***。黃帝這邊,有很多被蚩尤欺凌的弱小部落,黃帝把他們聯合起來,人數不少;蚩尤那邊,雖然全天下的人都恨不得吃他們的肉,喝他們的血,卻拿他們的銅頭鐵額、“兵杖刀戟”沒有辦法。

  雖然人多勢眾,黃帝仍然不敢掉以輕心,據傳他訓練熊、羆、貔、貅、虎等猛獸,利用它們作戰;他還有一種厲害武器,就是弓箭,弓和箭都是木製的,不過,在當時卻不失為一種可怕的新式武器。黃帝手下還有幾員大將,最著名的是風后和力牧,他們用兵如神,後來寫兵書的都把他們奉為祖師爺。我們知道,居住在海邊的伏羲氏子孫就有很多姓風的,風后可能是海邊的一個部落;力牧則可能跟早先的黃帝一樣,是一個遊牧民族。黃帝的這些優勢,蚩尤相形見絀。

  黃帝在涿鹿跟蚩尤一決勝負,在此之前,傳說他們已經大戰了七十一場,卻依舊難分勝負。黃帝把蚩尤圍在涿鹿之山上,圍了三年也沒有攻下來;而蚩尤想扭轉不利戰局。在涿鹿之野,一場惡戰在所難免。

  黃帝打了多年的仗,總結了不少經驗,據歷史學者錢穆說,最早的兵書,就是黃帝寫成的。人類最早的戰爭,大概總是一團混戰,有了兵書後,黃帝的軍隊進退有度,攻守有方,已經有王者之師的風範了。為了鼓舞士氣,黃帝還令人將東海流波山上的怪獸“夔”捉回來,把它的皮剝下來做鼓面;又派人將森林中的雷獸捉來,從它身上抽出一根最大的骨頭當鼓槌。一敲這面鼓,方圓500裡都聽得到。響亮的鼓聲,不但可以鼓舞士氣,還能聯絡遠處的士兵,傳遞戰爭訊息。

  有了這些發明,黃帝自然添了幾分勝算,經過一番血戰,黃帝終於在涿鹿大敗蚩尤,結束了戰爭,這也是中國百姓日夜盼望的結果。據說蚩尤還想逃,黃帝就用大鼓,敲得他不能動彈,蚩尤後來被殺於中冀***今河北保定***,身體和頭顱,也被黃帝分埋到兩個地方,以防他再作亂。

  蚩尤戰敗,依附他的部落自然也就作鳥獸散。黃帝把戰俘分別處理:降服的,遷到“鄒屠之地”,也就是黃帝統治的山東一帶;凶惡的,流放到“有北之鄉”,也就是北方寒冷的不毛之地;聽話的,也重用他們。投降的蚩尤部落,黃帝用他們觀測天文,以利農時。

  不久,天下又出現騷亂。黃帝知道蚩尤的聲威還在,於是畫了蚩尤的相到處懸掛。天下的人都以為蚩尤未死,只是被黃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來歸附。後來,蚩尤被尊為戰神。

  炎帝雖然被蚩尤打敗,實力尚存。他不滿黃帝成為天下共主,企圖奪回失去的地位,終於起兵反抗。炎、黃二帝發生火併,決戰在阪泉之野進行。經過三場惡戰,黃帝得勝。從此,黃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終確立,號令天下,凡是不順從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分去加以討伐。

  在今陝西省的橋山、河南靈寶均有黃帝陵,相傳黃帝年老時鑄鼎乘龍昇天,臣子放箭阻攔,龍被射傷,飛過橋國時降下休息,黃帝被橋國人拉下一隻靴子,埋葬於此。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說時代,黃帝就是中國傳說時代的一位代表人物,人們在他的身上集中了古人的各種優點,諸多創造,他帶領中華文明從野蠻向文明發展,從而將他奉為人文始祖。根據《二十五史新篇》講,黃帝可能實有其人,是父系氏族時期中原地區的一位部落聯盟長。他通過戰爭,使中原各部落實現了聯合,並做了許多好事,因而在古人的口傳歷史中佔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