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斛蘭怎麼養

  石斛蘭***Dendrobium***又名萬丈須、吊蘭、林蘭、金釵華,是蘭科、樹蘭族、單子葉、草本植物,象徵秉性剛強、祥和可親的氣質。今天就一起來看看石斛蘭是怎麼養的吧。

  石斛蘭的特徵:

  莖直立,肉質狀肥厚,稍扁的圓柱形,長10~60釐米,粗達1.3釐米,上部多少回折狀彎曲,基部明顯收狹,不分枝,具多節,節有時稍腫大;節間多少呈倒圓錐形,長2~4釐米,幹後金黃色。葉革質,長圓形,長6~11釐米,寬1~3釐米,先端鈍並且不等側2裂,基部具抱莖的鞘。總狀花序從具葉或落了葉的老莖中部以上部分發出,長2~4釐米,具1~4朵花;花序柄長5~15毫米,基部被數枚筒狀鞘;花苞片膜質,卵狀披針形,長6~13毫米,先端漸尖;花梗和子房淡紫色,長3~6毫米;花大,白色帶淡紫色先端,有時全體淡紫紅色或除脣盤上具1個紫紅色斑塊外,其餘均為白色;中萼片長圓形,長2.5~3.5釐米,寬1~1.4釐米,先端鈍,具5條脈;側萼片相似於中萼片,先端銳尖,基部歪斜,具5條脈;萼囊圓錐形,長6毫米;花瓣多少斜寬卵形,長2.5~3.5釐米,寬1.8~2.5釐米,先端鈍,基部具短爪,全緣,具3條主脈和許多支脈;脣瓣寬卵形,長2.5~3.5釐米,寬2.2~3.2釐米,先端鈍,基部兩側具紫紅色條紋並且收狹為短爪,中部以下兩側圍抱蕊柱,邊緣具短的睫毛,兩面密佈短絨毛,脣盤中央具1個紫紅色大斑塊;蕊柱綠色,長5毫米,基部稍擴大,具綠色的蕊柱足;藥帽紫紅色,圓錐形,密佈細乳突,前端邊緣具不整齊的尖齒。花期4~5月。

  石斛蘭的養殖方式:

  一、光照:鐵皮石斛原生環境一般都是在樹陰下和背陰處。種植環境需要適度遮光。

  二、溫度:鐵皮石斛在5℃以下停止生長,開始休眠。氣溫過低時,應注意凍害,最好保持在0℃以上。氣溫過高,35℃左右也會停止生長,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5℃~30℃左右。

  三、基質:鐵皮石斛種植宜採用透氣性好,濾水性好的基質作為種植材料。一般推薦用蘭石+顆粒泥炭+樹皮的混合材料種植。但由於大規模生產,成本相對較高,也可選用單一樹皮作為基質。

  四、溼度:配備溼度計,最好將溼度保持在60%以上,陰雨天氣時,溼度在90%以上時應加強通風,防止細菌發生。

  五、補水方式和水質: 澆水應勤噴霧,少淋透。一般需等基質干時再淋透。

  六、通風: “蘭貴通風”: 空氣的流通對鐵皮石斛來說很重要,也能減少病害的發生.空氣流通對基質內的根也是一樣重要,所以我們推薦選用顆粒的材料,而且澆水一定要澆透,把新鮮的空氣帶入基質中。

  七、施肥方式:使用微量元素的複合肥料。薄肥勤施,切不可重肥使用,否則會造成肥害。每年春季發芽時,也可施用緩釋肥料作為底肥。

  石斛;蘭的故事

  在我國,少數民族眾多,石斛民俗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源於自然、源於生活,是先民在長期與大自然的接觸中逐步形成和成長起來的。在雲南的傣族地區,人們對花尤為崇拜,石斛以其效能和特徵,被當地人所崇敬,它寄託了傣族人民美好的願望與情感,人們將它種植於自家的房頂上,而且都是些非常顯眼的地方,如房頂中央,房簷的拐角處,這為傣家竹樓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同時也形成了石斛的特色栽種。追其根源,這一特色栽種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傣歷新年***潑水節***的第三天,隆重的“趕擺”之日,至高無尚的太陽神將來到人間檢視民情,瞭解百姓的生活,給人們帶來新生和希望。為此,傣族人民對太陽神萬分感激,當太陽神要離去時,出現了一位美麗的人間女神,手捧著金色燦爛的“蛋花”***石斛***跪到太陽神面前,將“蛋花”作為禮物送給太陽神,從此,這花便成了吉祥之物、喜慶之物,之後,傣家人民便不惜險阻地從深山中把“蛋花”取回家裡,栽於陽光最易照射到的地方一屋頂,等到四月新年時,好讓它們開出一串串一年僅能燦爛一次的美麗花朵,以迎接新年,迎接太陽神的到來。愛美的傣家姑娘也都紛紛把“蛋花”取下,作為頭飾或衣飾,插在自己的頭上或衣物上,表示著對太陽神的期待和對未來美好、幸福的期待。在國外,石斛被認為“秉性剛強,忠厚可親”,它有著“歡迎你,親愛的”花語,並且在每年6月19日時,人們都將石斛蘭送給父親,故石斛又被稱為“父親節之花”。而石斛的主要出產國泰國,航空公司把石斛製成的胸花贈送給乘客,表示著歡迎,表示著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