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笑的花語和傳說

  在中國,含笑花是人們熟悉且喜愛的觀賞型植物,今天小編為你整理了,歡迎閱讀。

  含笑花的花語:含蓄和矜持

  含笑屬常綠灌木,高2-3米,樹皮灰褐色,分枝繁密;芽、嫩枝,葉柄,花梗均密被黃褐色絨毛。葉革質,狹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著名的芳香花木,它綠葉素榮,樹枝端雅。當盛花時,陳列室內,香味四溢,花葉兼美的觀賞性植物。在中國,含笑花向來就是眾人所熟悉喜愛的觀花型植物。

  此花取名含笑,取其花狀。《草花譜》曰:“花如蘭,含笑花開常不滿,若含笑然。”此道出了花名的由來。含笑花,含情脈脈。古人有詩云:含笑花“深情厚意知多少,盡在嫣然一笑中。”,含笑花既具有傾國佳人的美色,卻又不驕矜。正如宋代許仲啟詩云:“枝不用千金買,雨洗風吹卻粟然。”含笑花的香味具有香蕉味,故稱香蕉花。

  含笑花的簡介

  花含芳香油,可供入藥和薰茶。在歷來的文人眼裡,含笑是美麗、純貞女子的象徵。歌頌含笑的詩中最著名的有宋代李綱的《含笑花賦》:“默凝神而不語,獨含笑十春空,其笑伊何,粟兮巧倩;洞戶初啟,曲欄乍見。驚鄰女之窺牆,疑寵姬之教戰,鄙妖姿之齲齒,謝啼妝之半面。

  態有餘情,忽焉改觀;國色無敵,秀色可餐。抱貞潔之雅緻,舒婉要之歡顏。寧解頤而啟齒,方墮餌而敬冠。苞溫潤以如玉,吐芬芳其若蘭。俯者如羞,仰者如喜,晌日嫣然,臨風莞爾。”,因此它的花語是含蓄和矜持。

  含笑花的傳說

  木蘭科,常綠灌木,小枝被棕色毛。初夏開花,色象牙黃,染紅紫暈,開時常不滿,如含笑狀,有香蕉氣味。產於我國南部。宋 陳善 《捫蝨新話·論南中花卉》:“南中花木有北地所無者,茉莉花、含笑花、闍提花、鷹爪花之類……含笑有大小。小含笑有四時花,然惟夏中最盛。又有紫含笑,香尤酷烈。” 清 孫枝蔚 《思歸》詩:“出門欲化杜鵑鳥,抵舍仍為含笑花。”《明珠緣》第三回:“含笑花堪畫堪描,美人蕉可題可詠。” 蘇曼殊 《絳紗記》:“亭午醒,則又見 五姑 嚴服臨存,將含笑花贈餘。”

  宋李綱有一篇《含笑花賦》:“南方花木之美者,莫若含笑。綠葉素容,其香郁然。是花也,方蒙恩而入幸,價重一時.花生葉腋,花瓣六枚,肉質邊緣有紅暈或紫暈,有香蕉氣味花期.花常若菡萏之未放者 即不全開而又下垂.憑雕欄而凝採,度芝閣而飄香;破顏一笑,掩乎群芳……”

  李綱***1083~1140年***的這一篇《含笑花賦》,是為了當時含笑移植到杭州,作為宮庭玩賞而寫的。這篇賦留下含笑北移的史蹟,也反映了宋高宗趙構貪圖享受、生活腐化的一個側面。

  詠夾竹桃

  明 王世懋

  寂寞誰相問,清齋隔世囂。

  忽遺芳樹至,應識雅情高。

  布葉疏疑竹,分花嫩似桃。

  野人看不足,常此對村醪。

  詩人從家居的寂寥寫起,“寂寞誰相問,清齋隔世囂。”無人顧問,彷彿與世隔絕了。一、二句為下文作了鋪墊,三、四句寫友人饋贈夾竹桃,五、六句寫夾竹桃形貌,最後寫與村人一道觀賞夾竹桃。“野人”即山野之人,“村醪”指農家自釀的濁酒。試想一天勞作下來,村前村後的阿公、阿婆、小夥、姑娘,興致勃勃來到夾竹桃前,指指點點,比比劃劃,摸摸嗅嗅,說說笑笑,將一杯“村醪”遞與詩人,大家相對而飲一派融融洽洽的景象,怎不叫詩人樂在其中。詩人因花得友,因花得趣,因花得樂,花卉成了詩人的“精神支柱”了。

  特選一首明代李開先的《夾竹桃》供欣賞。

  階下竹抽桃,雨餘生意饒。日留丹灼灼,風散綠蕭蕭。

  鸚逐還疑蕊,鸞棲錯認條。但能長抱節,何必太呈嬌!

  名列“嘉慶八才子”的李開先,官至太常詩少卿。曾先後往上谷、寧夏運送軍餉。同情邊疆戰士疾苦。後因抨擊朝政,得罪權相夏言,被罷歸田裡。這首<夾竹桃>詩,就很能表現他的耿介之氣。

  詩的首聯交待開花時間、地點、盛況。“階下竹抽桃,雨餘生意饒”在這庭院的臺階下,正值夏天的陣雨過後,一叢叢夾竹桃,開放出無數朵桃花。“抽”字顯示出開花之速,“生意饒”三個字更表現出花事之盛。“日留丹灼灼,風散綠蕭蕭”頷聯換用不同背景寫夾竹桃的色彩和姿態。陽光下夾竹桃的花朵流丹溢彩,嬌媚動人,微風裡夾竹桃的枝葉深青碧綠,婆娑起舞。詩的頸聯則從側面烘托夾竹桃的特徵。“鸚逐還穎蕊,鸞棲錯認條”鸚鵡展翅飛來,圍著花兒旋轉,原以為這是滿樹的桃花,鸞鳥從天而降,落在枝條上也誤以為這是結實的竹叢哩,鸚鵡喜啄桃花以為食;古代亦有鸞風“專棲梧桐、食為實”的傳說。詩人寫鸚鵡與鸞鳥的視覺誤差,目的在於渲染烘托夾竹桃是竹是桃的外部特徵。以上三聯對夾竹桃形象描述,乙臻於完備,似乎難以為繼了。那麼詩人該如何寫尾聯而又不顯“蛇足”的痕跡?“但能長抱節,何必太呈嬌”,此聯一出頓翻新意,可謂神來之筆。夾竹桃與真的竹子相比可謂貌合神離一竹有節,夾竹桃卻無。詩人以節的有無來衡量醜與美的。而“何必太呈嬌”的反問,猶如一把鐵掃帚將上面首、頷、頸三聯所描述的呈嬌,一掃而空。本詩筆力千鈞的末兩句不正是詩人清操自勵、不苟且、不阿順的精神形象的寫照嗎?這首詠物詩,先揚後抑,欲貶故褒。詩人把自己為人處事的原則,寄予在尾聯這一點睛之筆中,給讀者以形象化的啟迪,而詩的意境也在結尾兩句中得以拓展和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