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園林的特點

  宋代的園林可分為四大類別,供帝王休息享樂的皇家園林與宗室外戚、高官富商所擁有的私家園林、寺觀園林和陵寢園林。那麼你知道嗎?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南宋園林

  以艮嶽為代表的寫意山水園,因地制宜地建造在城市之中,稱為城市園林,這是唐、宋時期園林的一種型別。

  這一時期園林藝術的另一種型別是在自然勝區,以原來自然風景為基礎,加以人工規劃、佈置,創造出各種意境的自然風景園。此種園林又受文人畫家的影響,也具有寫意園林藝術的特色。所不同的是,建於城市中的寫意山水國往往都是人工為主,兼有寫意的藝術特色,顯得更完美。而自然風景園則以原來的自然風景為基本條件,經人為加工組織。

  在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的西湖及近郊一帶??畫家更以西湖為題吟詩作畫。“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鬆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照珠……”,“水光澈灩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白居易、蘇東坡這些描寫西湖的名詩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他們寫園,也參加造園,這都直接促進了我國園林藝術的發展。加上民間流行的許多傳說故事,西湖的丰姿倩影使人們一見傾心。

  在山水秀麗,綠蔭叢中,到處隱現著數不清的樓臺亭榭和嵐影波光、丰姿綽約,確實使人有“古今難畫亦難詩”的園林藝術好景。最富詩情畫意的“西湖十景”:蘇堤春曉、柳浪聞鶯、花港觀魚、曲景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鐘、雙峰插雲、三潭印月等聞名中外的景點,從南宋流傳至今,在七百多年的歷史過程中,使西湖形成具有詩情畫意,自然山水園林美的傳統風格。

  十景之一的“柳浪聞鶯’,原是南宋聚景園。南宋高宗、孝宗曾在西湖景區內造御花園多處,而以聚景園最為巨集麗。傳說和記載中,該園是會芳、瀛春、瑤萍、寒碧等亭臺軒榭樓閣組成,這裡循湖岸行,鋪岸如茵,泉池碧澄,小橋流水,更有那時時傳來清脆悅耳的鶯啼,這鶯啼點出了靜中聞聲的絕好意境。又有萬樹柳絲倒掛輕垂,猶如一道綠色的帳幔,再加上“晴波淡淡樹冥冥,亂擲金梭萬縷青”的點景之作,取名“柳浪聞鶯”真是十分得體了。

  “天上月一輪,湖中影成三”的“三潭印月”素有“小瀛州”之稱,這種用古仙島名比作“蓬萊仙境”的造園意境,在我國園林藝術的佈局中常有之。當年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曾利用這裡的自然條件加以改造,用疏浚的湖泥堆成水上園林,構成“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園林美景。

  風光旖旎的“三潭印月”,運用亭、榭、橋、石、廊等園林建築,組成重重層次,構成富有變化的景區。雖然湖中有湖,但不感覺水多,陸地雖狹,卻處處引人入勝,特別是當遊人踏著那九轉三回三十個彎的九曲橋,來到碑亭和“我心相印”亭時,景色變化其妙無窮。

  從曲橋的湖面望去,那亭亭玉立的三塔正好在“心心相印”亭的兩旁和中間圓洞門的框景之中,如是在中秋賞月,那皓月中天,塔內燈光、月色、湖波、塔影,相映成趣,詩情畫意,盡蘊育其中。景色奇麗的“三潭印月”,歷來成為人們賞月的勝地。

  橫貫兩湖南北的蘇堤,全長2.8公里,“四湖景緻六條橋,一枝楊柳一枝桃”。風光迤邐的“蘇堤春曉”用桃、柳點出春意,人們沿著柳影波光,綠色的長廊而行,視野深遠,動觀之中景色多變。如果在這裡臨水小坐,遠眺近覽西湖的美景,心曠神怡。1071年,蘇東坡在這裡組織修建了長堤,後人為紀念他,定命為蘇堤。用一條長堤,既把西湖湖水起到劃分空間的作用,增加西湖水面空間的層次,豐富了西湖水面景色,而且蘇堤本身又是非常重要的一景。這種大範圍巾的設計構思,可以說是我國最早期城市園林的極好例項之一。

  另外的“斷橋殘雪”、“平湖秋月”、“雙峰插雲”等,都打破了封閉性園林的性質,成為自然美人工為之的美好園林藝術佳例。

  在杭州,南宋皇家宮苑雖然已基本上都荒蕪,但卻留下了人們號稱為“人間天堂”的自然山水園林,成為古今人們遊園的勝地。

  從唐、宋眾多的園林例項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園林的基本形式有以艮嶽為代表的皇家宮苑,以杭州等地為代表的自然式城市風景園,或以洛陽等地為代表的私家園林。這些不僅在形式,而且在造園手法等方面,進一步開創了我國園林藝術的一代新風,達到了極高的境界。

  公共園林性質的寺院叢林在唐宋也有所發展,如在我國的一些名山勝景廬山、黃山、嵩山、終南山等地,修建了許多寺院,有的既是貴族官僚的別莊,往往又作為避暑消夏的去處。

  這一時期園林藝術總的特點是,效法自然而又高於自然。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極富詩情畫意,形成人們所說的寫意山水園。在杭州等這種本來就具備豐富的風景資源的城市,到了唐、宋,特別是宋朝,極注意開發,利用原有的自然美景,逢石留景,見樹當蔭,依山就勢,按坡築庭等因地制宜的造園,逐步發展成為更為美麗的風景園林城市。

  在具體造園的手法上,也有很大的提高。如為了創造美好的園林意境,造園中很注意引注泉流,或為池沼,或為掛天飛瀑。臨水又置以亭、榭等,注意劃分景區和空間,在大範圍內組織小庭院,併力求建築的造型、大小、層次、虛實、色彩並與石態、山形、樹種、水體等配合默契,融為一體,具有曲折、得宜、描景、變化等特點,構成園林空間猶如立體畫的藝術效果。以上手法,在小小的私家園林中,用得比較普遍。

  到了宋代,造園中已非常注意利用絢麗多彩、千姿百態的植物,並注意四季的不同觀賞效果。喬木以鬆、柏、杉、檜等為主;花果樹以梅、李、桃、杏等為主;花卉以牡丹、山茶、瓊花、茉莉等為主。臨水植柳,水面植荷渠,竹林密叢等植物配置,不僅起綠化的作用,更多的是注意觀賞和造園的藝術效果。

  宋代不僅有李格非的《洛陽名園記》這種評論性的專著,而且還有李誠***字明仲***編著的《營造法式》。這本書總結了宋及宋以前造園的實際經驗,從簡單地測量方法、圓周率等釋名開始,介紹了基礎、石作、大小木作、竹瓦泥磚作、彩雕等具體的法制及功限、材料制度等,並附有各種構件的詳細圖樣,這本集前人及宋代造園經驗的著作成為後代園林建築技術上的典則。

  園林建築的造型到了宋代,幾??間的恰當比例關係,並用預先制好的構件成品,採用安裝的方法,這在宋代是了不起的成就,形成了木構建築的頂峰時期。而在宋不僅有了這種理論與實踐經驗的總結,還有了專門造假山的“山匠”。這些能“堆垛峰巒,構置澗壑,絕有天巧……”的能工巧匠,為我國園林藝術的營造和發展,都作出了極為寶貴的貢獻,他們才是園林的真正創造者。

  由於唐、宋打下了非常厚實的造園藝術基礎,才使我國明、清時期的園林藝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