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書法董其昌作品欣賞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漢族,松江華亭***今上海閔行區馬橋***人,明代書畫家。萬曆十七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卒後諡"文敏"。其書法在行書方面有著很高的造詣。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行書書法董其昌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行書書法董其昌作品圖片1

  行書書法董其昌作品圖片2

  行書書法董其昌作品圖片3

  行書書法董其昌作品圖片4

  董其昌的書法藝術

  董其昌的書法,吸收古人書法的精華,但不在筆跡上刻意模仿,兼有"顏骨趙姿"之美。

  董其昌的書法成就也很高,董的書法以行草書造詣最高,他對自己的楷書,特別是小楷也相當自負。董其昌雖處於趙孟頫、文徵明書法盛行的時代,但他的書法並沒有一味受這兩位書法大師的左右。他的書法綜合了晉、唐、宋、元各家的書風,自成一體,其書風飄逸空靈,風華自足。筆畫園勁秀逸,平淡古樸。用筆精到,始終保持正鋒,少有偃筆、拙滯之筆;在章法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分行佈局,疏朗勻稱,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講究,枯溼濃淡,盡得其妙。書法至董其昌,可以說是集古法之大成,"六體"和"八法"在他手下無所不精,在當時已"名聞外國,尺素短札,流佈人間,爭購寶之。"***《明史·文苑傳》***。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書為宗法,備加推崇、偏愛,甚而親臨手摹董書,常列於座右,晨夕觀賞。康熙曾為他的墨跡題過一長段跋語加以讚美:"華亭董其昌書法,天姿迥異。其高秀圓潤之致,流行於褚墨間,非諸家所能及也。每於若不經意處,丰神獨絕,如清風飄拂,微雲卷舒,頗得天然之趣。嘗觀其結構字型,皆源於晉人。蓋其生平多臨《閣帖》,於《蘭亭》《聖教》,能得其運腕之法,而轉筆處古勁藏鋒,似拙實巧。……顏真卿、蘇軾、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於晉人。趙孟頫尤規模二王。其昌淵源合一,故摹諸子輒得其意,而秀潤之氣,獨時見本色。草書亦縱橫排宕有致,朕甚心賞。其用墨之妙,濃淡相間,更為絕。臨摹最多,每謂天姿功力俱優,良不易也。"據說,康熙還親自臨寫董書,致使董書得以風靡一時,出現了滿朝皆學董書的熱潮。一時追逐功名的士子幾乎都以董書為求仕捷徑。在康熙、雍正之際,他的書法影響之深,是其他書法家無法比擬的。

  董其昌沒有留下一部書論專著,但他在實踐和研究中得出的心得和主張,散見於其大量的題跋中。董其昌有句名言:"晉人書取韻,唐人書取法,宋人書取意。"這是歷史上書法理論家第一次用韻、法、意三個概念劃定晉、唐、宋三代書法的審美取向。這些看法對人們理解和學習古典書法,起了很好的闡釋和引導作用。董其昌一生勤於書畫,又享高壽,所以傳世作品很多,代表作有《白居易琵琶行》《袁可立海市詩》《三世誥命》、《草書詩冊》《煙江疊嶂圖跋》《倪寬贊》《前後赤壁賦冊》等。

  董其昌的藝術影響

  董其昌是中國書法史上頗有影響的書法家之一,其書法風格與書學理論對後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趙孟頫嫵媚圓熟的"鬆雪體"稱雄書壇數百年後,董其昌以其生秀淡雅的風格,獨闢蹊徑,自立一宗,亦領一時風騷,以致"片楮單牘,人爭寶之"。在中國美術史上地位十分重要,他針對中國傳統文人畫創作所提出的"南北宗"論對後世影響很大,成為之後近300餘年文人畫創作的主要指導思想。

  雖然董其昌"南北宗論"對山水畫進行的分類,為後世提供了剖析繪畫的哲學觀念,他以禪喻畫提倡文人畫,強調畫家的道德修養及思想境界,對中國畫的發展產生了消極的影響。但是"南北宗論"同時也助長了繪畫上的宗派之爭,存在著明顯的負面影響。

  明朝著名畫家藍瑛、王鑑、袁樞等拜其為師,藍瑛的著名作品如《白雲紅樹圖》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袁樞的作品《平泉十石圖》收藏於廣東省博物館,《松溪泛舟圖》於2013年9月17日在北京嘉德拍賣會上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