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詩人王昌齡生平簡介

  王昌齡是我國唐朝時期最為著名的一位詩人,那麼王昌齡的生平如何?下面是小編為你收集整理的王昌齡的生平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王昌齡的生平簡介

  王昌齡字少伯,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被譽為“七絕聖手”。王昌齡是唐朝享有盛譽的詩人,與大詩人李白、孟浩然、高適、王維等人都有交情。王昌齡的詩歌題材大多是七言絕句,選材大多是以愛國立功、思念家鄉等邊塞詩,所以是反映他所處時代的戰爭方面的現實生活。

  王昌齡大概出生於698年,家境貧寒,直到30歲,王昌齡才成為進士,擔任祕書省校書郎,後來被貶到嶺南一段時間後再次被調回長安。王昌齡在遊襄陽的時候,曾與孟浩然見面,後來又結識了李白,當時兩人都是在貶途中。王昌齡曾擔任江寧丞所以人稱王江寧,在前往江寧的途中與詩人岑參相識,經過洛陽時,又與綦毋潛、李頎等詩人一起遊玩。王昌齡在當時也算一個著名的人物,但是他的生平資料卻很少,大多都是詩人間彼此留詩互贈才得以流傳事蹟。

  王昌齡一生都是在被貶中度過的,他再貶做龍標尉的時候,人們稱他為王龍標。王昌齡被貶的理由已經在資料裡找不到了,所以我們無法知道這位著名的詩人究竟發生了什麼,安史之亂時,王昌齡被閭丘曉所殺,據說是閭丘曉嫉妒王昌齡的才華。

  王昌齡的邊塞詩

  王昌齡是盛唐時期成就很高的一位詩人,而王昌齡既會寫七言律詩,也會寫七言絕句。而王昌齡最擅長的文體,就是七言絕句,被後人稱為“七絕聖手”。在王昌齡所寫的七言絕句當中,以邊塞詩的數量最多。那麼,在王昌齡所寫下的邊塞詩當中,以《從軍行》以及《塞下曲》這兩首邊塞詩最為出名。

  《從軍行》這首王昌齡的邊塞詩所表達的意思是:在青海的上空,有很多的烏雲將綿延不斷地雪山給遮住了,而作者只能眺望著處在遠方的玉門關。在塞外征戰的將士們,經過了很多場戰爭,身上所穿戴的盔甲都已經被磨穿了,發誓不將樓蘭攻破,就不回家。

  《塞下曲》這首王昌齡的邊塞詩所表達出來的意思是:牽馬去到河邊飲水,然後渡過冰冷河水,水與秋風都十分的寒冷。在廣袤的占城之上,夕陽還沒有落下,但是隻能在昏暗中看到臨洮。當年的長城經過的一次戰爭,當時的戰士們都雄姿英發,鬥志昂揚。自古以來,長城都是黃沙彌漫,有的只是遍地的野草和白骨。

  《從軍行》與《塞下曲》雖然都作為王昌齡邊塞詩的代表作,但是兩首詩所表達出來的思想卻是不一樣的。《從軍行》是表達王昌齡想要去到戰場上面,殺敵建功的意願。而《塞下曲》所表達的卻是王昌齡的非戰思想,因為王昌齡深切的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想要呼籲人民百姓以及統治者結束戰爭,避免更多的人失去性命。

  王昌齡最擅長的是什麼

  在我國的《全唐詩》當中,給予了王昌齡極高的評價。我們都知道,李白可以說在我國唐宋時期的詩人當中,成就絕對是最高的一位詩人,被後人讚譽為“詩仙”。而在《全唐詩》當中,將王昌齡與李白並列,王昌齡被冠以“七絕聖手”的稱號。由此我們可以知道,王昌齡最擅長的文體便是七絕,並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除了在《全唐詩》當中,王昌齡最擅長的七絕被人們稱讚之外,在殷璠的《河嶽英靈集》當中,更是將王昌齡所寫下的諸多七絕邊塞詩成為王昌齡的風骨的代表。所以,王昌齡寫下的七絕詩,有很多都受到了人們的追捧。

  在王昌齡寫下的眾多塞外七絕詩當中,最為人所熟悉的就是《從軍行》。在《從軍行》當中,王昌齡將國家西部的玉門關戰場進行了描寫,將玉門關的環境以及玉門關所發生的諸多戰事都細膩的描繪了出來。並且還留下了“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一千古名句,深受後世推崇。

  王昌齡所留下來的詩當中,除了有王昌齡最擅長的七言絕句,還有很多的七言律詩。《塞下曲》就是王昌齡的七言律詩的代表作,將塞外戰爭的殘酷徹底展現出來,表達了王昌齡的非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