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風景好看漂亮高清圖

  園林是人為的藝術加工和工程措施而成的。園林美源於自然又高於自然,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高度統一。下面由小編為你提供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園林風景好看漂亮圖

  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

  園 林布的局,用現代話說,就是在選定園址的基礎上進行總體規劃,根據園林的性質、規模、使用要求和地形地貌的特點進行總的構思。它不僅要考慮園林內部空間的 現狀,還要研究外部空間的現狀和特點。這樣的構思是通過一定的物質手段——山石、水面、植物、建築等——進行的,按照美學的規律去創造出各種適合人們遊賞 的環境。因此,正確的佈局來源於對園林所在地段環境的全面認識,分清利弊,揚長避短;正確的佈局來源於對園林整體空間中各種環境的豐富想象和高度概括。

  1 突破園林空間範圍較小的侷限,實現小中見大的空間效果

  1.1利用空間大小的對比

  江 南的私家園林,一般把居住建築貼邊界佈置,而把中間的主要部分讓出來佈置園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間;在這個主要空間的外圍伺機佈置若干次要空間及區域性性小空 間;各個空間留有與大空間聯絡起來。這樣即各居特色,又主次分明。在空間的對比中,小空間烘托、映襯了主要空間,大空間更顯其大。如蘇州網師園的中部園 林:從題有“網師小築”的園門進入網師園內的第一空間,就是由“小山叢桂軒”等三個建築以及院牆所圍繞的狹窄而封閉的庭院,庭院中點綴著山石樹木,構成了 幽深寧謐的氣氛。但當從這個庭院的西面,順著曲廓北繞過濯纓水閣之後,突然閃現水光盪漾、水崖巖邊、亭榭廊閣、參差間出的景象。也正由於前一個狹窄空間的 襯托,這個近均30米×30米山池區就顯得較實際面積遼闊開朗了。

  1.2注意選擇合宜的建築尺度

  在 江南園林中,建築在庭院中佔得比重較大,因此,很注意建築尺度的處理。在較小的空間範圍內,一般均取親切近人的小尺度,體量較小,有時還利用人們觀賞物體 “近大遠小”的視覺習慣,有意識地壓縮位於山頂上的小建築的尺度,而造成空間距離較實際狀況略大的錯覺。如蘇州怡園假山頂上的螺髻亭,體量很小,柱高僅 2.3米,柱距僅1米。網師園水池東南角上的小石拱橋,微露水面之上,從池北南望,流水悠悠遠去,似有水面深遠不盡之意。

  1.3增加景物的景深和層次

  在江南園林中,造景深多利用水面的長方向,往往在水流的兩面佈置石林木或建築,形成兩側夾持的形式。藉助於水面的閃爍無定、虛無縹緲、遠近難測的特性,從流水兩端對望,無形中增加了空間的深遠感。

  同時,在園林中景物的層次越少,越一覽無餘,即使是大的空間也會感覺變小。相反,層次多,景越藏,越容易使空間感覺深遠。因此,在較小的範圍內造園,為了擴大空間的感受,在景物的組織上,一方面運用對比的手法創造最大的景深,另一方面運用掩映的手法增加景物的層次。

  這 可以拙政園中部園林為例,由梧竹幽居亭沿著水的長方向西望,不僅可以獲得最大的景深,而且大約可以看到三個景物的空間層次:第一個空間層次結束於隔水想望 的荷風四面亭,其南部為鄰水的遠香閣和南軒,北部為水中的兩個小島,分列著雪香雲蔚亭與待霜亭;通過荷風四面亭兩側的堤、橋可以看到結束於“別有洞天”半 亭的第二個空間層次;而拙政園西園的宜兩亭及園林外部的北寺塔,高出很矮遊廊的上部,形成最遠的第三個空間層次。一層遠似一層,空間感比實際的距離深遠得 多。

  1.4利用空間迴環相同,道路曲折變幻的手法,使空間與景色漸次展開,連續不斷,周而復始,造成景色多而空間豐富,類似觀賞中國畫的山水長卷,有一氣呵成之妙,而芴一覽無餘之弊。路徑的遷回曲折,更可以增大路程的長度,延長遊賞的時間,使人心理上擴大了空間感。

  1.5接外景

  由於園外的景色被借到園內,人的視線就從園林的範圍內延展開去,而起到擴大空間的作用。如無錫寄暢園借惠山及錫山之景。

  1.6通過意境的聯想來擴大空間感

  蘇 州的環秀山莊的疊石是舉世公認的好手筆,它把自然山川之美概括、提煉後濃縮到一畝多地的有限範圍之內,創造了峰巒、峭壁、山澗、峽谷、危徑、山洞、飛泉、 幽溪等一系列精彩的藝術境界,通過“寓意於景”,使人產生“觸景生情”的聯想。這種聯想的思路,必能飛越那高高圍牆的邊界,把人的情思帶到浩瀚的大自然中 去,這樣的意境空間是無限的。這種傳神的“寫意”手法的運用,正是中國園林佈局上的高明的地方。

  2 破園林邊界規則、方整的生硬感覺,尋求自然的意趣

  2.1以“之”字形遊廊貼外牆佈置,以打破高大圍牆的閉塞感。

  曲 廊隨山勢蜿蜒上下,或跨水曲折延伸,廊與牆交界處有時留出一些不規則的小空間點綴山石樹木,順廊行進,角度不斷變化,即使牆在身邊也不感覺到它的平板、生 硬。廊牆上有時還嵌有名家的“詩條石”,用以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從遠處看過來,平直的“實”牆為曲折的“虛”廊及山石、花木所掩映,以廊代牆,以虛代實, 產生了空靈感。

  2.2為打破圍牆的閉塞感,不僅注意“邊”的處理,還注意“角”的處理,一般不使造成生硬的90°轉角。

  常 見的手法,有的在轉角部位疊以山石,山上建亭,亭有時還有爬山斜廊接引,使人門的視線,由山石而廊、亭,再引向遠處的高空,本來侷促的角落變成為某種藝術 的境界;有的還採取佈置扇面亭的辦法,把人的注意力引向庭院中部的山池,敞亭與實的轉角之間讓出小空間作適當點綴都是很生動的處理。

  2.3以山石與綠化作為高牆的掩映,也是常用的手法。

  在白粉牆下佈置山石、花木,在光影的作用下,人的注意力幾乎全被吸引到這些物體的形象上去,而“實”的白粉牆就一變而為他們“虛”的背景,有如畫面上的白紙,牆的視覺界限的感受幾乎是消失了。這種感覺在較近的距離內尤為突出。

  2.4以空廊、花牆與園外的景色相聯絡,把外部的景色引入園內,當外部環境優美時經常採用。

  如蘇州滄浪亭的復廊就是優秀的例項,人們在復廊內外穿行,內外都有景可觀,並不意識到園林的邊界。

  3突破自然條件上缺乏真山真水的先天不足,以人造的自然體現出真山真水的意境

  江 南的私家園林在城市平地的條件下造園,沒有真山真水的自然條件,但仍頑強地通過人為的努力,去塑造具有真山真水意趣的園林藝術境界,在“咫尺山林”中再現 大自然的美景。這種塑造是一種高度的藝術創作,因為它雖然是以自然風景為藍本,但又不停留在單純抄襲和模仿上,他要求比自然風景更集中、更典型、更概括, 因此才能作到“以少勝多”。同時,這樣的創作是掌握了自然山水之美的組合規律的基礎上進行的,才能“循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如:山有氣脈,水有源 流,路有出入……“主峰最易高聳,客山須是奔趨”;“山要回抱,水要縈迴”,“水隨山轉,山因水活”,“溪水因山呈曲折,山蹊隨地作低平”。這些,都是從 真山真水的啟示中,對自然山水美規律的很好的概括。

  為 了獲得真山真水的意境,在園林的整體佈局上還特別注意抓住總的結構與氣勢。中國山水畫就講究“得勢為主”,認為“山得勢,雖縈纖高下,氣脈仍是貫穿。林木 得勢,雖參差向背不同,而各自條暢。山坡得勢,雖交錯而不繁亂。”這是因為“以其理然也”,“神理湊合”的結果。園林佈局中要有氣勢,不平淡,就要有輕 重、高低、虛實、靜動的對比。山石是重的、實的、靜的,水、雲霧是輕的、虛的、動的,把山與水恰當地結合起來,使山有一種奔走的氣勢,使水有漫延流動的神 態,則水之輕、虛更能襯托出山石的堅硬、凝重,水之動必更見山之靜,而達到氣韻生動的景觀效果。

  中國古典園林之意境美

  中國美學中有一種西方美學未涉及的“意境”之說,它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它首先是從詩與畫的創作而來的。中國古典園林深受山水詩、畫影響,構圖佈局講究詩情畫意。造園不僅要有優美秀麗的自然山水風景構圖,更要像吟詩作畫一樣,講求有雋永的深刻立意,使詩、畫、園三位一體融於一爐。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詞家多以景寓情,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以詩畫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古典園林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絡。從廣義上講,古典園林是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從狹義上講,古典園林是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詩畫中蘊含的美學思想將中國園林引入自然和人造融為一體的自然山水園林的境界。中國園林意境源於古代詩詞繪畫創作、欣賞的審美經驗的總結,它隨詩、畫意境的源流而形成、發展並廣泛應用。在造園中始終堅持情因景生、景為情造、景情交融、相融難分,形成中國園林所獨有的特色。

  何謂“意境”?簡單地說,意即人類主觀的理念、感情;境即現實客觀的生活、景物。意境產生於藝術創作中此兩者的有機結合,即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鑄於客觀生活、景物之中,從而引發鑑賞者類似的情感激動和理念聯想。由此而形成中國藝術創作和鑑賞方面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美學範疇:“天人合一”。中國古代造園往往是封建文人直接參與設計創作的,自然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就不免要反映這些人的趣味、氣質與情操,當然也會受到當時社會的哲學思想和倫理、道德觀念的影響。中國的傳統造園理論主要吸取中國山水畫理論的而不斷豐富的,傳統的造園往往是吸取詩的虛境來創造實景使觀者從實景中又幻出詩一般的虛境美。造就中國古典園林十分重視“神思”和“韻味”,刻意追求詩情畫意般的藝術境界美。中國傳統山水畫注重咫尺之中再現山水的自然美,境界無窮。以其中寄託畫者的情思,畫簡而意賅。中國園林借鑑畫意,而且比畫更富表現力。以立體的三維空間甚至在多度空間與時間裡表現自然山川。以畫意取素材,再現中國山水畫論中所論至“長短綜錯、疏密相間”、“起伏相間,有斷有續”、“虛實相間,有隱有現”等意境之美。不僅如此,中國古典意境美還來源於大自然的真山真水效仿,如《漢書》上記載:“樑冀聚土築山,以象二崤。”漢代的上林苑中的“昆明池”以及清代頤和園的“昆明湖”都是效法“滇池”,仿效自然中的名山大川,力求“效法天然”的竟境之妙。

  晉代畫家顧愷之在《論畫》中論道:“巧密於精思,神儀在心”。即繪畫首先要認真考慮立意構思,即“意在筆先”、“胸有成竹”。中國古典園林的意境美的創造也是如此,明代造園家計成在其著名的造園專著《園冶》中對此曾作論述。他在《興造論》中就開門見山地道:“世之興造,專主鳩匠,獨不聞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諺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造園中最重要的不是工匠也不是園主,而是能主之人也,即是園林立意構思之人。其原因何在於“園林巧於因借、精在體宜”,園林的創作最講究因地借景,精而得體、合宜適用。這自然必須由造園設計者來巧妙立意構思才能實現,立意既關係到設計的目的,又是在設計過程中採用各種構圖手法的根據,組景沒有立意,構圖將是空洞形式堆砌,而一個好的園林設計,其意境之美就充分體現在立意之中。正如明代惲向在《寶遷齋書畫錄》論及:“詩文以意為主,而氣附之,惟畫亦云。無論大小尺幅,皆有一意,故論詩者以意逆志,而看畫者以意尋意。”正如揚州個園的園主就是以無“個”不成竹之意,也指在暗喻園主有竹子品格的清逸和氣節的高尚。唐代文人柳宗元被貶官為永州司馬時,建了一個取名為“愚溪”的私園。園內一切景物以“愚”字命名:“愚池、愚谷、愚丘、愚島、愚泉、愚亭。”其寓意與“拙政園”的“拙者為政”乃異曲同工。

  計成在《園冶》中曾對園林意境美的創造作了比較具體的描述。在園林的選址上,計成認為在不同的基址上可以依據其獨特的環境,構思成各自不同的風格園林,從而產生各自不同的意境美。如對山林地可以依山附林構思立意,再現“門灣一帶溪流,竹裡通幽,鬆寮隱僻,千巒環翠,萬壑流青”山林野趣之意境。而對於江湖地則可再現“悠悠煙水,澹澹雲山”一派湖光水色之美境。中國古典園林立意構思並不是簡單模仿自然山水,而是再造自然山水,對於自然的山水加以典型化、人情化,來創造園林的意境美。也就是中國的文化藝術傳統中所講究“寫意”的,也即在藝術中賦以創作者的主觀感受,從而使藝術更加感人。近代大畫家齊白石所謂繪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即是此理。中國古典園林的意境通常採用題匾、楹聯、中堂、條屏等形式加以表現。意在引導觀賞者理解造園設計者的匠心、立意,以取得意境美的共鳴。如承德避暑山莊的“如意洲、千尺雪、萬壑松風、水流雲在”等;蘇州獅子林和拙政園的“聽雨軒、浮翠閣、松風亭、梧竹幽居、荷風四面亭”等;北京頤和園的“涵虛、邀月門、寫秋軒、畫中游、潑墨軒”等。以上這些匾額意境深、回味長,很好地渲染了園林景物的氣氛,給遊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受。拙政園中題聯為“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意引遊客借景生情,並賦以人情於園林之中,激起遊客對自然美的愛憐,從而達到產生園林意境美的目的。山海關老龍頭的題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這些佳對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情從景出,富有詩意、詩情,使景物的意境更深更廣。

  中國古典園林為了創造美不僅使用“悟”來達到意境美,而且還通過調動人們的五官活動來創造意境美。園林意境的產生來源於具體真實的三度空間境域,即物境,包括地形、山石、水體、植被、建築等物質實體,而其形象又可隨季節、時間、氣候而變動。中國古典園林的意境美綜合於觀者的感官而充分表現。如蘇州拙政園中的“松風閣”即是調動人的聽覺來創造意境美。自然界萬物俱聲,松濤之聲、雨打芭蕉、泉瀑飛濺之聲等,“南屏晚鐘”表現出日落西山時山色之空明;“竹徑無人風自響”道出竹徑之幽深,“松子聲聲打石床”則勾勒出秋冬松林之景境。還有通過調動人的味覺感官來達到意境美的,以植物體所散發的芳香為主要表現手段而達到的某種意境。植物千萬種,各俱其味,“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說的就是自然花木的氣味,所謂花香襲人。如蘇州留園“聞木樨香軒”、拙政園中的“荷風四面亭”、怡園的“藕香榭”等,都是通過桂花、荷花、藕香來創造意境美的。中國古典園林,還通過四季的氣候變化使人產生不同的意境美。即使是同一景物由於氣候的變化使人產生截然不同的情感。園林是自然的境域,它的形象時刻都在變化著。園林是表現時間、季節和天氣能力最強的境域。早、午、晚光影、色彩瞬息萬變;陰、晴、風、雨、霜、雪氣象萬千;春、夏、秋、冬有季相變化;植物發芽展葉、開花、結果、落葉等物候也各不相同,正所謂梅綻迎春,葉落知秋,這些變化,不斷地影響著人的心情,使遊賞者產生多種不同的意境。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所描述,同登岳陽樓但由於氣候的變化卻有完全不同的意境。中國古典園林中通過四季花木的配置來達到花木四時不謝、八節長青的目的。使園林的意境在四季中都有各自的表現。如杭州西湖之景中的“柳浪聞鶯”柳煙飄拂,鶯歌燕舞,春意盎然;“平湖秋月”則以中秋佳節、皓月當空觀賞為宜。至於“斷橋殘雪”則應在冬未、早春時節,雪後初晴,紅妝素裹觀賞為宜。

  中國園林的意境是同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緊密相關,不可分割的。中國園林藝術所再現的是“凝固的詩,立體的畫”,充滿意境之美。正如英國著名建築師錢伯斯如此評價:“中國園林意境和審美趣味是英國長期追求而沒有達到的……中國造園家不是花匠,而是畫家和哲學家。”中國園林與西方園林的根本差異就在於:其意境深遠,自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