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園林主要內容

  蘇州園林》是葉聖陶老先生的一篇經典的範文,是給學生進行學習的優秀典範.歷來的人們的觀點都認為這是一篇結構精巧嚴謹的典範說明文.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蘇州園林在雲林藝術中的地位

  二.建築物顏色與花草的搭配和諧

  1.講究亭臺軒榭的佈局——不講究對稱

  2.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巧妙自然描寫

  3.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著眼畫意

  4.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景深層多

  三.總結全文;說明蘇州園林多

  首先,老先生先寫了自己所遊的十多處蘇州園林的總印象,認為這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標本一詞,足以證明了蘇州園林的建築價值和藝術價值.接著直接指出,蘇州園林在各個園林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那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副完美的圖畫”.可見,葉老的這篇文章就是抓住蘇州園林設計的圖畫美來具體介紹的.

  先總體介紹圖畫美的四個表現:講究亭臺軒榭的佈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從蘇州園林的不講究對稱來具體說明,在聯絡到美術畫的不對稱表現出的自然之趣.很顯然,作者向要說的是蘇州園林的不講究對稱同樣也是為了表現自然之趣.

  再到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疊也很有講究:可以說不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或者重巒疊嶂,或者幾座小山配合著竹子花木.至於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寬暢的就作為全園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著佈置.水面上假如成河道,往往安排決不雷同的橋樑.池沼的邊沿很少齊整的石岸,總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不由得讓人聯想起柳宗元的《小石潭記》裡的描述“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和“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兩者可謂是神似.由此可見蘇州園林的設計者們所追求的這樣的一種自然之趣.更何況,還佈置幾塊“玲瓏”的石頭,或者種些花草,這些都是為了取得稱為一副畫的效果.不僅如此,還在池沼裡養金魚或各色鯉魚,還種上荷花或睡蓮,遊人們在觀賞“魚戲蓮葉間”的圖畫的時候,自然也很容易聯想到《詩經》裡的民歌:“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自然也就感染了柳宗元所感受到的“怡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的單純的快樂.人的審美感受也就不僅停留在優美的圖畫,更有朗朗上口的詩文的魅力了,自然也就更能體會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了.

  蘇州園林文章總體把握

  說明物件:蘇州園林

  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由總到分,由主到次,從概括到具體。

  總特點: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一個詞:富於圖畫美

  總印象:我覺得蘇州園林是中國各地園林的標本,各地園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蘇州園林的影響。

  蘇州園林作品鑑賞

  葉紹鈞是新文學史上最早出現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說家”。

  暴露舊中國教育界黑暗的內幕,並透過教育界而把批判的矛頭指向整個舊社會,是葉紹鈞 “教育小說”的基調。他以身臨其境般的感受和同情,反映了下層知識分子貧窮悲苦的生活狀況。與此同時,他對作為知識階層一部分的教員,也有著嚴峻的解剖與審視。

  葉紹鈞小說的突出藝術成就,在於他對“灰色人生”的冷靜觀察和客觀描寫,表現了鮮明的現實主義的特徵。作家的冷雋、客觀的風格色彩並不排斥他的內在熱情和主觀見解。冷靜觀察和客觀描寫,在葉紹鈞小說風格的諸因素中最為突出。他帶著一雙透入的觀世的眼,冷靜的諦視著蜷伏在舊中國暗諏一角里的被侮辱與被損害者。他的內心滿蘊著悲憫之情,而在落筆之際卻藏而不露、冷雋含蓄,意常見於言外,情不外露文中。

  同情與諷刺兼備,是葉紹鈞對小市民知識分子用筆的基本特色,在生活的碾盤重壓下的知識者,作者看不慣他們的怯弱、空虛、玩忽職守、自私自利、不又要刺它一下,期望他們有所改變;但是他也深知他們的甘苦,造成他們這些不良表現的原因是複雜的,有時他們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因此,他在嘲諷的同時又毫不含糊的把筆鋒穿過這些人而指向其背後的黑暗現實制度,從而使他的批判現實主義達到了一定的深度。

  葉紹鈞小說中的小知識分子形象大致有兩種型別:

  一是卑瑣和庸俗型。其代表是《飯》中的吳先生和《潘先生在難中》的潘先生。

  二是正直和理想型。其代表是《城中》的丁雨生、《抗爭》中的郭先生,最典型的是《倪煥之》中的倪煥之。其中《倪煥之》被茅盾稱為“扛鼎”之作。

  結構多變、精於佈局,講究結尾饒有餘味,是葉紹鈞小說風格的又一方面。

  葉紹鈞對外國小說的借鑑了無痕跡,他的小說文字整飭、嚴謹、平實、純正,既無歐化的成分,又沒有半文半白的現象,十分講究規範化。葉紹鈞的文學語言沒有五四作家常有的歐化氣息,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和嚴肅踏實的寫作態度,使葉紹鈞的文學作品為中國現代漢語的規範、純潔、健康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