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吝嗇的人歇後語

  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即是鐵公雞了。你們知道是什麼嗎?接下來就請跟隨小編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一毛不拔--鐵公雞

  一毛不拔的詞語解析

  一毛不拔,成語,意思是:連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出來。原指楊朱的極端為我主義。後形容為人非常吝嗇自私。

  出自《孟子·盡心上》:"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以及出自《列子·楊朱篇》:"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

  以上這些註解只是後世儒家學派為了批判攻擊道家學派***或者是出於某些目的***,斷章取義而已,楊朱的原意根本不是這樣的,因為還有下半句,原文引用於《列子·楊朱篇》:"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英文翻譯:unwilling to give up even a hair。

  出處:

  《孟子·盡心上》:"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列子·楊朱篇》:"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成語正音:毛,不能讀作"mǎo"。

  成語辨形:拔,不能寫作"撥"。

  近義詞:斤斤計較、錙銖必較、愛財如命。

  反義詞:一擲千金、揮金如土。

  語法用法:作謂語、定語;含貶義***其實不貶義***

  成語典故

  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孟子·盡心上》

  譯文

  孟子說:"楊子奉行'為我',拔根汗毛就對天下有利,他也不幹。墨子提倡'兼愛',***哪怕***從頭到腳都受傷,只要對天下有利,也願幹。子莫持中間態度,持中間態度就接近正確了。***但是,***持中間態度而沒有變通,也還是執著在一點上。執著於一點之所以不好,是因為它損害了道,抓住了一點而丟棄了其他一切的緣故。"

  解析

  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主張"兼愛",反對戰爭。楊朱反對墨子的"兼愛",主張"貴生""重已",重視個人生命的儲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

  有一次,墨子的學生禽滑釐問楊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處,你幹不幹?"楊朱答:"天下人的問題,決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決得了的!"禽滑釐又說:"假使能的話,你願意嗎?"楊朱默不作答。

  孟子就此對楊朱和墨子作了評論:"楊子主張的是'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幹的,而墨子主張'兼愛',只要對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頭頂,走破了腳板,他也是甘心情願的。"

  楊朱:"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列子·楊朱篇》

  譯文

  楊朱說:"損一毫而讓天下得益,這事情不能做;而集合天下所有利益於一個人,更不行。只要每個人的利益不受損失,那天下自然***,所有人都能安居樂業。"

  同樣引用上文中,墨子的學生禽滑釐詢問楊朱的《列子·楊朱篇》原文:

  墨子的弟子禽滑離問楊朱:去子體之一毛而濟世,汝為之乎?

  楊子曰:一毛不足以濟世。

  禽子曰:假濟,為之乎?

  對禽子之問,楊子不屑回答。其弟子孟孫陽反問道:若侵肌膚而予萬金,子為之乎?

  禽子曰:為之。

  孟孫陽又曰:若斷一肢而得一國,子為之乎?

  禽子默然。

  孟陽孫又曰:若梟首而得天下,子為之乎?

  禽子啞口無言。

  孟孫陽曰:一毛微於肌膚,肌膚微於一肢。然則積一毛以成肌膚,積肌膚以成一肢。一毛固一體萬分之一物,奈何輕之乎?

  楊朱及其弟子之論,具有偉大的現實意義。

  解析

  楊朱的意思是天下的整體利益是由無數個個體利益組成的,你今天割掉一個個人利益,明天割掉一個個人利益,最後天下的整體利益自然就無法保證了。另外,楊朱還非常強調集天下的整體利益全部供養給一個人***或者某一個組織***,這是非常錯誤的事情***可能是華夏最早的反集權反獨裁思想吧***。

  只有保證所有的個人利益,最後才能保證最後天下的整體利益,所以每個個人都要有一毛不拔的精神!當然有些品德高尚的人,願意不計自身利益,奉獻大眾這是值得肯定的。這裡楊朱只是反對那些不斷的侵害他人的利益而滿足自己或某個組織的利益,而喊出"一毛不拔"的口號。大家不要被弄錯了。

  其實楊朱表面是與墨家針鋒相對,在實質上是法家的頭號死敵。

  楊子有一套完善的剋制法家的措施,楊子曰:生民之不得休息,為四事故:一為壽,二位名,三為位,四為貨。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人不衣食,君臣道息。

  楊朱認為,如果慾望有利於我保全自己,就提倡。如果慾望容易被統治者利用,就要壓制。不貪財,不貪名,不處軍旅,不入危城,不為君主盡忠。

  而法家則是通過賞賜和誅殺,使人民致死為君主盡忠。楊子可謂氣死法家。

  最後,韓非亮出了撒手鐗,《外儲說右上》有曰:賞之譽之不勸,罰之毀之不畏,四者加焉不變,則除之!你即使沒有違法,但不為君主致死盡忠,你就已經失去了生存的意義。將你剷除則是替天行道。***韓非對老子之道的理解:君主為道,臣民為萬物,萬物循道而生,循道而死。***

  在諸子百家中,都維護君主統治,但卻有所質的區別:

  法家--唯君,無民。法家顯然是君本位思想,處處為君主利益計。

  道家、儒家、墨家--為民,尊君。墨、儒、道雖然是民本位,但起碼是維護君主統治。

  而楊朱與法家爭鋒相對--無君,唯我,為天下所有人,而不為君主一個人。

  為什麼焚書坑儒,唯獨楊朱學派的著作全部滅絕,這絕非偶然。原因有二:一是楊家學派是法家的頭號死敵。二是楊家弟子都珍愛生命,不以外物而傷其身。斷不會冒生命危險而私藏本學派的著作。在這兩個原因的共同作用之下,楊家學派著作必然在焚書坑儒中全部焚燬。

  以上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歇後語相關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