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代家教的經典故事_古代家庭教育故事精選

  中國古代家教既有明晰的道德理想,又有以家庭為單位的健全的組織制度,是在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之外最早的和長效的教育資源。那麼你知道古代家教的故事有哪些嗎?本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古代家教的經典故事,歡迎閱讀!

  關於古代家教的經典故事篇一:周公的《誡伯禽書》

  【作者】周公旦***約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氏號為周,爵位為公。因采邑在周,稱為周公,因諡號為文,又稱為周文公。周成王之叔,因成王即位時年少,便輔政成王。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被尊為儒學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聖人。

  【故事】周成王親政後,營造新都洛邑,大封諸侯。他將魯地封給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誡兒子說:“往矣,子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吾聞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之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夫此六者,皆謙德也。夫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謙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紂是也。可不慎歟!”

  這就是周公的《誡伯禽書》。他告誡兒子伯禽:“你不要因為受封於魯國就怠慢、輕視人才。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輔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輕賤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來,握著自己已散的頭髮,接待賓客,吃一頓飯,要多次停下來,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聽說,德行寬裕卻恭敬待人,就會得到榮耀;土地廣大卻克勤克儉,就沒有危險;祿位尊盛卻謙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貴;人眾兵強卻心懷敬畏,就能常勝不敗;聰明睿智卻總認為自己愚鈍無知,就是明哲之士;博聞強記卻自覺淺陋,那是真正的聰明。這六點都是謙虛謹慎的美德。即使貴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為遵循了這些品德。不知謙遜從而招致身死國喪,桀紂就是這樣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而伯禽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沒過幾年就把魯國治理成民風純樸、務本重農、崇教敬學的禮儀之邦。

  【圈點】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周公對兒子的諄諄教誨,可謂良苦用心。

  關於古代家教的經典故事篇二:顏之推的《顏氏家訓》

  【作者】顏之推***531—591***,字介。顏氏原籍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北***,先世隨東晉渡江,寓居建康。南北朝時期中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他經歷南北兩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學北學的短長,當時所有大小學問,他幾乎都鑽研過,並且提出自己的見解。他的理論和實踐對於後人頗有影響。

  【故事】顏之推“生於亂世,長於戎馬,流離播越,聞見已多”。他本著“務先王之道,紹家業之業”的宗旨,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思想學識,寫成《顏氏家訓》一書訓誡子孫。

  全書共有七卷計二十篇,各篇內容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但主要是以傳統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講如何修身、治家、處世、為學等,其中不少見解至今仍有借鑑意義。如他提倡學習,反對不學無術;認為學習應以讀書為主,又要注意工農商賈等方面的知識;主張“學貴能行”,反對空談高論,不務實際等。

  書中許多名句一直廣為流傳,如:“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與瞑目而無見者也。”“父子之間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矣。”“有志曏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無履立者,自茲墮慢,便為凡人。”“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等等。

  【圈點】歷代統治者對《顏氏家訓》非常推崇,甚至認為“古今家訓,以此為祖”,被後世廣為徵引,反覆刊刻,雖歷經千餘年而不佚,可見《顏氏家訓》影響之大。

  關於古代家教的經典故事篇三:唐太宗的《誡皇屬》

  【作者】唐太宗李世民***598-649***,祖籍隴西,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年號貞觀。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並開疆拓土,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並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終於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故事】在歷代家訓中,帝王家訓佔有特殊位置,其代表作之一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誡皇屬》。太宗非常注重對皇子們的教育,經常告誡後代,應當遵守道德規範,加強道德修養,掌握治國之道。在《誡皇屬》中,唐太宗告誡皇屬們說:“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絕遊觀之樂,內卻聲色之娛。汝等生於富貴,長自深宮。夫帝子親王,先須克己。每著一衣,則憫蠶婦;每餐一食,則念耕夫。至於聽斷之間,勿先恣其喜怒。朕每親臨庶政,豈敢憚於焦勞。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長,乃可永久富貴,以保貞吉,先賢有言:‘逆吾者是吾師,順吾者是吾賊’。不可不察也。”

  唐太宗以自己勤勉政事為例,告誡“生於富貴,長自深宮”的皇屬剋制自己,珍惜財物,不可奢侈,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頓飯,都不要忘記蠶婦農夫的辛勤。在聽聞決斷的時候,不要先入為主,任憑自己的喜怒,要謙虛、善於聽取不同意見,不要因為別人有短處就鄙視他們,也不要因為自己有優點就恃才而驕,要把敢於反對你的人當作老師,把逢迎你的人視為賊子。只有這樣才能夠永久富貴,貞正吉祥。

  【圈點】太宗對皇屬都有如此嚴格要求,“貞觀之治”的出現就自然而然了。

  關於古代家教的經典故事篇三:諸葛亮的《誡子書》和《誡外甥書》

  【作者】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民間傳說中著名的智慧人物,經過文學名著《三國演義》的敷衍流傳,關於他的許多傳奇故事,比如“借東風”“火燒赤壁”“草船借箭”和“空城計”等等,都為中國百姓所熟知。

  【故事】諸葛亮46歲才得子諸葛瞻。他很喜歡這個兒子,希望兒子將來成為國家棟梁。諸葛亮有兩個姐姐,二姐所生子叫龐渙,深得諸葛亮喜愛。諸葛亮常年征戰,政務纏身,但仍不忘教誨兒輩。他寫給諸葛瞻和龐渙的兩封家書,被稱為《誡子書》和《誡外甥書》。

  《誡子書》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外甥書》曰:“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諮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氣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不庸,不免於下流。”

  從兩封信中可以看出,他對兒子和外甥的要求是一致的,教育他們要有遠大志向,戒絕慾望,心態平和,珍惜光陰,重視學習。

  【圈點】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和《誡外甥書》可謂兩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

>>>下一頁更多“古代家教的經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