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叛亂的結果是什麼

  當武則天在東都洛陽品嚐著登上政治高峰的愉悅感的時候,有些忠誠於李唐的人就對她心生反感,有幾個膽大的文人藉著酒勁說了一些出格的話,進而醞釀出了震驚朝野的揚州叛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揚州叛亂結果

  關於歷史上的揚州叛亂這一事件,在電視劇《武則天祕史》中可以說是至今展示揚州叛亂最完整的一版劇了。在公元684年九月份的時候,在遠離國都洛陽的揚州幾個文人竟然在一夜之間拉起了十萬人馬發動了針對武則天的叛亂,那麼這一次突如其來的揚州叛亂結果究竟是怎樣的?

  事實上,在揚州叛亂中,揚州失陷後,主導者徐敬業則帶著自己的妻子兒女逃往鎮江,打算從海路逃往高麗國。可後來李孝逸進入揚州後,分兵追擊徐敬業。最終徐敬業被部將王那相斬殺,王那相則帶著徐敬業、徐敬猷和駱賓王的腦袋向李孝逸投降。也就是這樣歷時一個多月的“揚州叛亂”最終的結果還被武則天鎮壓。

  當初徐敬業等人在佔據揚州後,下令徵發整個揚州城的兵馬,準備自稱匡復府上將,領揚州大都督,沒到幾天就已經聚集了將近十餘萬人的士兵。薛仲璋勸說徐敬業,“金陵有王氣,而且有長江天險”,徐敬業聽後認為很有道理,於是揮師南下,但最終揚州被攻破,徐敬業兵敗身死,其餘的幾人的下場都已慘狀收場。

  儘管這一事件過去了這麼多年,但在揚州所引發的熱議至今沒有停止過。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皇帝,武則天稱帝后自然引來了許多唐朝舊臣的不滿,其中的徐敬業就是因為反對武則天臨朝稱制,囚禁李氏皇子,遂然在揚州起兵叛亂。但是歷史資料中所記載的相關史實表明,在這段塵封千年的歷史背後,還有著諸多不為人知的祕密隱藏在背後。

  揚州叛亂被平定原因

  正當武則天臨朝稱制,除舊佈新,準備為大唐江山的鞏固與發展、為黎民百姓的安樂與幸福大幹一場時,一場由唐朝勳舊大臣的後代發動的叛亂爆發了。對勳舊勢力的叛變,雖然武則天是有預料和準備的,但她萬萬也沒有料到叛亂會發生得如此之快。值得她慶幸的是叛亂最終得以平定。那麼揚州叛亂被平定原因是什麼呢?

  根據相關資料的記載,這次的揚州叛亂被平定的原因主要有四點,如下:

  第一個原因,政治優勢:在叛亂指出,李敬業就打著一個巳死的廢太子的旗號來進行叛亂,可想而知,這並起不了什麼作用,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他喪失了原有的政治優勢。

  第二個原因,軍事優勢:當初徐敬業聯合他人在攻陷揚州之後,曾下令徵發整個揚州城的兵馬,並自稱是匡復府上將,領揚州大都督,結果沒到幾天的時間就聚集了將近十餘萬人的士兵。但是從武則天所派的軍隊來說,共有將士30萬多人。與之相比,徐敬業的十幾萬烏合之眾和武則天的30萬正規軍之間差距實在太大。因此,徐敬業戰敗也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第三個原因,知人善任:在這場叛亂之中,武則天選擇了李孝逸和魏元忠,這兩位忠臣,從而這個行為最終決定了她平定叛亂的勝利。

  第四個原因,深得民心:因為在武則天稱政以後,就先後制定了很多有利於農民的政策,因此老百姓不願意打仗,真心誠意願意擁護她。而這場州叛亂就是對武則天的一次嚴峻考驗,很顯然,武則天經受住了考驗。

  揚州叛亂的評價

  當武則天登上皇位的那一刻,她並沒有高枕無憂。因為在她的心中,知道廢中宗、自己臨朝稱制,必然會引起一些舊朝臣的不滿與反叛。甚至還預測到這些反叛的朝臣必然會打起擁立廢太子的旗號來反對自己。果不出所料,反對武后臨朝的武裝叛亂很快就在揚州發生了。但是在這場叛亂中,最終的結果是武則天取勝。那麼歷史上對於揚州叛亂的評價是怎樣的。

  首先對於這起事件中的主導者徐敬業來說,在《資治通鑑》一書中就有對他進行一定的評價,具體是這樣的說的,徐敬業不用魏思溫的謀略,而是妄圖金陵王氣,而這一點也正是他自己主導叛亂失敗的最主要原因。

  接著王夫之也曾評價國這起叛亂事件,李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與他一同策劃的有駱賓王、杜求仁、魏思溫等人,他們都是應為犯了事,而被關進了監獄,甚至被革職。後來在叛亂中又聽信“金陵有王氣,而且有長江天險”這樣的話,在加上自己10玩的兵馬還不及武則天的一半,所以徐敬業兵敗是事件發生的必然趨勢。

  另外對於揚州叛亂的另一位主人公武則天來說,歷來史學界就對武則天的評價褒貶不一,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評價,使得史學界對於徐敬業發起的叛亂事件採取不同的評價和態度。但總的來說,這次的揚州叛亂事件無疑對武則天后期的政治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