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前燕子飛得低的原因

  燕子***,家燕的通稱。燕子形小,翅尖窄,凹尾短喙,足弱小,羽毛不算太多,是最靈活的雀形類之一,下面給大家分析。

  

  因為下雨前,高空中的氣壓比較低,這時小飛蟲都飛得很低,燕子為了捕食這些飛蟲,也就得低飛了。

  燕子是以小昆蟲為食,下雨前,氣壓低,空氣溼度大,昆蟲的翅膀因沾有水氣變得沉重而無法高飛。燕子為捕食它們,也要低飛。因此,民間有“燕子低飛要下雨”的說法。

  燕子的生活習性

  燕子最願意接近人類,人類最愛護這種益鳥。一般在4~7月從海島迴歸靠近農田***昆蟲***的農家繁殖。家燕在農家屋簷下營巢。巢多是用銜來的泥和草莖用唾液粘結而成,內鋪以細軟雜草、羽毛、破布等,還有一些青蒿葉。巢為皿狀。每年繁殖2窩,大多在5月至6月初和6月中旬至7月初。每窩產卵4~6枚。第二窩少些,為2~5枚。卵乳白色。雌雄共同孵卵。14~15天幼鳥出殼,親鳥共同飼餵。雛鳥約20天出飛,再喂5~6天,就可自己取食。食物均為昆蟲。金腰燕體形似家燕,但稍大些。此種燕腰部慄黃,非常明顯奪目,下體有細小黑紋,易與家燕相區別。習性亦與家燕相似,但大都棲息于山地村落間。燕是典型的遷徙鳥。繁殖結束後,幼鳥仍跟隨成鳥活動,並逐漸整合大群,在第一次寒潮到來前南遷越冬。

  燕子是人類的益鳥,主要以蚊、蠅等昆蟲為主食,一隻燕子一個夏季可捕食各種害蟲50萬隻以上,保護了農作物。燕子是我國著名的夏候鳥,每年初春遷徙來到北方,夏季遍佈全國,繁殖後結群南徙,到印度、南洋群島及澳洲等地越冬。[1] 燕子是以昆蟲為食的,且它們從來就習慣於在空中捕食飛蟲,而不善於在樹縫和地隙中搜尋昆蟲食物,也不能橡松雞和雷鳥那樣雜食漿果、種子和在冬季改吃樹葉***有些針葉樹種即使在冬季也不落葉***,不能像啄木鳥和旋木雀那樣去發掘潛伏下來的昆蟲的幼蟲、蟲蛹和蟲卵。北方的冬季沒有飛蟲可供燕子捕食的,故遷徙。

  燕子的外形特徵

  雀形目***Passeriformes***燕科***Hirundinidae***74種鳥類的統稱。少數種俗稱馬丁燕。體型小而輕捷,羽毛藍黑色,有光澤,前胸黑褐相間,腹部乳白;兩翅尖而長,尾分叉似張開的剪刀;嘴扁而短,口裂很深;飛行速度快,在飛行途中捕食蚊、蠅、蝗蟲等害蟲;並不斷髮出尖銳短促的鳴叫。

  凹尾,喙短,足弱小。羽衣單色,或有帶金屬光澤的藍或綠色;大多數種類兩性相似。

  燕子是雀形目燕科的1屬。本屬鳥類,體型小,體長13~18釐米。翅尖長,尾叉形。背羽大都呈灰藍黑色,因此,古時把它叫做玄鳥。翅尖長善飛,嘴短弱,嘴裂寬,為典型食蟲鳥類的嘴型。腳短小而爪較強。世界上有家燕、巖燕、灰沙燕、金腰燕和毛腳燕等20多種,中國有4種,其中以家燕和金腰燕等比較常見。

  燕子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