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字型小篆書法圖片

  在五體書法中,篆書居首位,以其“婉而通”的“龍德之美”贏得了大家的喜歡,如許多碑額以小篆題寫更為典雅、莊重。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欣賞

>

  1

  2

  3

  4

  5

  寫好小篆,記住4招

  【一】識篆

  “寫篆容易習篆難”,寫小篆稍不注意就會出現錯字,習小篆與別的書體不同,由於漢文字幾經演變,現代書體與古代書體有了很大的區別。認識了篆字***主要是小篆***,理解了六書***象形、形聲、指事、會意、假借、轉註***,就為臨習小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裡面還有個認識問題,要知道是先有篆書後有其他書體,雖然其他書體產生的時代與小篆相差並不遠,但整個書體的發展大體上仍是篆—隸—楷***行、草***的過程。還要備一本《說文解字》,以便查對。

  【二】選帖

  在歷代經典篆書碑帖中選擇自己比較喜歡的風格。歷代優秀篆書字帖一般有李斯《嶧山碑》、《泰山碑》、《會稽刻石》李陽冰《三墳記》以及清朝吳讓之、楊沂孫、趙之謙等字帖均是好的。如果是初學小篆的,建議先學王福庵的《說文部首》,然後再學其他。

  【三】用筆、結體和章法

  篆書用筆講究圓潤渾厚,筆劃粗細一致,橫平豎直,曲線圓轉流暢,線條力求挺勁自然。入紙藏鋒逆入,收筆回鋒。其筆劃可理解為直線和曲線兩種。筆劃要方中寓圓,圓中有方,關鍵要寫出力度。

  結體上整字外形一般呈豎向長方形***比例3:2***,講究平衡對稱,上緊下鬆。主要注意向背揖讓、天覆地載、排疊包圍、獨體主次等關係。

  章法上小篆一般講究均勻疏朗,橫豎對齊。

  【四】持之以恆

  學習書法最難的地方在於堅持不懈,只要方向對頭,堅持不懈,勤加臨習,就一定能寫出一手好的小篆來。

  小篆的智慧與修養

  在五體書法中,篆書居首位,以其“婉而通”的“龍德之美”贏得了大家的喜歡,如許多碑額以小篆題寫更為典雅、莊重。所謂“跡簡意繁”,小篆的特點從巨集觀方面來看,具有相當的文化意義。

  一、小篆的“取其法象”的自然形體,貫通“三才”

  小篆是文字之源、書法之祖,是先人通過“仰觀俯察”而得,所謂對天文、人文、地文的體察方能悟得自然宇宙之規律。陰陽變化,萬物之理,在篆書之空間分佈上就體現得相當充分,對稱、平衡、等距、重心等,無不體現出小篆對自然規律的把握,符合人們的審美心態。象形、會意、指事等造字法,既有對於山川河嶽的形態模擬,也有對於人心種種形態的模擬,著力表達出一種外在物象與人心意念相交融的“法象”。

  二、“婉轉精妙”的意象結構,垂範典雅有法

  秦代小篆奠定了統一的書寫規格,在紛亂之中找到了整合的契機。規範點畫偏旁,包括筆順、主次等,外方內圓,穩如古鼎,所謂“玉箸篆”;唐代李陽冰,人稱“筆虎”,改革小篆,增其圓媚勁逸,飛動自然,得婉轉流麗之妙趣,字形拉長,玉樹臨風,真正達到“婉而通”的境界,人稱其篆為“鐵線篆”。這個轉變,是李陽冰體會到宇宙、自然的變化視律,加以心裁而得。這婉轉精妙之法是自然生存之理。世間萬物,互相之間彼此牴牾、衝突、排斥,須得各行避讓,委曲蜿蜒,方能彼此容納,互相補充。這種能力充滿辯證法,如生命力的正壓與反彈。豐坊《書訣》雲:“古大家之書,必通篆籀,然後結構淳古,使轉勁逸。”這只是揭露了表面現象,篆籀之意是生存之意,是生命力的智慧延伸。林散之論用筆有“筆從曲處還求直,意到圓時更覺方”語,能道盡篆法在行草中的美妙意蘊。

  三、小篆筆法“中含渾勁”,代表中國美學的特點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對比篆、隸二體,提出了篆書有“中含”“渾勁”“婉而通”“蕭散超逸”“筋勁”等特點,與隸書之“外拓”“雄強”“精而密”“凝整沉著”等特點相對照,雖然未必全部精確,卻也能夠概括其規律。中國美學注重“渾厚”“含蓄”等特點,故在《二十四品》《二十四畫品》《二十四書品》等審美法則中,都是排在前茅甚至第一的。後人評虞世南和歐陽詢楷書,都認為“虞則內含剛柔,歐則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為優”;又如大家評顏真卿楷書“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如盛德君子,其貌若愚”,因而勝過柳公權骨力外露之體。小篆“無往不縮,無垂不收”之特點,很好地概括了書法運筆法的精髓,在於“屋漏痕”“折釵股”“錐畫沙”“印印泥”的巧妙無痕,在於含筋抱骨、深藏不露。周星蓮《臨池管見》所謂“擒縱而字,是書家要訣”,擒縱者,懂得收放縱斂之辯證法也。故趙子昂《蘭亭十三跋》乃說:“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可謂知言。但需要強調“中含渾勁”並非是“中鋒用筆”所成,書家極活極圓之用筆,包括側鋒等,都能夠體現出這些特點,關鍵在“神明變化在乎其人”也。故書中有篆籀之氣為貴,書不通篆,難以高古。漢《石門頌》、北魏《鄭文公碑》被稱“楷篆”,後世康有為、曾熙、李瑞清等多師之;顏真卿行書被稱為“行篆”,後世黃庭堅、八大等繼承之;懷素草書被稱為“草篆”,後世黃庭堅、祝允明、傅山多師法之。這些現象足以說明篆書在各體中的影響。

  四、小篆書寫的“靜氣凝神”功用,有助於調節身心

  在諸種書體中,能夠真正具有養生功能的書體自然非小篆莫屬。書寫小篆須靜氣凝神,意在筆先,預想字形,如對至尊。歐陽詢《傳授訣》雲:“每秉筆必在圓正,氣力縱橫重輕,凝神靜慮。當審字勢,四面停勻,八邊具備。”這樣的氣沉丹田、潛氣內轉,自然符合道家的養生之道。莊老哲學的“致虛極,守靜篤”,諸葛亮的“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東坡的“靜故了群動,空古納永珍”等,理學家普遍主張“靜”“敬”,都是視為修身養性、清心寡慾的手段。佛老之術彌補了儒家思想中缺失的部分,正是對自我“獨善”本領的忽視。小篆在表面看起來很簡單,書寫很枯燥,但只有心氣沉穩者方能人定,就像參禪一樣,心浮氣躁者難有此境界。篆書的線條圓轉飛動,非有強勁的腕力難以掌握,表面均勻的線條實際上有著微妙的變化,提按輕重在微妙地變化著。所以許多人未悟篆書三昧,以為勻速運動的用筆就是篆書,寫出來非常幼稚,包括許多書法博導,根本未窺其堂奧。先師徐無聞篆書功力深湛,他強呼叫有鋒之筆書寫篆書,認為篆書、篆刻都是需要修煉才能成功。篆書的完成實際上是審美修養的完成,人格精神的完成。這就是格調,這是“字外功”。著名學者陸維釗先生在《書法述要》中說:“古學習書法,平常以為僅是藝術上之事,而實則除美觀以外,尚有種種之作用。此作用能引導人對修養有幫助,對學問有長進,對覘事有悟入。”這正是學習小篆應該反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