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中官職的基本介紹

  侍中,古代職官名。秦始置,是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沒有定員,為丞相之史,以其往來東廂奏事,故謂之侍中,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侍中官職的介紹

  古代職官名。秦始置,是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沒有定員,為丞相之史,以其往來東廂奏事,故謂之侍中。兩 漢 沿置,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出入宮廷,與聞朝政,逐漸變為親信貴重之職。晉 以後,曾相當於宰相。隋 因避諱改稱納言,又稱侍內。唐 複稱,為門下官,乃宰相之職。北宋猶存其名, 南宋廢。《漢書·百官公卿表上》:“侍中、左右曹諸史、散騎、中常侍,皆加官……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新唐書·百官志一》:“ 唐 因 隋 制,以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此宰相職也。”清 袁枚《隨園隨筆·古官尊卑不一》:“ 秦 漢 侍中本丞相史,不過掌虎子、捧唾壺等事。而 晉 以後之侍中,乃宰相也。”參閱《文獻通考·職官四》。

  侍中官職的歷史發展

  秦代

  官名。秦侍中為丞相之“史”***屬員***,以往來殿內東廂奏事,故名。

  漢代

  漢為上起列侯、下至郎中的加官。“出入禁中、顧問應對,位次常侍“,加此官者可出入宮廷,擔任皇帝侍從。侍中任務很雜,須分掌乘輿服物***包抱“虎子”即溺器在內***。漢武帝以此為近臣加官。 《齊職儀》載:“漢侍中掌乘輿服物,下至褻器虎子之屬。”就是說侍中是皇帝近臣,掌管皇帝的車、轎、衣服、器物等,甚至還負責給皇帝端尿盆。但也會參與朝事,因此官因身居君側,常備顧問應對,地位漸趨貴重。武帝時因侍中莽何羅圖謀行刺,始令侍中出居宮外。王莽執政時復入,東漢章帝時復出外。秦、漢侍中員額無定。魏、晉定為四人,加官者不在限額內,職責與秦、漢侍中不同,雖仍在近側,而不任雜務,與散騎常侍同備顧問應對,拾遺補缺,遂成為清要之官。

  魏

  魏國時已經成為加銜,司馬懿、曹爽執政都加銜侍中,晉朝建立,侍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不僅開始成為三公、執政的加銜,而且直接參與朝政,晉懷帝就是侍中華混擁立的。侍中的百官排位在尚書令、諸大之下,中書監之上。

  晉代

  晉朝開始把侍中作為三公的加銜,並且參與執政。曹魏時期侍中的百官朝位根據群臣上郭太后表記載排在九卿之下,在尚書僕射和中書監、中書令之上,大執政時的尚書僕射和中書監、令是沒有實權,可是曹魏還沒有一位專職侍中能對朝政產生影響。

  晉朝的侍中比中書監、中書令的地位高,成為朝廷要職,曹魏掌權的中書監、令劉放、孫資甚至可以決定三公任免,晉朝的中書監荀勖也曾參與司徒任命,當時他也加銜侍中。《晉書》溫嶠傳:明帝即位,***溫嶠***拜侍中,機密大謀皆所參綜,詔命文翰亦悉預焉。晉朝的侍中已經具有宰相的許可權,僅僅因為晉朝的侍中不像人們想象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風光,晉朝官吏任職、升遷程式與其他朝代最後任職的往往是最高職務的宰相不同,晉朝官員升降頻繁,官員往往擔任宰相後還會擔任地位低的職務,因此被忽視了。

  泰始二年,詔曰:“古者百官,官箴王闕。然保氏特以諫諍為職,今之侍中、常侍實處此位。擇其能正色弼違匡救不逮者,以兼此選。”由侍中侯史光等巡視天下,侍中已經從曹魏時期的加銜、內廷顧問成為有實權的職務,侍中任愷與尚書令、車騎賈充的矛盾就表明了侍中的許可權和影響力。

  南朝

  南朝宋文帝以侍中掌機要,樑、陳相沿,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北魏尤重其官。隋稱納言,唐復為侍中,為門下官,位正二品,與尚書僕射、中書令同居宰相之職。

  隋代

  隋代因避隋文帝父親楊忠諱,改侍中為“納言”,唐初沿稱,後仍復稱侍中。

  唐代

  《新唐書》:“周制,大宗伯鬱人,下士二,掌祼事。漢無鬱人,用近臣。漢世侍中微甚,籍孺、閎孺等倖臣為之。後漢邵闔自侍中遷步兵校尉,秩千石,其職省起居,執虎子,蓋褻臣也。今侍中位宰相。”

  高宗曾改為左相,武則天時曾改為納言,玄宗開元時曾改黃門監,玄宗天寶時又改為左相,肅宗至德時復原名。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下開元元年:“十二月,庚寅,赦天下,改元。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中書省為紫微省;門下省為黃門省,侍中為監;雍州為京兆府,洛州為河南府,長史為尹,司馬為少尹。”

  宋代***遼金***

  宋時甚少除授,從太祖至神宗,拜侍中者僅五人,元豐改制,以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為宰相,行侍中之職。遼、金時期的侍中也多是三公的加銜,也有專職的,比如遼國的侍中蕭思溫,擁立遼世宗,金國的丞相、重臣多有侍中加銜。

  元代

  元時設中書省,以中書令丞為宰相,平章、參政為副,不設侍中。期間曾有設門下省之議,不果。祭祀時以他官充侍中以備禮儀所需。

  明清

  明初廢中書省不設宰相,無侍中之任。建文年間曾設侍中,正二品,位次尚書,在侍郎上。成祖即位後廢。清朝不設宰相,與明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