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減少膝關節受損的方法

  太極拳是我國優秀民族文化遺產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我國一項傳統的體育健身專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淺談

  一、練習方法

  第一步,首先是從站樁開始,在鬆、靜、舒服的前提下靜心養氣。按照太極拳的動靜相兼,以靜為主,內外兼修,以內為主的原則,先靜心,調氣。

  第二步,做熱身運動,以從頭、頸、肩、肘、腕的順序開始,依次至胸、腰、胯、膝、踝關節。

  我在多年的練習太極拳實踐中摸索整理了一套鬆身功,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驗證後,我們的學員們都有如果不做這些鬆身功,打拳就僵硬的體會。整套鬆身功是本著從頭開始,節節鬆開,有規律,有節奏地進行。

  在做完鬆身功後,再做壓、踢腿練習。接下來練習進步、退步、側行步等基本步法。然後再練習太極拳的單勢的基本動作。

  經過一段時間的規範練習後,再進行太極拳套路的整套演練,這樣依據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加大運動量,並且在練習各種動作中,遵循太極拳拳法的“外三合’的要求,將架勢由高到低,隨著自身腿力的增加來調整高度,使練習者能逐步適應。

  但是,有很多太極拳愛好者一開始就學習各種套路,急於求成地想要展示太極拳的動態美,將拳架壓低來練。因為柔韌性差,腿部力量不夠,出現邁步不分虛實,膝尖過腳尖,膝尖、腳尖、肘尖不能相對。

  既違背了太極拳的練習要求,也未順應人的生理結構。並且長時間地將人體的全部重量負荷在雙膝上,使原本僵硬的關節、肌肉再加上意識的緊張,就愈加彆扭。

  另外許多太極拳練習者年齡已經偏大,骨關節、肌肉、韌帶自身的機理都開始逐步衰退,有的人本身就帶有各種炎症,所以,長時間的負重屈蹲,自然讓膝關節不堪重負而產生損傷。

  如果人們在學習中能正確認識太極拳運動原理,順應身體正常機能,在練習初期就按正確的訓練方法,遵循從站樁開始,先靜心,再通過輔助於段從頸,肩、肘、腕放鬆的順序開始。

  依次至胸、腰、胯、膝、最後到踝關節、這樣從頭到腳依次鬆開各個關節,然後進行正確的柔韌訓練。在老師的指導下,先練習單勢的基本動作,待每項動作規範正確後再進入套路學習,這樣對膝關節的損害就會小許多。

  二、吃苦、忍耐精神

  每一種運動都需要一種吃苦精神。太極拳是武術,武術實質上就是培養人的意志,磨鍊的是精神、氣度。中國的俗話說:“人老先老腿。”現代科學技術也有“腿是人的第二心臟”的說法。

  太極拳對下肢力量的要求也就是針對腿部力量的要求,練的就是下肢的穩。太極拳的輕靈沉著、不飄不浮、綿綿悠長的韻味是要靠下肢穩,腿部有力量,以出腳輕來展示的、由於它獨特的表現方式和運動方式,即使有教師的細心指點。

  在每天的重複練習時也會出現例如:股薄肌、股外肌、股直肌、縫匠肌等大腿前後肌肉群的疼痛,更會出現膝關節的疼痛。這時,就需要有克服疼痛、忍受疼痛,並與之抗衡的精神,要有“假如我怕痛,痛就不怕我,而我不怕痛,痛就怕我”的思想。

  有很多喜愛太極拳的朋友,在未學之前,認為太極拳很慢,容易學,一接觸後覺得這樣吃苦,往往在這一階段怕字就當頭,失去信心,與太極拳失之交臂,而造成遺憾。

  我自己就有這樣的經歷,初期練得多的時候,上下樓梯異常困難,在生活上造成很多不便,但在精神、意志上毫不讓步,挺過那一階段走了過來。

  我所教的年齡在50歲以上的學生也有同樣的經歷。當他***她***們忍耐一段時日後,疼痛感消失了,但在學習下一套新的套路時,又開始疼痛,而當他們咬牙挺過後,不僅不會疼痛,而且腿力、技術又提高了一個層次,有的還在省、市級比賽中多次獲得前三名。

  有了榮譽感,對練拳更有信心,還帶動了更多人加入,對太極拳運動的推廣起到了良好的榜樣作用。

  三、自我保健手段

  有了正確的練習方法和吃苦忍耐的精神後,還更應有自我保健的手段。我們的膝關節是人體最複雜的一個關節,有髕骨、半月板、關節囊,有脛、腓側副韌帶和髕韌帶。

  腿、膝前後有足三陰***厥陰肝經、太陰脾經、少陰腎經***和足三陽***陽明胃經、太陽膀胱經、少陽膽經***6條經絡通過。膝關節周圍有陰、陽陵泉、委中、膝眼,外膝眼下三寸有足三裡,內踝關節上三寸有三陰交等穴位。

  我們每天練拳後,可以用自我按摩的方法緩解疼痛,晚上先用熱水作溫熱敷,然後兩腳平放採用掌揉法、拇指、四指揉法、從大腿根部起依次向下至足掌進行按摩,並對陰陵泉、陽陵泉、委中等穴位用拇指和四指作按、揉法。

  手法由輕緩至點按,緩慢而輕,時間長久的手法有鎮靜的作用。經常按摩能夠增強韌帶的柔韌性,減少其損傷的概率。

  這樣可以加強區域性迴圈,使區域性組織溫度升高,將緊張或痙攣的肌肉充分拉長,牽拉肌束,使之放鬆,而達到氣血通暢,經絡通順,肌肉痙攣緩解,關節功能恢復等功效。有助於鬆解粘連,滑利關節,這樣就起到了緩解膝關節疼痛,恢復膝關節功能的作用。

  最重要的一點是在秋、冬、舂、夏季節特別注意對膝關節的禦寒保護。民間有“熱不馬上脫,冷不馬上穿”的經驗。

  太極拳的養生功效

  1.鍛鍊效果

  多年的肩周炎和頭痛病好了;食慾旺盛,步履輕捷;睡眠時間減少但並不感到疲勞;動作靈敏,精力充沛;對生活充滿信心,富於創造性;情緒穩定、性情溫和,做事有主見,等等。

  2.對肌肉的作用

  消除僵勁,能使所有肌群和關節參加活動,因而各肌肉單位的負擔就減輕了。

  另外,支配肌肉的神經緊張性減小,使血液迴圈更為良好,肌肉的營養和氧的供應更為充分。

  因此有助於防止病態肥胖,防止肌纖維減少和萎縮,保持肌肉的彈性。

  3.對骨髂的作用

  堅持練“基本的擺動”和套路,可使脊柱和各關節強韌和靈活,矯正它們的姿態。

  因此有助於防治頸椎病、關節炎、脊柱異常、神經痛等病,還能給骨髂施加適度的物理刺激,使骨髂逐漸增強。

  至於太極拳是否能直接加強骨髂的血液迴圈,雖然尚不清楚,但肯定說它有助於使植物神經功能穩定,內分泌腺功能增強,新陳代謝順暢。

  從而使骨骼的血液迴圈旺盛,複合礦物質供應增多,使骨骼本身得到增強。

  4.對內臟的作用

  動物神經和植物神經在大腦和脊髓等中樞神經系統中互相連結,密切配合活動,因此打太極拳時,骨髂肌中的動物神經愈是放鬆舒緩,內臟器官的植物神經的緊張性也必然舒緩,從而使內臟功能能夠充分得到發揮。

  太極拳的四大優點

  1、全面鍛鍊

  太極拳的動作有幾個極為重要的特點,如柔軟、慢、連貫、走弧線***即圓形動作***和一動無有不動,都是鍛鍊上絕對不可忽視的法則。在這裡只拿一動無有不動的特點來證明它的全面鍛鍊作用。

  大家都知道,游泳是需要手足和身體一起動作的一項運動,它已經被公認為有全面鍛鍊效果的運動專案之一。

  極拳在動作時,凡是全身能動的部分,都需要參加活動,所以叫做一動無有不動。它的運動量雖然較游泳為小,但在全身動作的和諧上和細緻上,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可見太極拳具有全面的鍛鍊的優點。

  2、內外兼顧

  太極拳在鍛鍊時,不但肌肉活動有各式各樣的柔和動作,同時還要做好呼吸運動和橫膈運動,來促進心、肺、腸、胃等內臟的機能活動。

  3、趣味濃厚

  太極拳的動作都走圓形或者弧形的線路,在初練架子時,不容易做好圓形動作,當然趣味較少。但練到後來,越練越熟;圓轉如意的程度不斷提高,便會發生濃厚的趣味。

  到最後,如能在圓形動作中,運用虛實變化和運動調息的功夫時,它的趣味也就更加層出不窮了,趣味濃厚能提高鍛鍊情緒,對促進健康很有好處,這也是太極拳所具有的優點之一。

  所以說,想要學好太極拳,是需要培養自己的興趣的,不是為了練拳而練拳。

  4、陶養性情

  太極拳的動作要求柔和,要求輕靈貫串,又要求在動作中包含著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意識作用,能使性急的或者性慢的練拳人在無形中接受影響,矯正原有的習慣。因為太極拳一面講究靈敏,能使人提高敏感,一面又講究沉靜,能使人抑制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