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創業先進事蹟

  創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恆心和毅力堅持不懈的發展過程,其中並沒有什麼祕密,但要真正做到中國古老的格言所說的勤和儉也不太容易。而且,從創業之初開始,還要不斷學習,把握時機。但是很多人卻會選擇農村創業這一出路。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竹蓀狂人開啟林下種植竹蓀新時代

  說順昌竹蓀專家高允旺要來授課,浦城不少竹蓀種植戶早早趕到了培訓會場。從竹蓀種植注意事項到最新技術林下竹蓀的種植技巧,臺上的高允旺講得細緻,底下村民聽得認真。

  近年來,為了傳授竹蓀栽培技術,高允旺的足跡遍佈5個省、8個地區、15個縣市,跑的鄉鎮更是數不勝數。現在,他的足跡圖版面,還在不斷擴大。

  竹蓀種植的林下時代

  2014年4月30日,是高允旺忙碌的一天。下午五點多,他剛從南平市區回到大曆鎮,還沒來得及回家,就立馬趕到張發貴家,同他一起鑽進了竹林。

  近年來,張發貴在高允旺的指導下種竹蓀致了富,成了他的忠實“粉絲”,所以,當高允旺推廣種植林下竹蓀,張發貴帶頭種了7畝。

  揭開覆膜,高允旺看到了令人欣喜的一幕,竹蓀已經長出了雪白的菌絲,非常粗壯。

  高允旺所在的大曆鎮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有少量農戶種植竹蓀,隨著種植技術的成熟,2003年到2005年,大曆鎮竹蓀每畝單產達到了100公斤至200公斤的高峰。巨大的收益讓許多村民都開始種植竹蓀。但是,接踵而來的問題是,在田裡種植竹蓀,單產會逐年下降,到了第4年,每畝單產甚至不到40公斤。加上在田裡種植搭遮陰棚、蓋茅草的成本每畝要3000元,很多農民轉向種菸葉了。2013年春季,大曆鎮竹蓀種植面積僅剩80畝,不足10年前的兩成。

  田裡種植竹蓀遇到了瓶頸。難道要眼看著昔日脫貧致富的好專案就這樣被遺棄嗎?

  高允旺萌發了一個想法:竹蓀屬於野生食用菌,經過人工馴化,野生變家種。現在能否再將竹蓀從大田“搬”到林下栽培呢?於是,從2007年起,他開始研究林下種植竹蓀。

  2012年,高允旺試驗林下套種竹蓀,選定了闊葉林、杉木林、毛竹林三種不同的林地作示範。他首先選擇的是在杉木林下試種了約1畝地,由於光線太暗、土質沒選好,結果產量不高,但它們個頭大、肉厚、品質高,無疑給了高允旺希望。

  2013年,高允旺再次試驗,示範地裡的竹蓀從6月份開始採摘,可採2~3批,畝產量41.5公斤,產值1.2萬元。

  2014年,經過多年的試驗,高允旺的林下培養竹蓀技術宣告成功,林下種植的竹蓀品質比大田種植有明顯提升。以2013年為例,那一年高允旺試驗的林下竹蓀所產竹蓀,收購價至少達到每公斤300元,而大田竹蓀的收購價每公斤還不到240元。

  順昌縣林業局退休的教授級高工陳永清分析說:“林菌模式可算林下經濟的最佳模式之一。以竹蓀為例,竹蓀生長需要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而樹木的光合作用則相反;而且種植竹蓀的培養料是毛竹屑等,還能供給樹木,起到改良土壤、增加肥力的作用。”

  高允旺林下種植竹蓀研究成功的訊息很快傳了出去,原先的種植戶紛紛迴歸。對農民來說,這代表著將省去了搭建遮陰棚的每畝3000元成本,而且按2014年的收購價計算,林下種植竹蓀,農戶每畝可獲純利潤7000元。

  從農經幹部到“土專家”

  一提到順昌有個“竹蓀狂人”,當地百姓都知道說的是高允旺。

  高允旺原是大曆鎮經管站的農業經濟師。十幾年前,他在參加一次技術諮詢活動時,聽到一位農民抱怨缺少竹蓀栽培技術,就開始專心研究竹蓀栽培技術。

  2000年左右,高允旺開始在自家田地裡試種竹蓀,摸索研發了一套利用竹製企業下腳料竹屑替代木屑生態栽培竹蓀的“三增加、建堆發酵”新技術,創下了畝產100公斤的高產紀錄,使竹蓀單產提高了120%以上。經省市食用菌專家組評審,高允旺的“三增加、建堆發酵”技術達國內先進水平。

  原先竹製企業要花錢請人清理的廢棄物,搖身一變,成了香饃饃,成功變廢為寶,這樣一來,既發展了迴圈經濟,又保護了生態環境。

  此後,高允旺先後到周邊縣市甚至跨省到江西、浙江等地義務傳授竹蓀栽培技術,接待了各地一批又一批的取經人員,農民朋友親切地稱他“竹蓀專家”。

  除了實踐經驗,高允旺的理論知識也是極為豐富的。作為第一起草人,他制訂了福建省《竹蓀栽培技術規範》地方標準,填補了竹蓀栽培技術規範的空白。同時,他參與編撰《中國食藥用菌學》竹蓀品種章節,獨撰《農林下腳料栽培竹蓀致富》,列入新農村建設致富典型示範叢書。此外,他還承擔了國家星火計劃順昌縣竹蓀產業升級關鍵技術整合與示範專案。曾經半路出道的“土專家”,已成為竹蓀種植技術第一人。

  科普產銷超市

  高允旺名聲在外,常常有人來找他取經或來函索取技術資料,可他多半時間都在田間地頭指導農民,外地來的農民撲了個空,既費錢又誤時。

  為方便農民諮詢,高允旺在農曆逢一逢六的圩日開設“科普產銷超市”,為農民的產前、產中、產後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

  大曆鎮農民官建青來在高允旺的指導下,所種竹蓀價高暢銷,每畝純收入超6000元。官建青說:“我從未種過竹蓀,可是有這麼好的產量和收入,全靠高允旺的耐心指導,既教我們種植又幫助推銷產品,我們歡迎這樣的‘科普產銷超市’。”

  一次,高允旺從網上獲知南安成功果蔬食品有限公司要建立蔬菜基地,立即與該公司聯絡,引進法國細刀豆訂單種植310畝,在“科普產銷超市”釋出資訊。菇農紛紛種植細刀豆,採用菌豆連作,增加收入。立墩村範地組菇農張遠啟說:“幾十天一畝地的收入就有500元,這得感謝高允旺的牽線搭橋。”

  為讓“科普產銷超市”更具活力,他還經常邀請市、縣裡的專家來坐診、授課,開辦柑橘、蓮子、養豬等技術講座,還請當地種養能手、流通大戶現身說法。

  “我的夢想就是把我的技術變成農民口袋的錢。”高允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