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論文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用科學的生態哲學作指導。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創立的關於人與自然環境關係的科學,它揭示了生態世界發展最一般的規律,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時代價值解讀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用科學的生態哲學作指導。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創立的關於人與自然環境關係的科學,它揭示了生態世界發展最一般的規律,是科學生態觀與方法論的有機統一。在全球性生態危機日益嚴重的背景下,研究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對於貫徹落實黨的精神,在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建設生態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辯證的生態哲學

  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唯物史觀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哲學思想,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現著強烈的生態主義維度。

  1.人與自然是內在統一的。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視野中,自然界雖然區別於人類社會,“但是,被抽象地理解的,自為的、被確定為與人分隔開來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是無”。即人並不外在於自然,而與自然內在統一。首先,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自然產品是人生活和活動的一部分,“人在肉體上只有靠這些自然產品才能生活,不管這些產品是以食物、燃料、衣著的形式還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現出來”。其次,自然界是人類精神生活內容的重要來源。自然界不單是自然科學的研究物件,而且是藝術、宗教、哲學等意識活動的物件。“從理論領域說來,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物件,一方面作為藝術的物件,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都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是人必須事先進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糧。”最後,馬克思確認了人與自然在實踐基礎上的內在統一性。馬克思指出:“在實踐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現在把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材料、物件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

  2.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實踐基礎上的“為我”關係。自然界對人具有“優先地位”,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但自從人類社會出現之後,自然就不再是天然的自在自然,而是逐漸被打上人的實踐活動的烙印,成為人化的自然。人與動物不一樣,動物只是依靠自己的本能消極地適應自然,而人則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能動地改造自然,使自然滿足自己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人不僅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說,是自為地存在著的存在物,因而是類存在物。”人類在實踐中,首先是在自己的生產勞動中,把自身提升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體,從而把整個自然界變成認識和改造的物件即客體。人在本質上是一種物件性的人,人的本質是一種實踐性的本質。在實踐中,人會把自己的本質力量凝聚在客體中,即把自己的知識、能力和意圖物化到物件中,使其成為“為我之物”,達到佔有物件,滿足自身需要的目的。通過實踐,人與自然的關係成為一種“為我”關係。所以,馬克思說:“凡是有某種關係存在的地方,這種關係都是為我而存在的;動物不對什麼東西發生‘關係’,而且根本沒有‘關係’;對於動物來說,它對他物的關係不是作為關係而存在的。”通過勞動,人把自身從自然存在物中提升為主體,同時就把自然界變成“人的生命活動的材料、物件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變成“為我而存在”的客體,變成“人化的自然”,也就是人類生存的“屬人世界”。因此,人與自然的關係並不是類似於動物那種消極適應的關係,而是一種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為我”關係。

  3.人與自然相對立,只能招致自然的懲罰。雖然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人要通過改造自然來獲取自己生存的物質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但是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後和再往後卻發生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因此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決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之中的;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統治力量,就在於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這表明,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出的“自然向人生成”的“人本學的自然界”的觀點,與現代理性主義者從“抽象的思維者”的主體地位,把自然界看作是“抽象的、孤立的、與人分離的自然界”不同,他們堅持人與自然的統一,反對把人與自然相對立、征服自然、無限開發和利用自然的做法。

  二、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當代價值

  1.為緩解生態危機指明方向。工業化以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加大,為了滿足自身生存條件的提高,在個人功利主義的驅使下,以高速掠奪自然資源的價值取向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財富,這在推動人類文明程序上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在“皆大歡喜”的背後卻是人類生存的危機:過度地消耗資源,向環境排放大量的汙染物,出現了全球變暖、臭氧層破環、生物的多樣性逐漸消失、大片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問題。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為我們提供瞭解決這一“危機”的理論依據。恩格斯指出:“自然界中物體的相互作用包含著和諧的衝突;活的物體的相互作用包含著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合作,也包含著有意識和無意識的鬥爭。”他主張人類應與自然界採取“和解”的態度,與自然和諧統一,改變那種把自然界當作敵人,只知索取不知保護,憑藉手中的知識、技術和生產工具毫無節制地開發自然、浪費自然資源,破環生態平衡的行為。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要求人們遵循生態規律,在開發和改造中自覺地積極保護自然環境。對於那些不利於人類發展的生態系統,應把它改造成為有益於人類和環境發展的良性生態系統,如改善荒漠化、鹽鹼化、發展立體農業、生態農業等等,以此建立新的生態平衡。

  2.為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哲學依據。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萬物是相互聯絡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絡的整體,自然界和人類就是包括在世界這個整體的兩大部分,如果這兩個相互聯絡的部分不能和諧共生,那麼整個世界也就不會持續發展。“沒有任何一個物種能夠單獨生存和發展,它們只能在大的合作背景下,互相競爭和互相利用,在共同維護生命,維護系統存在,促進生物圈穩定的前提下來實現自己的生存進化。”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給我們昭示了一幅人與自然關係的辯證圖景: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不斷處理、調控人與自然關係的歷史,人類的生產活動只有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才有意義。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提出標誌著人類對人和自然關係的認識發生了質的飛躍,它所追求的是自然、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良性互動,其最終價值取向是人與自然的和解、社會全面進步、人的全面發展;它的目標就是用一種新的模式來打破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先汙染、後治理,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略環境效益,為實現社會經濟發展而付出慘痛的環境代價的傳統發展模式。它不是不追求經濟增長,而是要以何種形式、何種程度實現經濟增長,按照什麼樣的原則去協調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社會進步三者的關係,“它是一種人和自然和衷共濟的全新發展觀”。選擇這樣的發展觀是解決現實“生態危機”的正確途徑,是對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的實踐和創新。

  3.為樹立生態意識踐行環保行動提供了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生態 哲學思想從人類生存 發展的角度論述了人與自然的價值關係,用發展的眼光為人類的“將來”提供了科學的生存方式,從思想認識和價值觀上改變了人們以往的意識,它強調了人們要想繼續生存下去,就必須關注自然,正確運用自然界固有的規律。樹立生態意識,踐行環保行動是人們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 環境系統相互關係的理念和態度,是對人類自身 文化價值的反思和對發展戰略的重新選擇,同時也是對人類自身的生產行為進行的調整,在這一思想和行動中,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無疑是其理論源泉,為其指明瞭方向,同時也體現了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在當今 社會的自覺運用和發展。

  三、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 實踐

  地球是人類棲息的家園,然而長期以來,由於人類對生態環境的漠視,這個家園已被人類破壞得滿目瘡痍。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要求人類轉變原有的觀念,節約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1.轉變生產方式,合理地生產。馬克思認為,人的生產與動物的生產不同,動物“只是生產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東西”,而人是按照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 組織生產的。但是,人的生產的全面性的根本標誌是“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也就是說,人在生產過程中不能只顧自己的生存和發展,而不顧人之外其他物種的生存和發展,相反而是要維護整個自然界的總體生態平衡的狀態。我們現在正在走工業化強國之路,而要實現 經濟的工業化則必須依賴於社會化大生產,但是這裡的社會化大生產不是建立在高開採、低利用、高排放、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傳統粗放型的生產方式的基礎上的,而是建立在低開採、高利用、低排放的迴圈經濟的基礎上的。迴圈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成一個反饋式流程,即“資源——生產——使用——回收——再利用”的往復反饋、良性迴圈的自然生態體系。生態哲學以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目標,強調生態哲學就是要轉變生產方式,合理地生產。

  2.改變不合理的消費方式,倡導綠色消費。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工業化國家迎來了一個高額消費的社會。然而,高額消費必然引導和促成生產的不斷擴大和膨脹。在這種消費觀的指導下,消費者不再節儉,而是放縱自己的慾望和胃口,無限制地追求物質享受和消遣,甚至人為地縮短商品的使用期限。這種消費觀導致的直接後果是造成環境和生態的日趨惡化,如人類為了滿足自己日益增長的需要,無限制地向自然界進行掠奪性開發,致使人類行為已完全超出自然界的承載能力,長此以往,必然會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癱瘓。這種消費方式是不合理的,它違背了消費的目的,消費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和促進人的發展的需要,使人的身心各方面得到健康的發展。換句話說,只有能夠促進人和社會發展的消費,才是合理的。因此,必須改變人們盲目地佔有地球資源,從而破壞生態環境的這種不合理的消費方式,重建一種能夠保持自然系統的穩固與平衡、利於人們身心健康的合理的消費方式,即綠色消費。綠色消費是以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為基礎,以人的全面和最大化的滿足為目的的消費方式。它不僅關心每一個體和人類最大化的滿足,而且還尊重自然的本性和規律。顯然,綠色消費蘊含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的不同需要之間的和諧,是一種科學的消費方式。

  3.恰當地運用科技,實現技術的生態化。科學技術的發展給現代文明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客觀上也帶來了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因而,學術上人們在對科技的態度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科技至上主義,另一種是把科技當作一把“雙刃劍”。雖然,生態問題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有關,但並不能輕易地得出科學技術是其根源。因為,科技本身是沒有錯的,關鍵還在於我們如何運用好它。社會實踐以人與自然界之間的關係為中介,人不僅是人與自然界關係的主體,還是社會實踐的主體。而生態問題則是人類在技術上利用的失誤造成的。當人類生活在核武器的時代,甚至幾百萬人生活在生化戰爭之中時,如何才能堅持發展科技一定能為人類謀求福祉呢?因此,站在生態哲學和科學發展觀的角度,我們應毫不猶豫地反對科技至上主義。也就是說,我們要恰當地運用科技,實現技術的生態化。“生態技術是指遵循生態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能夠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節約能源、資源,促進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一切有效用的手段和方法。”因此,我們只有實現技術的生態化,才能更好地解決人類面臨的資源和能源短缺的問題,才能更好地維護生態平衡,進而實現可持續的發展目標。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