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職業教育論文

  這些年,我國職業教育整體規模擴大,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對比中外職業教育產生和發展的不同特點,能夠更好地認識的把握我國的職業教育的發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析中外職業教育的差異》

  摘要:我國職業教育的高技術人才與普通高等教育人才相比,前者嚴重不足,後者人才過剩。在教育體制、企業用人觀、薪酬及社會地位中,同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存在極大的反差,希望借鑑國外一些經驗,加強我國職業教育機制創新,增強國際職業教育合作交流,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職業教育的現狀,促使職業技術人才成為國家經濟持續發展的中堅力量。

  關鍵詞:職業教育;教育體制;社會地位;差異

  中圖分類號:C40—059.3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2***11—190—03

  職業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於“謀職與從業”的教育。發達國家主要靠工業、產業工人決定著整個國家的國力。然而,在國內讀職業院校與上重點高校沒有成就感和價值,成為大多數人對職業院校的共識。職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原屬於分類的不同,在我國卻變成了層次上的不同。長期形成的教育觀和社會文化認同觀等已經根深蒂固地存在於我國整個職業教育體制、企業用人觀念中。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存在學歷低、實訓差,不能滿足產業需求,就業率高,但是就業質量並不高。通過中外職業教育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到國內職業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教育體制的差異

  當前,我國擁有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然而,由於職業教育水平比較差,其直接影響到勞動生產的效率。在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中,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是比較低,我國只佔了35%左右,而發達國家一般佔60%-80%。據統計,我國勞動生產率相當於日本的1/26,美國的1/25,德國的1/20,能源消耗是日本的5倍,美國的2.6倍和德國的3.6倍。

  反思中國教育三十多年來,我國培養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逐年甚至是成倍增長,然而,高職教育卻相對薄弱,導致“中國製造”在國內甚至受冷遇,甚至國人更喜歡進口貨,看看公路上汽車大多以國外名牌為榮。我們在技術人才培養方面缺失什麼?我國讀職校的學生在社會上不被看好。這種反差很大的教育現狀,在潛移默化中給學生和家長以及社會高招入學中形成了一種惡性迴圈。這種教育觀念直接影響著制定相關政策及其職業院校的長遠發展。

  其實,在職業教育戰略中不但要投入資金扶持,而且企業承擔職業教育責任。瑞典一直有企業和學校合作教學的傳統,國家規定工礦企業需要根據教學計劃提供實習場地和實習條件,企業和學校合作共同培養學生,企業培訓是職業教育體系得到保證的條件。而國內企業會將此當成負擔。德國是世界上職業教育最先進的國家。學校傳授理論,企業做技能培訓,這樣培訓出來的學生,技能和理論都比較到位。但在國內校企合作只是院校一頭熱。德國職工教育經費可納入企業生產成本,減免稅收。如果企業不具備從事職業教育的條件,國家會對這個企業招收員工予以限制。而中國的用工准入制度已出臺多年,實施卻不規範。德國職校畢業生可以進入社會工作或到高校繼續學習。中國企業對工作後所獲學歷不夠認可。德國將職業教育法規寫入聯邦法案中,《中國職業教育法》自1996年出臺後,但一直未制定出具體實施細則。對於發展職業教育、涉及校企合作、畢業生的待遇、教師職稱等相關政策落實得很少。只是我國職業教育法中用“鼓勵”校企合作並未達到相應結果,將殘疾人歸人職業教育中來幫扶反而是中國職業教育法的一大特色。

  職業教育是培養人才的教育,不是培訓廉價勞動力的教育。美國從小孩子開始引導“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一樣,從根本上破除職業教育的種種阻隔。多數美國人不在乎名校招牌和職業分類,一個人只要幹自己喜歡的事都是成功的人生。比利時中學生在15歲時開始分流為四類學校:普通高中、技術學校、藝術學校、勞動培訓學校。這個分流教育系統與我國有所不同的是,比利時學生並不都去讀高中和念大學,他們會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喜好選擇上哪一類的學校。年輕人不會以讀高中大學為榮,也不會以讀勞動培養學校為恥。

  此外,教育管理者的文化觀也是直接影響職業教育的重要因素。在日本東京職業學校的宣傳冊上。前幾頁上常常會介紹學生及其校服特色,學生在每學期都學什麼,並告訴學生畢業後幹什麼,想就業有100多家企業可對接,想升學100多所大學可選擇,這種小冊子為學生入學指明瞭方向。然而,在我國大多數職業院校的宣傳冊,從黨委書記、校長的照片、致辭,校園鳥瞰圖,大同小異,大多職業院校還把個別人的成功當成整個職業院校的成功,突出表現的是院校。宣傳冊反映出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小冊子暴露了中國與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的差距,比如:官本位思想與以學生為本理念之間的差距,中職、高職“斷層”式教育與完善職教體系之間的差距,把學生定位為廉價勞動力與培養高技能人才之間的差距。

  二、企業用人觀念的差異

  我國職業教育之所以不被社會重視,癥結在於職業人才觀上輕視技術性的人才。職業技工在行政管理員中是個“活工具”,無論有多高的技術能力,在工資待遇等實際方面永遠超不過管理人員。這種問題不但存在於單位招聘上,而且還存在於求職人們的就業意識中。我國引進第一臺地鐵盾構掘進機談判時,參與談判的德國海瑞克公司的專家是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生,這些人也是派到中國安裝、除錯盾構機的技術骨幹,他們都是國內最吃香的人才。相反,我國碩士、博士就業受冷落時,高階技師成了稀缺資源,這已嚴重影響到我國的人才結構和產業發展。前些年南方某省以期通過舉辦專業技師比賽,建立與營造重視高技能人才的機制氛圍,結果報名的人數比設定的獎項還要少。

  目前,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0多種工業產品佔全球總量的第一,不過在產業鏈上仍屬於低端層次,有好的設計卻製造不出好的產品。沒有一流的技工很難達到一流的產品。由於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型別、層次與結構不適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需求。我國在世界上以技術制勝的跨國公司卻很少,像世界上最大的數控鈑金機床製造商德國通快集團,它牢牢佔據了鈑金加工、鐳射生產、電子應用以及醫療裝置等科技創新領域的競爭優勢,究其原因就是德國在職業技術人才的致勝。還有德國的職業教育及其科學研究對經濟和技術創新的推動力,不可低估,這也是德國製造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的主要原因。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及其德國高水平的職業教育師資隊伍,促進了德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理論基礎——職業教育學的發展、改革與創新。譬如,員工有機會通過培訓獲得新技能,使勞動力以更優良的素質進入新的經濟結構。而我國成了世界跨國公司的加工基地,追根溯源,這是我國職業教育戰略上的失敗。   現在,我國就業方面供多需少,許多行業出現種種就業限制,比如,空乘服務員為“空姐”們所取代。國外空姐的英語單詞由原來stewardess,僅代表女性,有歧視男性之嫌,改為現在的單詞flight attendant涵蓋男性,一個單詞的更改是對人的權利的尊重,是社會的進步,大媽大嬸、醜女替代了會場上所謂的靚女服務,顯現的是和諧。美聯航洛杉磯至上海航班的空服人員為平均年齡60歲的“空中大媽”,資深有經驗的空姐平均空中服務工齡40年以上,與國內航空用人以瘦、高、白、秀、幼等標準大不相同。其用人觀念不僅在航空服務方面,而且在其他行業中,國外白髮蒼蒼的門童或者服務員,他們舉止優雅、訓練有素,受客人尊敬。這樣的情景在國內卻十分少見。

  另外,西方的職業價值觀和國內差別很大,比如,修馬桶在國人眼裡不算好工作,而德國人把它看作一項有技術含量很專業的工作,他們與律師一樣受人尊敬,薪酬也是按鐘點算的,收入並不低。職業尊嚴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勞動中更需要整個社會層面用實際物質性的兌現其價值所得。日本的“販賣士”有一級、二級、三級的技能之分,而國內職業鑑定很少設定此類服務等級,以此顯示技能上的高低區別。

  三、薪酬及社會地位的差異

  我國人們受傳統思想影響,通常把收入不高、社會地位低等定位於技工的標識。而在美國餐廳用餐者對服務員都會非常客氣,並對提供服務的勞動者支付小費。而國內食客對服務員喚來喚去隨處可見。我國藍領收入總體偏低,技工的待遇與其做出的貢獻不相符,同工不同酬的現象依然在很多企事業單位包括中央企業中普遍存在。而在發達國家,各行業的收入基本相差不大。我國職業工資是隨著職位的升高而增加的。

  而發達國家的薪酬標準則是依據每個人的貢獻度或專業度,專業技工收入比總經理高的現象並不少見。在西方一些頂級酒店,經常會為頭髮花白的老服務員開送別會。瑞士某些小型豪華酒店,實習生最低工資標準是3000瑞士法郎;高階服務員4000—5000瑞士法郎,還有可觀的小費收入。而國內服務行業的收入屬於低薪階層。“吃”的文化國內高於西方,然而,作為“吃”的製作者“廚師”在我國地位並不高。與此相反,西方人認為烹調是一門藝術,廚師是藝術家,人們自然很敬重廚師職業。比如,法國人認為,飲食是反映了主廚個人的生活哲學,是結合藝術與生活於一體的精緻文化的呈現。所以,廚師在法國與思想家、哲學家、藝術家的地位一樣,而絕大多數的法國餐廳大多以主廚的名字來命名,主廚才是餐廳的靈魂。美國人對廚師也非常尊敬,感激廚師為他們做出了豐富美味的食物,他們把廚師看作美食的工程師。可見,這種中外職業文化觀反差極大。

  職業技工雖然就業率高,但在國內不被看好的重要原因就是職業社會地位不高。同公務員相比,我國技工在薪酬、待遇等方面遠遠不如一個普通公務員的社會地位,尤其該職業對於大多年輕人,由於影響到戀愛、婚姻、家庭的關係,所以技工類職業在我國並不看好。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開放,以收入高低作為衡量社會地位的重要指標之一,從中外薪酬比較中也是差別很大。

  在國外發達國家中,藍領職業收入超過白領有許多。比如,在美國,2009年人均年薪43460美元,而石油、天然氣鑽井工人和石油管道運輸系統、煉油廠工人的平均年薪分別是59560美元、56990美元。美國收入最高的藍領工作是電梯安裝工和修理工,其工資平均高達每小時32.57美元,較全國所有工種的平均工資高12美元每小時,其年薪約達67750美元,遠遠高於42270美元的全國平均水平。其次還有鐵路行業的訊號、道岔維修工、工具製造技師、泥瓦匠、地鐵和有軌電車操作員、機車工程師薪酬最高。

  然而,我國進入經濟轉型期後,經濟產業結構也隨之變化,引發藍領的絕對數量下降。一個人收入多寡不是決定於學歷的高低,而是其能滿足市場需求的相對稀缺性。我國人才培養結構已經嚴重偏向培養本專科的高階人才,忽視了市場的需求。結果導致擁有專科、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求職者比比皆是,有一技之長的技工人才及中高階熟練技工人才缺失。這是我國在職業教育上忽視人才培養的科學調配的結果。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的統計,我國城鎮從業人口中技師、高階技師僅佔4%,即使一汽集團這樣的技能人才高地,高階工比例也才13%,而發達國家高技能工人佔30%-40%。這種差距只是反映了一個側面。告誡我們高技能人才急缺十分嚴峻。

  四、縮小我國職業教育同發達國家的差距

  縮小我國職業教育同發達國家的差距,已經成為我國能不能持續成為經濟強國的重要根基。我國政府部門應當從職業教育管理體制上,加大職業教育扶持力度;在教學實踐上將職業教學與校企實際生產緊密相連,使學生和企業有很好的培訓實習的長期機制,擴大技工的薪酬待遇,提高技工社會地位。運用技工高薪酬的經濟槓桿作用:扭轉社會文化價值認同的錯位。構建我國技能人才的發展空間,讓高技能人才在為社會經濟的“潛力股”。我國教育體制、企業用人觀、社會地位的懸殊等,不僅造成高技能人才短缺,同時也造成普通高等教育畢業生“過剩”的現象;現在教育矛盾問題很多,根本問題是從上層決策者到下層實施者和參與者,在制定政策方面、教育培養扶持方面、招生業源、就業理念上產生了諸多問題,造成了普通高等教育人才過剩和高階技術人才急缺兩種傾向。政府在教育戰略決策上改變原有職業教育的被動局面,社會用人單位真正讓技術人才的價值觀迴歸升級,舉辦各種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把高技能人才納入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範圍。對高技能人才楷模、全國技術能手、首席技師、首席員工、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實行高技能人才培養、評價、使用、激勵機制等得到不斷創新和完善。我國高階技能人才更需要在薪酬及待遇方面給予相應的優待,首先從經濟收入方面實現重視職業技術人才的地位轉變。另外,從文化基礎層面上,縮小文化差異的影響,改變將人與職業捆綁化的稱呼習慣,避免職業或職務終身化的尷尬。

  此外,加強職業教育與國外發達國家的合作培養機制,汲取國外先進管理文化策略。對外加強合作、共同發展、互惠共贏,深入交流中外職業教育發展的戰略謀劃、體系設計、政策機制、行業企業參與以及制度執行等方面的國家經驗。增強中外在職業教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探索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促進職業院校校企合作,開展職業教育課程與教材建設,推進職業院校學生技能大賽的交流與合作,開展職業教育領域研究等,以促進職業教育科學發展,提升職業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升級的服務與支撐能力。通過中外雙方加強政府之間職教政策對話,推動雙方政府之間、中外職業學校與企業、國家與國家職業學校之間的溝通交流,在若干重點領域深入開展國際合作,取長補短,互利互惠,增進友誼,縮小文化觀念的優良差距,從而更好地服務國家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

  總之,在中外職業教育的差異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剔除阻礙社會進步的傳統人才觀,對於促進我國職業教育人才的正常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