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作文素材

  現代的人們生活越來越浮躁,因此需要“慢”生活,宣揚茶文化有利於人們陶冶情操,減少人們的浮躁感。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

  中國人喜愛飲茶,而中國的茶文化更是有了上千年的歷史。唐代的陸羽算是中國深究茶文化的第一人,並且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與茶有關的著作——《茶經》。《新唐書》中記載:“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可以說陸羽在當時讓茶文化有了初步的定義。而如今的茶文化便是對上千年茶文化積澱的傳承。七十年代中期的一位作家曾在自己的文章中寫道:“察其色而聞其香,則千載文化便消融於此,實為斯之往也。”

  不止文人墨客,民間對茶文化也有一番極為精闢的見解。“茶中天下事”便是將天下之事融於一杯茶中,千古風韻便憑一飲而盡曉。中國自古以來似乎都不乏有茶館存在,茶館也成了文人雅仕追求“身靜”與“心靜”的絕佳場所。“茶館”看似專為飲茶所設,其實不然。逗鳥,下棋,言天下事,研習六藝經傳者皆有。及至老舍的話劇《茶館》,更是將茶館文化推向了高處。《茶館》中,人情,世故,最終都隨著為自己,為歷史送葬的百二十錢,消融在昔日一杯一杯的閒茶中,寫入了歷史的書簡。

  直到今天,中國人依舊喜愛飲茶,只是不再侷限在茶館裡。中國人把昔時的茶館設到了自己的心中,“若心中有茶,則處處為館”。正是基於這種心態,中國人並不在意自己是在何處飲茶消遣——屋簷下,弄堂中,甚至在嘈雜的集市上都能找到淡空周圍一切事物的飲茶者。讀報,養神,或下棋——這便是他們憑藉一杯茶遠離塵囂的方式。

  千百年的“文化之茶”,而“藝術之茶”也頗有一番韻味。中國茶有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之分,同時亦有香花茶和拌花茶之別,可謂品類之極盛。而茶“泡”與“品”的藝術,更是有諸多的方式與考究,這便是今天所說的茶道。中國民間的泡茶藝術在選茶,取水,備具,佐料,烹茶及奉茶方面都極為講究,但在飲茶方面卻多為清飲,即“衝以沸水,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固有之味。”這似乎又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中國人喜“清淨”的傳統思想,中國人骨子裡透出的淡然的精神境界也便在這樣一杯清茶中得以體現。

  至於中國的茶葉,任何一箇中國人都能信口拈來。碧螺春,鐵觀音,毛尖,龍井……這些東西早已經深入中國人的心底,中國人認為這便是千百年來中國茶文化的積澱,於是當一盞青煙徐起色正醇香的茶擺在自己面前時,任何人都會有一種油然而生的敬意,但中國人似乎並不願意將茶提升到品味的高度,而更願意將茶看做是民族文化的沿襲,更願意將茶看做是清淨與淡然的象徵。正是基於這種思想,茶才有了最原始最平實的品茗藝術。

  茶自唐時興起,製作工藝,流程,以及泡茶的藝術,品茗的技巧都不斷進行著改進和完善,但茶所代表的人生態度以及個人的精神寄託卻浩浩蕩蕩地延續了千餘年。昔日茶館中文人雅仕託盞吟月的場景,以及茶所代表的優雅與自然,都襯出了茶作為思想與精神寄託的人生藝術。而茶之文化屹立千百年而不倒的原因便是在此了——

  為茶之品,為身止行,思有惴,為盞餘香。

  2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的歷史源遠流長,朋友相逢、人來客往,總會沏茶而待之。茶不僅僅只是一種解渴飲料,它也有著深深的文化底蘊,已經形成了一種茶文化。

  茶作為一種精神文化,是從品茗鬥茶開始的。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教、道教和儒家的“內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國曆代社會名流、文人騷客、商賈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為榮,特別喜好在品茗中,吟詩議事、調琴歌唱、弈棋作畫,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早在唐宋時代之前,茶已成為文人學者的描寫物件,諸如借茶寫人事,抒發胸懷,感悟人生。今天我們不僅可以讀到茶聖陸羽的名著《茶經》,而且還可以讀到如唐代杜甫、宋代蘇東坡、元代耶律楚材、明代徐渭等著名詩詞宗師們的詠茶佳句。仔細翻閱古代的文學藝術作品,我們還可以看到,茶還是繪畫家、音樂舞蹈家,乃至宗教文化中的永盛不衰的重要題材。

  喝茶的雅名叫品茗。文人好茶,以為喝茶是淡雅而幽怨的。品茗鬥茶又是文人生活中一大雅事。古代文人多情而善感,喝茶喝到得意處,難免詩興大發,留下許多佳句。宋代范仲淹《和章珉從事鬥茶歌》曰:“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詩人對武夷茶推崇備至,把武夷茶比作仙茶,評為天下第一。“鬥茶味兮輕醍,鬥茶香兮薄蘭芷。”他誇讚武夷茶的滋味,勝過甘美無比的醍醐,香氣勝過清幽高雅的蘭芷。寓意深長,倍增茶韻。

  文人學者中多品茗行家。清代著名學者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有一段談到武夷巖茶的韻味:“餘遊武夷,……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拭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拭一二杯,令人釋燥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袁枚在淺酌慢飲中,把武夷巖茶比作美玉,把龍井和陽羨茶比作水晶,說明它們的韻味各有獨到之處。

  茶被文人這麼一詠一頌一講究,身價自然就高起來。久而久之,喝茶便成為了一件很高雅的事情,還衍生出了專門的“茶道”,用好多人為的規矩跟普通大眾拉開了距離。於是,茶不能“喝”了,得“品”,在煩瑣的細節裡品茶的人便有了資格自鳴得意地嘲笑起別人來,認為大眾皆“牛飲”,不解茶中滋味。杜牧的“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