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國學經典教學的論文

  國學經典進校園既是倡導社會文明之風――以史為鑑與時俱進,也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淺談如何運用國學經典教學

  【摘 要】國學經典進校園既是倡導社會文明之風――以史為鑑與時俱進,也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國學經典教學既是小本課程開發,也是每個教師必須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國學經典;課程;開發;運用

  蘇軾曾說過“經典一部,勝雜書萬本”,而現在,這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共識。當神州大地掀起經典誦讀的熱潮時,我們學校也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我深深地被那些文質兼美、博大精深的經典所陶醉。在對經典詩文的不斷深入學習中,我越來越認識到,經典誦讀是人文教育的好載體,應該把它跟語文教學結合起來,讓那陣陣濃郁的經典書香伴隨孩子們的童年。在教學實踐中,我是這樣引領孩子們進行經典詩文誦讀的。

  一、按年代選擇誦讀的篇目

  我國民族文化的歷史是長遠的,也留下了許多文學作品。古代有《詩經》、《論語》、唐詩、宋詞、元雜劇、明、清詩作;近現代代表坐:冰心詩歌、朱自清散文、毛澤東詩詞等。

  二、按兒童的不同年齡、認知特點提供誦讀作品

  ***1***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他們的記憶特點是無意識記憶,效率依賴於學習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趣味性和情境性。我們可以選擇《弟子規》來誦讀,《弟子規》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如“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這些內容,短小、有趣,有生活的情境聯想,還能養成好的行為習慣。

  ***2***中年級的學生,由於學習動機日益增強,記憶已經由無意識記憶向有意識記憶發展,並佔據主導地位。這時,我們可以選擇誦讀《三字經》。它是宋朝王應麟***字伯厚***先生所作,內容大都採用韻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組,像一首詩一樣,背誦起來,如唱兒歌,傳播面是家喻戶曉,而且內容包含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道德,以及一些傳說,廣泛生動,言簡意賅,這個年段的同學既能琅琅上口,又在誦讀中積澱了各方面的素養。

  ***3***高年級的學生記憶的策略性更強,理解能力也非低年級孩子能比,所以我們推薦誦讀《論語》。《論語》是孔子與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共有20篇,包含為政、教育、學習、修養四方面的內容,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等長久以來都是人類生活、做人的準則。所以,《論語》的誦讀不但積累了名家語句,還學會了做人的道理,一舉兩得。

  至於唐詩,更是由於它的琅琅上口,韻律優美,淺顯易懂而為孩子們喜愛,所以唐詩的誦讀可以貫穿整個童年。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古詩文誦讀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繼承民族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的系統工程,也是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培育民族自豪感,為學生成長奠基的文化之旅。讓學生與經典為師,以聖賢為友,在與上下古今大師的對話中變得高雅而高尚,為學生的生命底色撐起一片詩意的天地。為當下的語文教學開闢了一片沃土;為語文教育的未來指引了路徑。因此,我在指導學生運用經典方面做了如下探索:

  以寫助讀,在日記中靈活運用――“多讀胸中藏匯,勤寫筆下生花”,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佳途徑。由於日記的內容很廣,可寫聽到的、可寫看到的、也可寫想到的。總之,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可無拘無束地表現出來。這樣就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也能夠寫真實的事情。國培學習中管建剛老師說過,他的每位學生都有一本日記本,及時隨意記載下自己課外誦讀的古詩文,並記下自己的感想、受到的啟發。沒有任何形式的約束,他的學生寫出來的作文有血有肉,也能表達出真情實感,他的學生的寫作能力在閩江兩省名列前茅。同時,學生也可將日記本美化,對古詩文的理解意境可以配上自己的圖畫,也可以改寫成 現代詩文,配上 現代詩 畫。如讀了《三字經》中的“如囊瑩,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通過講述晉朝的車胤沒有燈就去捉螢火蟲來照明讀書,和孫康沒有燈藉著大雪的反光來讀書的故事,引導學生寫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畫出詩句中的場景。並可以引用學過的詩句:“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來概括這些場景等。 古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學生的積累豐富了,自然會“腹有詩書氣自華”。

  啟迪心智,在說話中靈活運用――教語文,目的是為了不教。同樣,學生積累了知識就是為了運用。《語文 課程標準 》在實施中建議:語文教師應當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誦讀中華文化經典十分有利於學生對成語、格言警句和精美句段的積累,對精美詞語句段的積累熟讀成誦後,才能化為自己的語言。所以要能在語言中“信手拈來 ,旁徵博引 ”,就要在語文教學訓練中引導學生在說中運用。例如在上《別董大》這篇飽含深情的古詩時,我對學生以“朋友的分別 ”為主題進行語言訓練,讓學生把自己對朋友的難捨難分,用幾句話描述出來,並且用上積累的成語、格言警句和精美句段。許多學生踴躍發言;有的引用了“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有的引用了“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還有的引用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等名句,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啊!

  學以致用,在習作中靈活運用――學生的習作是最好播種經典之花的園地。引導學生在習作中靈活運用。誦讀與寫作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寫作水平、積累學生的人文素養。讀與寫是相互結合的,在習作中只有恰當的明引、暗引或使用活化了的詞句,能使他們的語言表達得更生動雋永。例如五年級上冊在習作中要求寫借物喻人的作文,有一個學生寫的是《小草》,在文章中,他在描寫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時,就引用白居易所寫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又如在寫《雪》這篇習作時,學生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在寫同學時,對常犯小毛病的同學以“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 。”相勸,“不患人之不已之,患不知人也。”等句子。寫某個學生熱愛學習,勤奮學習時,用了“只要功夫下得深,鐵杵磨成繡花針,”“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用上了論語“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等語句。使文章錦上添花,畫龍點睛。可見,學生已學會在習作中引經據典了,逐漸做到學以致用了。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經典流芳千古,讓我們誦讀經典,運用經典,傳承中華文化。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