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章有感優秀文章

  讀後感是訓練閱讀、寫作、分析、概括等能力的一種習作形式。要寫好讀後感必須要有一定的思路,但是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靈活掌握。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讀《做最好的老師》有感

  假期裡有幸讀了李鎮西所著的《做最好的老師》,讀後頗有感受。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思考,他對教育工作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

  作為教師,我們都想過該怎樣幫助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想過該如何讓學生喜歡自己……但我們也許從未曾真正去想過,學生到底為什麼來上學?當我讀到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我震撼,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僅僅於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後仍牽掛著他們——所以他會為高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豔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是一種多麼廣闊的胸懷,多麼博大的愛啊!而想下自己,有時候為了學生的問題而大聲地訓斥他們,難道這是愛孩子的表現嗎?

  李老師對愛的執著也深深打動了我。他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實許多老師都曾做過。為什麼李老師能成為名師?一個真正的名師。而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這當然有本身素質的差異,但更重要的是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更多的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

  愛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愛心。愛孩子才能無微不至地關心、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才能為他們的每一點微小進步而衷心喜悅,才能感知他們的苦惱和困惑,並且為解決這些問題而費盡自己的心血。李鎮西老師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為他知學生們的心,他就贏得了教育引導的主動權,同時也贏得了學生對他的尊重。

  回首自己走過的路,不禁慚愧萬分。今天讀李老師的書,彷彿進行了一次精神洗禮。我也願“做最好的老師”!從現在開始,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爭取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

  :《先飛的小笨鳥》讀後感

  俗話說:三歲看到老。但我不贊同這個觀點。因為古今中外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在他們的童年時光中都被別人認為比較笨,有的還被人瞧不起,我們大家都知道: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小時就是一隻“小笨鳥”。

  1879年,愛因斯坦降生在德國某個小鎮上。童年的他迷上了阿爾卑斯山多彩的風光。但不可思議的是他直到三歲還不會喊爸爸媽媽,而他一歲的妹妹嘴巴卻十分靈巧。這使得保姆叫他“笨頭笨腦的小祖宗”。為了讓他笨鳥先飛,爸爸六歲就讓他學小提琴。愛因斯坦迷戀音樂,更迷戀科學。中學時塔吊才華充分顯露出來,他的數學物理遠遠超過了同班同學。

  那時一次物理課。老師正講光的傳播,同學們聚精會神地聽課,只有愛因斯坦目光望向藍天。老師發現後責備他不聽講,而他卻說出了一個令全班鬨堂大笑的話:如果我以光的速度飛向宇宙,我會看到什麼。正因為他的奇思妙想,下課後還被老師留下受教育。之後,他潛心閱讀理論大師的著作,雖然經濟生活條件很差,但他每天仍堅持讀書。20歲的他還立志向物理學的代表人物牛頓發起挑戰。

  就這樣,艱難困苦磨練了他,一隻笨鳥飛起來了,他堅持飛著,終於飛到了光輝的頂點。現在,我理解了“成功=正確方向+艱苦努力+少說空話”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從愛因斯坦的事蹟中,我想到牛頓小時候也很“笨”。有一次上手工課,老師讓所有學生每人做一個凳子。第二天交作業時,許多同學一看到牛頓的凳子都大笑起來。這時,老師走過來嘲弄的對牛頓說:“你真笨,連一個凳子都不會做,你還能做什麼?”說完,老師命令牛頓重做。結果,牛頓所做的凳子仍合格,老師又生氣地把牛頓嘲諷挖苦了一番。幾次過後,老師用最傷孩子自尊心的話對牛頓說:“我從來沒有見過像你這麼笨的學生。從現在就可以斷定,你將來必定是個廢物。”但是,他錯了,牛頓經過自己的艱苦努力、發奮圖強,成為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讀了這個故事,我懂得了,學習上笨鳥能夠先飛,俗話說勤能補拙,“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正確的方向、堅強的毅力和懶惰的行為。我們青少年要立志好好學習,長大做新時代的好公民,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老人與海》讀後感

  “一艘船越過世界的盡頭,駛向未知的大海,船頭上懸掛著一面雖然飽經風雨剝蝕卻依舊豔麗無比的旗幟,旗幟上,舞動著雲龍一般的四個字閃閃發光——超越極限!”作者海明威是這樣評價他的作品《老人與海》的。

  《老人與海》塑造了一個經典的硬漢形象。古巴的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老漁夫,獨自一個人出海打魚,在一無所獲的48天之後釣到了一條無比巨大的馬林魚。這是老人從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的比他的船還長兩英尺的一條大魚。魚大勁也大,拖著小船漂流了整整兩天兩夜,老人在這兩天兩夜中經歷了從未經受的艱難考驗,終於把大魚刺死,拴在船頭。然而這時卻遇上了鯊魚,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鬥,結果大馬林魚還是被鯊魚吃光了,老人最後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

  海明威為什麼沒有讓老人最終勝利呢?用小說中老人的話來說:“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儘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這就是《老人與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認,只要是人就都會有缺陷。當一個人承認了這個缺陷並努力去戰勝它而不是去屈從它的時候,無論最後是捕到一條完整的馬林魚還是一副空骨架,這都已經無所謂了,因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已在那追捕馬林魚的過程中充分地體現了。曾經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過、奮鬥過,難道他不是一個勝利者嗎?老漁夫就是敢於挑戰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從世俗勝利觀的角度看,老漁夫不是最後的勝利者,因為儘管開始他戰勝了大馬林魚,但是最終大馬林魚還是讓鯊魚吃了,他只是帶著大馬林魚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說,鯊魚才是勝利者。可是,在理想主義者眼裡,老漁夫就是勝利者,因為他始終沒有向大海沒有向大馬林魚更沒有向鯊魚妥協和投降。就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說“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強悍的,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為有了老漁夫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戰,超越它們,這個限度才一次次擴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戰擺在了人類面前。在這個意義上,老漁夫桑地亞哥這樣的英雄,不管他們挑戰限度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值得我們永遠敬重的。因為,他帶給我們的是人類最為高貴的自信!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長、艱難,而且充滿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頑強地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戰,他將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