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長城牆在哪裡

城牆是人們用土木磚石建成的,用以防禦周邊其他國家侵略的軍事防線。剛開始的時候,其實並沒有很明確的城牆概念,直到部落慢慢地演變成國家,戰爭開始打響,城牆便成為了每一座城池所必須的建築。那麼世界上最長的城牆是哪一個呢?小編在這裡久做個小科普,讓大家多瞭解瞭解這座世界最長的城牆。 

       世界最長城牆

  中國的萬里長城是世界上最長的城牆。它像一條巨龍,從西北甘肅的嘉峪關向東,翻越祁連山,沿賀蘭山、陰山、燕山、越沙漠,過草地直達鴨綠江畔,全長12700多裡,統稱萬里長城。歷史上先後有20個朝代***包括諸侯國***修築長城,其中以秦、漢、明三個王朝修築規模最大。

  在秦始皇以前就開始了長城的建造。春秋戰國時期,楚、秦、齊、魏、趙、燕、韓、中山諸國各有自己的城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為了防禦北方的匈奴貴族入侵,下令以原來的燕、趙、秦北方的長城為基礎,修築一條新的長城。

  萬里長城

  中國長城,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聯成萬里長城.中國長城在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其工程之浩繁,堪稱世界奇蹟。

  長城位於中國北部,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全長約6,700公里,通稱萬里長城。

  長城的修建持續了兩千多年,根據歷史記載,從公元前七世紀楚國築“方城”開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5000公里。如果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總長度超過了50000公里;如果把修建長城的磚石土方築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牆,這道牆可以環繞地球一週有餘。

  長城的主體工程是綿延萬里的高大城牆,大都建在山嶺最高處,沿著山脊把蜿蜒無盡的山勢勾畫出清晰的輪廓,塑造出奔騰飛躍、氣勢磅礴的巨龍,從而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在萬里城牆上,分佈著百座雄關、隘口,成千上萬座敵臺、烽火臺,打破了城牆的單調感。

  各地的長城景觀中,北京八達嶺長城建築得特別堅固,儲存也最完好,是觀賞長城的最好地方。此外還有金山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司馬臺長城、古北口長城等。天津黃崖關長城、河北山海關、甘肅嘉峪關也都是著名的長城遊覽勝地。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軍事性防禦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

  根據歷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遊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餘里,遂稱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秦長城只有遺蹟殘存。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上大禹治水等”。

  漢代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從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到了明代,為了防禦韃靼、瓦刺族的侵擾,從沒間斷過長城的修建,從洪武至萬曆,其間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起了一條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遼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邊牆。***但據報道,1990年一個徒步走完長城全長的中國人的計步器顯示的是6700公里。***

  長城有極高的旅遊觀光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現在經過精心開發修復,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司馬臺、慕田峪、嘉峪關等處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如今,長城與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鬥獸場,義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長城於1987年12月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名稱由來

  兩千多年來中國各時期長城的修築基本上都有記載,但各朝各代在修築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這些不同的名稱,有的在同一歷史時期互相通用,有的僅在某個歷史時期或某個地域用過。

  長城:這是長城最通用的稱謂。長城是一種很長的牆體防禦建築,或形式和牆體相近、防禦性質和牆體一樣的防禦建築。長城之稱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史記·楚世家》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

  方城:稱長城建築為方城,只在春秋時楚國用過。《漢書·地理志》載:“葉,楚葉公邑,有長城,號方城。”

  塹、長塹、城塹、牆塹:這幾種稱謂基本上相互通用,從戰國直到明代幾乎全都使用過。《史記·秦本紀》在記載秦簡公六年***前409年***沿洛水修築長城時,就只用了“塹洛”兩字,《北史·契丹傳》載:“契丹犯塞,文帝北討至平州***今河北盧龍縣***遂西趣長塹。”

  塞、塞垣、塞圍:在史書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況有兩種意義:一是用以表示關口要隘。這些被稱之為塞的關隘,有的就在長城之上,有的則在離長城很遠的地方。另一個意義是用以表示長城。如《史記·匈奴列傳》載:“漢遂取河南地,築朔方,復繕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固。”《後漢書·烏桓傳》載:“秦築長城,漢起塞垣。”

  長城塞、長城亭障、長城障塞:這是把長城同塞並在一起合稱長城的一種表示形式。這種稱謂在史書中也很常見,如:司馬遷《史記·蒙恬列傳》中有:“行觀蒙恬所為秦築長城亭障。”《晉書·唐彬列傳》載:“遂開拓舊境,卻地千里,復秦長城塞”。杜佑《通典》古冀州條下載:“密雲縣東北至長城障塞一百十里。”

  壕塹、界壕:壕塹是長城建築的一種形式,多指在不易築牆的地方,挖有深廣各若干丈的深溝,並將所挖取之土堆於溝的一側,其防禦作用同修築牆體是一致的。界壕則是金代長城的專用詞,除金之外,基本沒有使用界壕一詞來稱長城的。

  邊牆、邊垣:將長城稱之為邊,主要是明朝。中國古代多將中原各地與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地,少數民族之間的地域,稱之為邊地,明代則將在這一帶地域修築的長城,稱之為邊牆或邊垣。如《明史·戚繼光傳》載:“薊鎮邊垣,延袤兩千裡。”《明史·兵志》載:“請修宣、大邊牆千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