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登戰役的意義

  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破壞性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它給歷史上帶來怎樣的意義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凡爾登戰役歷史背景

  1914年德國沒有能取得迅速勝利,歐洲戰場在西線形成膠著狀態的戰壕戰,交戰雙方誰都不能前進一步。

  1915年,德國的幾次努力進攻都沒有能夠奏效。德國馮·法金漢認為如果對法國加強打擊,迫使法軍投入所有兵力,會使法國因消耗而亡。他選擇了位於默茲高地上的凡爾登要塞作為主要進攻點,凡爾登是法國東北部的一座小城市,是德國通往巴黎的主要交通要道,有“巴黎鑰匙”之稱。可以使法國“流盡最後一滴血”。

  1916年發生於此的著名的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德意志帝國也從此逐步走向最後失敗。

  凡爾登戰役戰役企圖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和法軍於1916年2~12月在法國凡爾登築壘地域進行的戰役。

  戰役企圖和兵力部署1916年初,德軍統帥部計劃在東線進行防禦,集中兵力對西線法軍的凡爾登突出部實施突擊,以牽制和消耗法軍主力,迫使法國投降。受領進攻任務的部隊是德國皇太子威廉指揮的第5集團軍***轄7個軍共17個師,1204門火炮,其中重型火炮683門,168架飛機;後增至50個師,約佔西線德軍總兵力的1/2***。

  凡爾登是法國東北邊境的戰略據點、巴黎的東部門戶,是法軍整個戰線的支撐點,法軍統帥部也非常重視保衛這個戰略要地。凡爾登築壘地域正面寬達112公里,由法軍第三集團軍***由埃爾指揮,擁有11個師,632門火炮***防守。築壘地域由四道防禦陣地組成,全縱深15—18公里。其中三道是野戰防禦陣地。第四道防禦陣地由凡爾登要塞的永備工事和兩個堡壘地帶構成。

  1916年2月,德國皇太子親率21萬德軍,向凡爾登發動了瘋狂進攻。凡爾登的保衛力量比較虛弱,但由於氣候條件不佳,德國的進攻推遲了,為法國調集援兵提供了時間,法國調集了兩個師進入這個地區。

  凡爾登戰役戰爭結果

  此役是典型的陣地戰、消耗戰。雙方參戰兵力眾多、傷亡慘重。法軍損失54.3萬人,德軍損失43.3萬人,故此役有“絞肉機”之稱。合組織防禦的經驗,成為大戰後各國修建要塞工事的依據。這次決定性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德意志帝國從此逐步走向最後失敗。

  雖然法軍損失更為嚴重,但沒有達到德軍預想的2:1水平。凡爾登雖然使法國到了瀕臨崩潰的地步,但還沒有崩潰,貝當由於堅持戰場上的部隊必須定期輪換,致使70%的法軍都參與了這場戰役,而德軍只有20%參與了。殘酷的戰鬥造成了心理上的影響,幾乎導致法軍叛變,由於答應士兵今後再也不參加向德軍進攻的嚴酷的戰鬥,才使叛變沒有真正發生。以後法軍士兵拒絕進行進攻性的戰鬥,只是守在戰壕中進行保衛戰。其中在凡爾登要塞爭奪戰,法軍一直在要塞碉堡以機槍、迫擊炮、強力彈弓***發射******對抗來襲的德軍。

  戰役結束後德皇威廉二世撤銷法金漢的總參謀長職務,改任興登堡為總參謀長,魯登道夫為其副手。

  凡爾登戰役戰略意義

  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德國企圖一舉擊敗法國的戰略目標再次遭受挫折,損失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又無法及時彌補。它標誌著德國軍事進攻的能力已從頂峰跌落,戰爭主動權逐漸轉到協約國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