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海不是海

  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你知道它叫什麼嗎?不知道,我告訴你它叫“裡海”但是要和你們說清楚哦,哦!想知道什麼原因?帶你去了解了解。

  

  裡海***Caspian Sea***,位於歐洲和亞洲的交界處,屬性為‘海跡湖’,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但是裡海擁有和海洋一樣或相似的生態系統。海運業發達。裡海表面約低於海平面27米。靠近南面,最大深度為1,025米。裡海經過伏爾加河-頓河運河可以到達亞速海、黑海、地中海和其他大洋,根據哈薩克和俄羅斯提出的‘歐亞運河’計劃未來將啟動,直接連線黑海和裡海,為裡海沿岸國家取得真正意義上的出海口和制衡裡海水位。裡海的英語名、俄語名***Каспийское море***以及哈薩克語名都是“卡斯皮海”,來自古時裡海西南岸高加索東部的一個叫卡斯皮人的部落;裡海在現代波斯語***波斯文دریای خزر***、亞塞拜然語、土庫曼語等語言中是“哈扎爾海”,含義來自9世紀時它附近的哈扎爾王國。

  裡海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內陸湖,那為什麼又被稱為“海”呢?從裡海的自然特點來看,裡海水域遼闊,煙波浩淼,一望無垠,經常出現狂風惡浪,猶如大海翻滾的波濤。同時,裡海的水是鹹的,有許多水生動植物也和海洋生物差不多。另外,從裡海的形成原因來看,裡海與鹹海、地中海、黑海、亞速海等,原來都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經過海陸演變,古地中海逐漸縮小,上述各海也多次改變它們的輪廓、面積和深度。所以,今天的裡海是古地中海殘存的一部分,地理學家稱之為“海跡湖”。因此,人們就把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湖稱為“裡海”了。其實,它並不是真正的海。

  海流主要為氣旋性環流,各個海域又可形成若干區域性性環流。北里海,伏爾加河徑流入海後分成兩支:主要的一支沿西岸向南流;另一支沿北岸向東流,在東北部形成一個小型的反氣旋型環流。流速隨風而異,一般為10~15釐米/秒,有強勁偏北風時,西部流速達30~40釐米/秒,最大可達 100釐米/秒。中裡海被一個大型的氣旋型環流所控制。南里海的西北和東南部,各有一個氣旋型環流。因而,使裡海西部形成一支自北向南的沿岸流,平均流速為25~35釐米/秒,而東部則出現自南向北的沿岸流。平均流速約為10~15釐米/秒。

  水文特徵

  水溫

  水溫分佈隨季節和地區而不同。冬季,表層水溫南北差異較大,2月北里海僅0.1~0.5°C,南里海可達8~10°C。夏季,溫差較小,一般為24~27°C。水溫的垂直分佈也隨季節而變化。冬季,北里海和中裡海,水溫幾無變化,南里海在50~100米深處有溫躍層。夏季,中部的30~50米深處和南部海區,上下層溫差較大。

  裡海共有130條入海河流,每年入海徑流量為300立方公里以上。其中伏爾加河入海徑流量為 256立方公里,佔裡海總徑流量的85%。入海經流量有較大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直接影響著鹽度和水位的變化。海水中氯化物的含量較低,而硫酸鹽和碳酸鹽的含量較高。海水的鹽度約比大洋水的標準鹽度低三分之二。中部和南部,一般為12.0~13.0,伏爾加河三角洲以外,鹽度僅0.2。鹽度的季節變幅常在 0.17~0.21之間。12月至翌年4月,北里海常有結冰現象,冰厚一般為0.5~0.6米,最厚為1米。在強勁北風作用下,流冰可向南漂移到阿普舍倫半島附近。

  水位

  水位的長週期和超長週期的顯著變化是裡海最引人矚目的現象。 研究證實, 裡海19世紀初期的水位要比4000~6000年前的水位低22米。7~11世紀間,出現較低水位。1930~1957年間,由於伏爾加河上建水庫,工農業過量用水,氣候乾燥等影響,致使水位又下降。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裡海水位保持在-28.5米左右。水位季節變化大,春夏高而冬季低,年變幅可達33釐米。裡海的風增減水十分顯著,伏爾加河三角洲海域,有時風減水達4~5米,風增水也可達2米。

  裡海的水位,7月最高,2月最低,北部水位高低之差為2~3米,中部和南部僅有20~50釐米,最大也不超過1.5米。裡海的水溫,夏季南北水域基本相同,為26℃左右。冬季北部水溫0℃以下。南部的平均溫度為8~10°,北部淺水區每年冰期2~3個月。

  水位下降是由於氣候變化減少河流注入而增加了蒸發--窩瓦河上建設水庫加重了這一情況--也由於灌溉和工業對河水的消耗。水位上升則與導致窩瓦河注入量增加的氣候因素有關,該河若干年來的注入量一直大大高於平均值。海面降水增加和蒸發減少也促成這一現象。

  海流

  海流基本沿西海岸從北向南運動,在遠南發展為複雜模式,形成數股支流。海流在與強風相合之處可以加速,海面往往波濤洶湧。在阿普歇倫半島附近,風暴掀起的最大波浪高過9米。

  海流主要為氣旋性環流,各個海域又可形成若干區域性性環流。北里海,伏爾加河徑流入海後分成兩支:主要的一支沿西岸向南流;另一支沿北岸向東流,在東北部形成一個小型的反氣旋型環流。流速隨風而異,一般為10~15釐米/秒,有強勁偏北風時,西部流速達30~40釐米/秒,最大可達100釐米/秒。中裡海被一個大型的氣旋型環流所控制。南里海的西北和東南部,各有一個氣旋型環流。因而,使裡海西部形成一支自北向南的沿岸流,平均流速為25~35釐米/秒,而東部則出現自南向北的沿岸流,平均流速約為10~15釐米/秒。

  裡海化界問題

  問題由來

  1991年以前,裡海是平靜的,那裡沒有爭議,更沒有衝突。因為那時無論按傳統還是地理位置,裡海都被認為是蘇聯和伊朗的內湖。裡海的地位已在1921年和1940年兩國簽訂的條約中作了明確規定。根據該條約,只有掛蘇聯和伊朗國旗的船隻才能在裡海航行。

  自1991年蘇聯解體後,在裡海地區不斷髮現大規模的油氣田。根據西方石油公司估計,這一地區有可能繼海灣地區成為21世紀世界能源主要供應地之一。因此新獨立的裡海沿岸國家哈薩克、亞塞拜然和土庫曼都要求重新確定裡海法律地位,而裡海油氣資源的開採權,自然也就和劃界問題聯絡在一起。

  俄羅斯、哈薩克和亞塞拜然附近的裡海水域油氣資源豐富,因此這三個國家堅持裡海為內陸海,應依據國際海洋法公約,對裡海水體及海底進行劃界,明確各國的主權和專屬經濟區範圍。而伊朗、土庫曼兩國則因為附近水域油氣資源相對較少,堅持認為裡海是內陸湖泊,按國際法裡海資源應當是沿岸各國共同財產,任何國家開採裡海任何資源必須徵得各國同意或經共同協商後方能進行。因此,裡海之爭說到底是圍繞能源的利益之爭。

  近年來,伊朗迫於壓力不得不同意對裡海進行劃分,但和土庫曼一起要求各國按各佔20%的份額平均劃分裡海。這樣便形成了目前以伊、土為一方要求5國均分裡海,和以俄、哈、阿為一方要求按中心線劃分裡海的局面。

  地緣政治使問題複雜化

  由於美國等西方國家過於依賴中東地區的石油,其能源供應安全存在隱患,因此它們對能源來源多樣化的願望使裡海地區成為追逐熱點。美國憑藉同亞塞拜然的密切關係,一直竭力介入裡海能源開發,主張裡海是“海”,這樣便可使至少一半已探明的裡海油氣資源歸阿所有,以便自己從中謀利。

  在事關地緣政治的油氣管線方面,有專家認為,用裡海經伊朗到海灣的管線運送石油到西方和亞洲的石油消費國最為便捷,成本最低,但美國不願把控制權交到伊朗手中。而俄羅斯在中亞油氣交易中一直保持主導地位,西方國家也擔心自己能源來源多樣化受俄牽制。因此,美國牽頭在上世紀90年代修建繞過俄羅斯但經濟上極不划算的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石油管道,擠壓俄羅斯的利益。

  伊朗國內早有對裡海重新劃界不滿的聲音。有伊朗議員表示,當年伊朗與蘇聯各佔裡海50%,而今伊朗佔20%水域的要求都難以得到滿足,這讓伊朗難以接受。

  裡海劃分是各方利益相互矛盾的複雜問題,一時難以獲得解決。因此,裡海之爭仍會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