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孔子的天命觀是什麼樣的

  孔子的天命觀,就是“知天命、畏天命、順天命”,孔子曾經提出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說法。關於孔子的天命觀你還知道哪些?下面由小編為大家介紹孔子的天命觀,希望能幫到你。

  孔子的天命觀

  孔子的天命觀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爭議較多的部分。究其原因,除社會環境影響外,主要是史料缺乏,導致論據不足。爭論是好事,一種聲音無異於止水一潭,看見問題之所在已是問題解決的一半,沒有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筆者認為:隨著歷史研究諸多方面的深入發展,研究者自我認識的提高,研究方法的不斷科學,雖史料無增,也可以在原有史料的基礎上,慎重取捨,提出有價值的觀點來。筆者不敏,願就有關孔子天命觀的問題,求教於各方學者。

  孔子生活在“周禮盡在魯”的社會環境中,少年時就對“禮”發生興趣,《史記》中記載:“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客。”這更說明了當時社會環境的宗教氣氛。“禮”是什麼?“禮”就是宗教儀式,後《說文解字》此作為“禮”字的本義:“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孔子生活在東周時代那樣一個宗教氣氛很濃的社會裡,如果認同“天帝”、“鬼神”的思想,應該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甚至於無需多少正面的論證,甚至於只需提不出有說服力的反證。況且,這不僅符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宗教氛圍,也符合孔子的思想體系。並且從孔子的言行中也可得到證實。如孔子對“周禮”十分推崇。而“周禮”的基礎就是“敬天事鬼神”的宗教儀式。“禮”與宗教的關係是十分緊密的,而宗教又和政治連在一起,後人只願意津津於孔子的政論和道德論,其實豈只是這些,哪怕是科學,在古代社會都是與先人的宗教思想聯絡在一起的,拋開宗教思想與宗教活動,古代的思想文化史將是一片空白。這只是一個常識。

  那麼,還有一個經常討論的問題是:孔子是否將“天”視為有意志的人格神呢?嚴格地說這是不可能準確回答的。不能準確回答的原因並不在於提問的物件,而在於問題本身。我們必須搞清楚所要問的問題是什麼,然後再回答並討論,這個問題本就帶有現代人的思維模式,問者的“意志”指的是什麼?是“人”這樣的意志嗎?如果說“是”,那麼孔子並不認為“神”、“天”有“人”這樣的“意志”。如果說“天”有“意志”這樣的東西,那麼,天的“意志”就決不是人所能想象的那種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的自由意志。他是那種自然而然的,公平合理的,有法則可循的,有規律可知的,靠仁智者以心體悟的,“不言”而自在的“意志”,即“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這樣性質的“意志”。如果不做這許多的解釋,簡單地問“天”有否“意志”,或簡單地回答有無,對問者和答者都是不公平的,不負責的。

  然而,如何信且知之呢?靠“學”,靠“省”,靠自我的努力。孔子的天命觀並非要在“天”“命”面前消極等待,而是積極爭取,努力挖掘個人的潛力。所謂:“盡人事以應天命。”“君子畏天命”,即君子無違於天命,不敢恣意胡為,而要按“天”的意旨、規則行事。《論語·憲問》中有孔子語:“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學以知天,天亦知我,我與天相知相悅。

  “天”是自然規律嗎?有這樣的性質,但也可以反過來說自然規律是“天”。自然是什麼?“自是自己,然是如此,自然只是自己如此”。“自己”是什麼?“自己”是不是“天”呢?“自己”在西方人還可能是神,是上帝呢!斯多葛派的阿里安說的很有意思:“朋友,當西風願意的時候,或者當愛歐洛願意的時候,才會刮西風,因為宙斯並沒有讓你成為風的發散者,而是讓愛歐洛管風。那麼怎麼辦呢?好好地運用在我們能力範圍以內的東西,別的就聽其自然吧。自然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神的願望。”

  《禮記·中庸》中有記:“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君子畏“天命”,守的是秩序、規律,順應自然法則,循序漸進地完成著自己的使命,否則只能是狂妄。後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還是能夠說明孔子的這一部分意思的。“天人合一”就是與“天”協調,與自然規律協調,順應。但卻不失其主動性,積極性。這種自覺的精神在《論語·憲問》中表現得很充分:“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這即是盡人事以應天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然不可不謀也。所以“三畏”並非培養懦夫,它是培養循規蹈矩君子。兩者有本質的不同。

  孔子晚年喜讀《易》,因為其中有許多內涵,而《繫辭傳》、《文言》,即使全部由孔子所作也只是記載一些哲學體會而已,並不能完全表達孔子思想的博大內涵。而一部《論語》只不過是孔子隨機指點弟子的片言隻語而已,孔子的學問應該是很精深的。故而,才可以在讀《易》中找到樂趣,找到思想的寄託。《論語·述而》中記載:“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孔子所說的天命和現在的一些算命的所說的天命,不是同一個東西,這裡的天命是指上天給我們的使命。而一些算命的所說的天命,是指上天給一個人安排的命運,這種天命是一種迷信的說法。

  在孔子看來,每一個人的出生,都是帶著使命而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是因為有上天的使命。上天之所以給你天賦,是想讓你用自己的天賦來完成他所給你分配的任務。那麼,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知道自己到底承當了怎樣的天命,這就是“知天命”的意思。其實,“知天命”就是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擅長什麼,適合幹什麼,這需要時間的積累的,所以孔子才將五十歲定為“天命之年”。

  只有“知天命”才能很好地認清自己,擔當起拯救天下的重任,這樣的人才會“畏天命”知道自己身負重任,在巨大壓力的推動下,才能不斷的去學習,去完善自己,這樣到了最後,就能隨心所欲,順應天命,必然能夠走上高位,實現自己的理想的。

  孔子的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為了自己的理想不斷的完善自己,最後終於能夠順應天命,流芳百世。其實,孔子的天命觀也是一個理想觀,我們可以將天命看成是理想,有了目標,為了目標,努力去完善自己,不斷的進步,最終實現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