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節是什麼節

  古老民間習俗“下元節”,時間為每年的農曆十月十五。呢,會有哪些傳奇的神話色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關於下元節的節日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下元節的記載

  《中華風俗志》也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

  宋吳自牧《夢粱錄》:“***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

  河北《宣化縣新志》:“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齋者。”

  總的來說,下元節就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傳統的節日,扣除那些封建迷信的一部分,未嘗不是一個值得大力推廣和宣傳的民族節日。

  下元節的解讀

  下元節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曆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

  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

  農曆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此外,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還有民間工匠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於道教用爐煉丹。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曆在十月十五,也是一年中最後一個月亮節,在這個月圓的時候,人們要進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動。

  古老的“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誕”、“下元水官節”。

  下元節的風俗習俗

  1、祈願神靈:從祭祀內容與物件的演變來看,下元節又溶進了許多農業生產中的祭祀風俗,使其又成為一個祭祀神靈、祈鑲災邪、祈求豐收的農祀節日。福建省莆田一帶,下元這天傍晚,各家各戶都要在田頭祭水神,祈求在乾燥的冬季莊稼地滋潤,農作物平安過冬。祭祀時,擺上齋品,將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虔誠。

  2、享祭祖先:隨著日月的流逝,下元節在民間逐步演化為多備豐盛菜餚,享祭祖先亡靈,祈求福祿禎祥的傳統祭祀節日。享祭祖先是對祖先信仰的反映,人類對祖先的信仰,是人類對自身的崇拜。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靈魂表示虔敬,一目的是為了祈求祖先庇佑於後代。祖先崇拜的產生與古老的靈魂信仰觀念有關。

  3.節令食品:飲食風俗是節日習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在長期的、眾多的節日活動的實踐中,形成了獨立的、特殊的節令食品,諸如春節吃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節吃粽子,仲秋節吃月餅等等,它同其它風俗習慣一樣,作為民族的一種共同情感、共同心態.統一著人們的節日行為,對節日的生存、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4、修齋設醮:下元日也是道教齋法中規定的修齋日期之一。道教認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鑲災、拔苦、謝罪、求仙、延壽、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齋。

  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的區別

  ***1***上元節: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上元佳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中國傳統的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是幾項重要的元宵節民間習俗。

  ***2***中元節:

  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中元節——農曆7月15日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在南方,亦稱“鬼節”。也有說法中元節是在農曆7月14日。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在封建時代,地方官府還命令寺廟的和尚道士設孤魂道場,以祭奠陣亡的軍士,中元節時,人們要焚燒大量的紙錢。它的另一叫法即盂蘭盆節。

  ***3***下元節:

  下元節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曆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

  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祭祀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