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支那戰役的結果是什麼

  密支那戰役為中日戰爭中駐印中國遠征軍反攻緬甸戰役中進行的一次城市進攻作戰。戰爭以奇襲開始,以消耗戰結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密支那戰役的結果

  密支那戰役的發生是中美英三方聯軍主動出擊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軸心國的匯合。那麼呢?到底是軸心國的日本勝利了還是同盟軍聯軍勝利了呢?

  在1944年4月,當時英國要求中國出兵來阻攔日本侵佔緬甸和印度,從而防止軸心國的合併。出於國際利益和國家利益,中國的軍隊聯合部分美軍出兵。在美國將領史迪威的策劃下,由同盟國軍隊率先發動。他們做的第一步就是機場奇襲。在進行時,由於我方軍隊的迅速,當日本反應過來時,同盟軍隊已經佔領了西機場。

  雙方由於旗鼓相當,陷入了拉鋸戰的狀況。後來因為日軍部隊的補給被切斷,日軍本身陷入了彈盡糧絕的狀況,迫於局勢只能帶領剩下的800名士兵退入熱帶雨林中。同盟軍隊成功進駐密支那這個城市。

  密支那戰役的結果就是以同盟軍的勝利,日本軍隊的撤離告終。這場戰爭總共經歷了3個月的時間,同盟軍進攻了90多公里,解放了將近2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並且擊殺了2000多名日本軍人。當時駐紮在那裡的日軍18師的114聯隊和56師的148聯隊等全軍覆沒。中國在印度的軍隊反攻緬甸日軍的第一步成功了。這場戰爭的勝利,讓中國保住了己方與外界交流的渠道,同時也是對日軍的一個沉痛打擊。

  這場戰爭雖然勝利了,但是代價也很大,是中美聯軍在駐印軍中死傷最為嚴重的一場。

  密支那戰役的影響

  中國在二戰時期,幾乎是一力抵抗日本,拖住了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勢力。在密支那戰役中,以中國軍隊為首的同盟軍與日軍展開了又一次較量。對於中國而言,密支那戰役的影響是很大,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會派軍隊去幫助緬甸和印度作戰的原因。

  在中美聯軍的主持策劃下,日軍駐紮在密支那的部隊幾乎全軍覆沒,只剩下800人匆忙逃入了熱帶雨林。而中美聯軍正式進駐了密支那。密支那戰役的勝利為中國乃至世界都帶來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對於中國而言,密支那的淪陷就極有可能讓中國失去最後一條較為方便與外界交流的途徑。因為當時中國與外界交流時只有兩條空中途徑是安全的:一條就是要穿越喜馬拉雅山脈的路線,這對於空中飛行是很危險的;而另一條路線就是途經緬甸這一塊的路線。倘若日軍成功駐紮在這裡,那麼這條路線就相當於是廢了。所以密支那戰役的勝利讓中國免於求助無門的困境。

  對於整個同盟國而言,密支那戰役的影響就更為重要了。因為這場戰役如果失敗了,日本就可以通過密支那將部隊運輸到印度,在打下印度後就能順利與德軍和意軍匯合在伊朗。三國本就是兵力強大的國家,一旦匯合,那麼對世界的危害不言而喻。所以必須要將日軍阻攔在緬甸之外,將他們從密支那驅趕出去。

  密支那戰役的勝利不但重重挫敗了日軍和軸心國,還讓同盟國的士氣高漲。

  密支那戰役簡介

  密支那戰役是由中美聯軍主動發動的抵抗日軍的戰役,主要戰爭地是在緬甸的密支那,所以才會了密支那戰役這樣一個名稱。讓我們通過密支那戰役簡介來了解一下這場戰爭的前因後果。

  當時軸心國和同盟國都已經形成,雙方勢力正處於交戰之中。此時,日本正好偷襲完珍珠港,並且還妄圖通過佔領緬甸來攻擊印度,從而達到與德國和義大利在歐亞大陸交界的伊朗會師的目的。倘若這三國成功匯合,那麼同盟國反撲軸心國的難度會大大增加。另外如果緬甸被日本佔領,那麼中國就很難與其他國家交流了,因為當時中國所有的沿海城市都已經被日本掌控,緬甸這邊是中國少數與外國聯絡的途徑。所以無論是為了同盟國還是為了中國本身,這場戰役都必須打響。

  在中美兩軍的合作下,他們率先作出了奇襲機場的動作。當時的軍隊中有著中英美三國勢力,所以軍隊不是很平和,為了防止被人阻止,美軍將領史迪威瞞著英軍發動了攻佔密支那的第一站。成功佔領了機場和跑馬地後,日軍意識到了同盟軍的目的,開始進行反擊。

  梅里爾的求勝心理過強,沒有切斷日軍的補給線,甚至還讓水上源藏的增援部隊進入了密支那。之後上方開始了拉鋸戰爭,襲擊機場的優勢都被梅里爾給磨掉了。在雙方對峙時期,中美這邊開始轉入了坑道戰,並且求助了援軍。此時水上的部隊補給被切斷,只能靠殊死搏鬥來反抗,最後在同盟軍的強烈攻擊之下,水上帶領餘下部隊撤離到熱帶叢林中。這場戰爭終於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