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書籍裝幀歷史演變

  我國在古代就有書籍和書籍裝幀技術了,那麼你想知道是怎麼樣的嗎?下面就由小編為你帶來解讀,希望你喜歡。

  解讀

  書籍裝幀,以前很少有人論及這個概念。現在,隨著出版業的發展和出版市場的逐步開放,以及從事專業書裝設計的團體及個人的不斷湧現,關於書籍裝幀的研究已為世人所認知,並且對出版業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將書籍裝幀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學科來學習和研究,也於今天提了出來,並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這一舉措,經事實證明,的確為社會文明及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從書籍裝幀的發展觀來講,若想系統地瞭解書籍裝幀形態,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它的發展史。不論是對出版界還是設計界及書籍收藏界來講,都是有一定幫助的.

  我們談到書籍不能不談到文字,文字是書籍的第一要素。中國自商代就已出現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從甲骨文的規模和分類上看,那時已出現了書籍的萌芽。到周代,中國文化進入第一次勃興時期,各種流派和學說層出不窮,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作為文字載體的書籍,已經出現很多。周代時,甲骨文已經向金文、石鼓文發展,後來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逐步發展,後又完成了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文字型的演變,書籍的材質和形式也逐漸完善。

  ***一***甲骨

  通過考古發現,在河南“殷墟”出土了大量的刻有文字的龜甲和獸骨,這就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最早的作為文字載體的材質。所刻文字縱向成列,每列字數不一,皆隨甲骨形狀而定。由於甲骨文字型尚未規範化,字的筆畫繁簡懸殊很大,刻字大小不一,所以橫向難以成行。後來雖然在陶器、岩石、青銅器和石碑上也有文字刻畫,但與書籍形式相去甚遠,故不做詳談。公元前2500年前後,古埃及人把文字刻在石碑上,稱為石碑文。古巴比倫人則把文字刻在黏土製作的版上,再把黏土版燒製成書。

  ***二***玉版

  《韓非子•喻老》中有“周有玉版”的話,又據考古發現,周代已經使用玉版這種高檔的材質書寫或刻文字了,由於其材質名貴,用量並不是很多,多是上層社會的用品。

  ***三***竹簡木牘

  中國正規書籍的最早載體是竹和木。把竹子加工成統一規格的竹片,再放置火上烘烤,蒸發竹片中的水分,防止日久蟲蛀和變形,然後在竹片上書寫文字,這就是竹簡。竹簡再以革繩相連成“冊”,稱為“簡策”。這種裝訂方法,成為早期書籍裝幀比較完整的形態,已經具備了現代書籍裝幀的基本形式。另外還有木簡的使用,方式方法同竹簡。牘,則是用於書寫文字的木片,與竹簡不同的是木牘以片為單位,一般著字不多,多用於書信。《尚書•多士》中說“惟殷先人,有典有冊”,從其所用材質和使用形式上看,在紙出現和大量使用之前,它們是主要的書寫工具。書的稱謂大概就是從西周的簡牘開始的,今天有關書籍的名詞術語,以及書寫格式和製作方式,也都是承襲簡牘時期形成的傳統。當時歐洲盛行古抄本,所用材質多是樹葉、樹皮等。由於年代久遠,竹木材質難以儲存很長,所以現在我們已經很難看到那些古籍,就是在博物館也難得一見完整的簡策。現在有的出版社模仿古代簡策製作的像《孫子兵法》、《史記》等傳統經典著作,多作為禮品或用以收藏,不屬大眾普及讀物。即使如此,作為書籍裝幀的一種形態,瞭解一二也是很有必要的,這有助於學習和借鑑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手法。

  ***四***縑帛

  縑帛,是絲織品的統稱,與今天的書畫用絹大致相同。在先秦文獻中多次提到了用縑帛作為書寫材料的記載,《墨子》中提到“書於竹帛”,《字詁》中說“古之素帛,以書長短隨事裁絹”。可見縑帛質輕,易摺疊,書寫方便,尺寸長短可根據文字的多少,裁成一段,捲成一束,稱為“一卷”。縑帛常作為書寫材料,與簡牘同期使用,自簡牘和縑帛作為書寫材料起,這種形式被書史學家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書籍。

  ***五***紙

  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我國西漢時就已經出現了紙。《後漢書•蔡倫傳》中載:“自古書契多編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蔡倫造意,用樹膚、麻頭、蔽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以用焉,故天下鹹稱‘蔡倫紙’。”古人認為造紙術是東漢蔡倫所造,其實在他之前,中國已經發明瞭造紙技術,他只是改進並提高了造紙工藝。到魏晉時期,造紙技術、用材、工藝等進一步發展,幾乎接近了近代的機制紙了。到東晉末年,已經正式規定以紙取代簡縑作為書寫用品。最早的西方文明起源於古希臘的米諾亞文化,它又受古埃及人的影響。當時古埃及的主要書寫材料用紙莎草製成,在很長時間內,西方很多國家都用這種紙。中世紀以後羊皮紙代替了它。羊皮紙的出現,給歐洲的書籍形式帶來了巨大變化。如果只強調書籍是文字的載體這一概念,來為書籍下定義的話是不夠的。石碑刻有精美的文字,佈局可謂考究,大多還裝飾以紋飾,標題、正文、落款等內容形式頗有書感,但是,石碑過於龐大,不易移動和傳播交流,與真正意義的書籍難以相提並論。為何紙的出現便迅速替代其它載體材質呢,因紙張輕便、靈活和便於裝訂成冊的諸多優點,使得書籍才真正謂之為書。

  中國的四大發明有兩項對書籍裝幀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是造紙術和印刷術。東漢紙的發明,確定了書籍的材質,隋唐雕版印刷術的發明,促成了書籍的成型,這種形式一直延續到現代。印刷術替代了繁重的手工抄寫方式,縮短了書籍的成書週期,大大提高了書籍的品質和數量,從而推動了人類文化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書籍的裝幀形態也幾經演進。先後出現過卷軸裝、經摺裝、旋風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簡裝和精裝等。

  ***一***卷軸裝

  歐陽修《歸田錄》中說:“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可見在唐代以前,紙本書的最初形式仍是沿襲帛書的卷軸裝。軸通常是一根有漆的細木棒,也有的採用珍貴的材料,如象牙、紫檀、玉、珊瑚等。卷的左端捲入軸內,右端在卷外,前面裝裱有一段紙或絲綢,叫做鏢。鏢頭再繫上絲帶,用來縛扎。卷軸裝的紙本書從東漢一直沿用到宋初。卷軸裝書籍形式的應用,使文字與版式更加規範化,行列有序。與簡策相比,卷軸裝舒展自如,可以根據文字的多少隨時裁取,更加方便,一紙寫完可以加紙續寫,也可把幾張紙粘在一起,稱為一卷。後來人們把一篇完整的文稿就稱作一卷。隋唐以後中西方正是盛行宗教的時期,卷軸裝除了記載傳統經典史記等內容以外,就是眾多的宗教經文,中國多是以佛經為主,西方也有卷軸裝的形式,多是以聖經為主。卷軸裝書籍形式發展到今天已不被採用,而在書畫裝裱中仍還在應用。

  ***二***經摺裝

  經摺裝是在卷軸裝的形式上改造而來的。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對閱讀書籍的需求增多,卷軸裝的許多弊端逐步暴露出來,已經不能適應新的需求,如果看閱卷軸裝書籍的中後部分時也要從頭開啟,看完後還要再捲起,十分麻煩。經摺裝的出現大大方便了閱讀,也便於取放。具體做法是:將一幅長卷沿著文字版面的間隔中間,一反一正的摺疊起來,形成長方形的一疊,在首末兩頁上分別貼上硬紙板或木板。它的裝幀形式與卷軸裝已經有很大的區別,形狀和今天的書籍非常相似。在書畫、碑帖等裝裱方面一直沿用到今天。有時在舊物市場上會偶見它的樣子。

  ***三***旋風裝

  旋風裝也是在經摺裝的基礎上加以改造的。雖然經摺裝的出現改善了卷軸裝的不利因素,但是由於長期翻閱會把折口斷開,使書籍難以長久儲存和使用。所以人們想出把寫好的紙頁,按照先後順序,依次相錯地貼上在整張紙上,類似房頂貼瓦片的樣子。這樣翻閱每一頁都很方便。但是它的外部形式跟卷軸裝還是區別不大,仍需要捲起來存放。

  ***四***蝴蝶裝

  唐、五代時期,雕版印刷已經趨於盛行,而且印刷的數量相當大,以往的書裝形式已難以適應飛速發展的印刷業。經過反覆研究,人們發明了蝴蝶裝的形式。蝴蝶裝就是將印有文字的紙面朝裡對摺,再以中縫為準,把所有頁碼對齊,用糨糊貼上在另一包背紙上,然後裁齊成書。蝴蝶裝的書籍翻閱起來就像蝴蝶飛舞的翅膀,故稱“蝴蝶裝”。蝴蝶裝只用糨糊貼上,不用線,卻很牢固。可見古人對書籍裝訂的選材和方法上善於學習前人經驗,積極探索改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今天,我們更應該以發展的眼光,思考未來書籍裝幀的發展,學習前人的經驗,改善和創造現代的形式。

  ***五***包背裝

  社會是發展的,事物是進步的,書籍裝幀勢必要跟隨社會發展的腳步不斷改革創新才行。雖然蝴蝶裝有很多方便之處,但也很不完善。因為文字面朝內,每翻閱兩頁的同時必須翻動兩頁空白頁。張鏗夫在《中國書裝源流》中說:“蓋以蝴蝶裝式雖美,而綴頁如線,若翻動太多終有脫落之虞。包背裝則貫穿成冊,牢固多矣。”因此,到了元代,包背裝取代了蝴蝶裝。包背裝與蝴蝶裝的主要區別是對摺頁的文字面朝外,背向相對。兩頁版心的折口在書口處,所有摺好的書頁,疊在一起,戳齊折扣,版心內側餘幅處用紙捻穿起來。用一張稍大於書頁的紙貼書背,從封面包到書脊和封底,然後裁齊餘邊,這樣一冊書就裝訂好了。包背裝的書籍除了文字頁是單面印刷,且又每兩頁書口處是相連的以外,其它特徵均與今天的書籍相似。

  ***六***線裝

  線裝是古代書籍裝幀的最後一種形式。它與包背裝相比,書籍內頁的裝幀方法一樣,區別之處在護封,是兩張紙分別貼在封面和封底上,書脊、鎖線外露。鎖線分為四、六、八針訂法。有的珍善本需特別保護,就在書籍的書脊兩角處包上綾錦,稱為“包角”。線裝是中國印本書籍的基本形式,也是古代書籍裝幀技術發展最富代表性的階段。線裝書籍起源於唐末宋初,盛行於明清時期,流傳至今的古籍善本頗多。

  ***七***簡裝

  簡裝,也稱“平裝”,是鉛字印刷以後近現代書籍普遍採用的一種裝幀形式。簡裝書內頁紙張雙面印,大紙摺頁後把每個印張於書脊處戳齊,騎馬鎖線,裝上護封后,除書籍以外三邊裁齊便可成書。這種方法稱為“鎖線釘”。由於鎖線比較煩瑣,成本較高,但牢固,適合較厚或重點書籍,比如詞典。現在大多采用先裁齊書脊然後上膠,不鎖線的方法,這種方法叫“無線膠釘”。它經濟快捷,卻不很牢固,適合較薄或普通書籍。在二三十年代到五六十年代前後,很多書籍都是用鐵絲雙釘的形式。另外,一些更薄的冊子,內頁和封面折在一起直接在書脊折口穿鐵絲,稱為“騎馬訂”。但是,鐵絲容易生鏽,故不宜長久儲存。

  ***八***精裝

  精裝書籍在清代已經出現,是西方的舶來方法。後來西方的許多像《聖經》、《法典》等書籍,多為精裝。清光緒二十年美華書局出版的《新約全書》就是精裝書。封面鑲金字,非常華麗。精裝書最大的優點是護封堅固,起保護內頁的作用,使書經久耐用。精裝書的內頁與平裝一樣,多為鎖線釘,書脊處還要貼上一條布條,以便更牢固的連線和保護。護封用材厚重而堅硬,封面和封底分別與書籍首尾頁相粘,護封書脊與書頁書脊多不相粘,以便翻閱時不致總是牽動內頁,比較靈活。書脊有平脊和圓脊之分,平脊多采用硬紙版做護封的裡襯,形狀平整。圓脊多用牛皮紙、革等較韌性的材質做書脊的裡襯,以便起弧。封面與書脊間還要壓槽、起脊,以便開啟封面。精裝書印製精美,不易折損,便於長久使用和儲存,設計要求特別,選材和工藝技術也較複雜,所以有許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另外還有流行於唐、五代時期的梵夾裝***仿印度貝葉經的裝幀形式,今天藏文佛經書仍用***和宋明以後的毛裝***草裝,粗糙、隨便裝訂***,因不具獨特的裝幀形式,故不再作細說。

  中國書籍裝幀的起源和演進過程,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長期的演進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古樸、簡潔、典雅、實用的東方特有的形式,在世界書籍裝幀設計史上佔有著重要的地位。僅僅幾千字難述全貌,細細研究頗感趣味濃厚,獲益匪淺。所以,研究書籍裝幀形態的歷史演變,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瞭解和鑑別書籍的文化價值和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