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壁大戰爆發的原因有什麼

  玉在歷次重大戰役中保持不敗紀錄,國力軍力後來居上,直至以其為基礎的北周又以北周為基礎的隋,終於取得中國古代史上的第二次大統一。由此,可以見出玉壁之戰及玉壁要塞在中國古代史上之歷史地位和戰略地位。究其原因,玉壁大戰為何會爆發?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玉壁大戰爆發的原因,希望你喜歡。

  玉壁大戰爆發的原因

  玉壁地當今稷山縣西南六公里,坐落於汾河下游與涑水河分水嶺峨嵋原北緣。峨嵋原即地理學上所謂“峨嵋臺地”,地處北緯34°52′,至35°36′,東經110°20′,至111°20′,之間運城盆地中部,面積6000平方公里,周300公里,臺地略呈稜形,海拔在400米以上,北界汾河谷地,西界黃河峽谷,東、南為涑水河所環繞。臺地邊緣受流水侵蝕和河流沖刷,形成陡峻的黃土斷崖和沖溝,沿河斷崖大多在50米以上,整個臺地猶如一巨大黃土城堡。

  臺地中央更有兩座超過千米的孤峰山和稷王山,東西相對,宛若臺地的兩隻眼睛。佔據峨嵋原,東南可控制涑水河谷的南北孔道,西北則可控制汾河河谷東西孔道,進可長驅突擊,退可守險無虞,古來構成西南拱衛長安、東北屏翰晉陽的地理形勢。同時,臺地地處暖溫帶,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盛產糧麻,向為民給軍需的理想所在。所以誰佔有峨嵋原,誰就取得了戰略主動。

  如今西魏既進入河東,如欲站住腳進而鞏固和發展,則必須守住峨嵋原——此正是西魏築城玉壁移鎮玉壁的原因;而河東是二魏角逐中東魏的要害,亦其“軟腹部”,高歡前對西魏涉足河東早已如坐鍼氈,今對其築城玉壁自然更如鯁骨在喉——此正是高歡為拔除玉壁不惜以賭國運的原因。

  玉壁大戰簡介

  玉壁在南北朝時,是極為顯要的軍事重鎮,是東魏和西魏擴充套件勢力,向對方進發的咽喉要道。在1400多年前,這裡曾發生了一次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戰術最雜、傷亡最多的封建勢力爭奪戰,歷史上稱為“玉壁大戰”。

  兩魏玉壁之戰,先後凡兩次,都是東魏攻打西魏的要塞玉壁引發的。東魏軍皆由大丞相高歡親自統率;西魏軍首次由東道行臺王思政為主將,第二次由晉州刺史韋孝寬為主將。首次玉壁之戰發生於公元542年***西魏大統八年,東魏孝靜帝興和元年***初冬。高歡由晉陽麾軍沿汾河谷道南下,至絳州***今山西新絳***折西,軍勢浩大,號稱“連營四十里”。高歡兵臨城下,軟硬兼施,先以授幷州刺史勸降,王思政不受;高歡遂圍玉壁,連續攻打9日不下,天逢大雪,城外野戰,士卒飢凍,死傷慘重,無奈撤軍。

  高歡病中由玉壁班師晉陽後,出於兵敗後激勵將士,使驍將斛律金作《敕勒歌》,這就是那首傳誦千古的名篇:“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首描繪北國草原遼闊無垠、氣勢恢巨集的遊牧族民歌,借玉壁之戰始進入官書而流傳下來。

  玉壁大戰遺址

  玉壁城在南北朝時,是極為顯要的軍事重鎮,是東魏和西魏擴充套件勢力,向對方進發的咽喉要道。在1400多年前,這裡曾發生了一次規模大、時間長、戰術雜、傷亡多的封建勢力爭奪戰,為中國古代史上的第二次大統一奠定了基礎,拉開了序幕,歷史上稱為“玉壁大戰”。

  玉壁大戰是歷史上一次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戰術最雜、傷亡最多的封建勢力爭奪戰。現存的歷史遺蹟,既是對玉壁兵戈相殘的歷史見證,又是對玉壁爭霸鏖戰的血淚控訴。通過恢復玉壁遺址,不僅可瞭解到古人的英勇善戰,足智多謀,而且可深刻認識到華夏大統一的來之不易,既有歷史意義,又有政治意義。更重要的是,恢復玉壁大戰遺址,為研究古代的軍事戰略技術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