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的古代兵器有哪些

  古代戰爭少不了用兵器,那麼呢?讓我們來了解下吧。

  

  秦始皇陵兵馬俑出土古代兵器

  劍:已出土19把青銅劍,其經過鉻鹽氧化處理現在依舊堅硬鋒利。正常長度基本在81--94.4cm之間,分為佩劍和兵劍兩種。

  金鉤:便於推殺和鉤殺的短兵器

  矛:刺兵器,由矛頭和矛柄、鐓組成

  戈、長鈹、戟均為鋒利的長兵器

  殳:無刃兵器,為國軍儀仗隊配備

  銅鏃:就是銅箭頭,在兵馬俑坑中發現的數量最多。其執行阻力小,是秦代主要作戰兵器之一

  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時期

  1953年,在河南省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文物已有銅矛頭、銅勾、銅戚、銅刀、銅斧、銅簇等項。

  西周兵器進一步多樣化,這個時期長兵有:戈、戟、 鉞、矛、斧等。短兵則有刀、劍等。

  據古籍記載以及大量的出土文物表明,當時有戈、戟、矛、殳、 斧、鉞、錘、錐、刀、劍、匕首等,並廣泛應用於戰爭中。

  清代的兵器與明代大同小異,不過品種更多而已。拿刀來說,有大刀、朴刀、春秋大刀、三尖兩刃刀、大環刀、鳳嘴刀、梅花刀、腰刀、戰刀、苗刀、壯族尖刀、彝族插刀……不下10餘種。

  拋射兵器:弓、弩、箭、矢、銃。

  長兵器:戈、矛、槍、棍、棒、撾、殳、杵、杆、杖、鈀、把頭、鏟、斧、鉞、戟、槊、叉、钂、鉤、大刀、大鐮。

  短兵器:劍、刀、鞭、金間、鉤、鐮、錘、鏈、尺、拐、哨子棍、環***圈***、輪。

  奇門兵刃:三尖兩刃刀、橛、點穴針、扭子、匕首、鴛鴦鉞、三節棍、盾牌、判官筆、狀元筆、陰陽銳、鐵尺。

  暗器:飛劍、飛刀、飛鏢、鏢刀、梅花針、飛針、飛刺、飛鉈、飛抓、飛鐃、梅花袖箭、袖筒箭、摔手箭、花裝弩、踏弩、袖弩、袖圈、袖蛋、彈弓、飛蝗石、鐵蓮花、鐵鴛鴦、如意珠、流星錘、鐵拳、龍鬚鉤、繩鏢、羅漢錢、噴筒、龍吒、梅吒、血滴子、乾隆

  古代兵器在古書中的記載

  在中外研究古代兵器把火藥用於兵器作為一個歷史的分期階段,也就是說,在火藥發明以前,軍隊裡使用的兵器我們稱它為冷兵器。火藥發明以後,火藥開始使用於戰爭以後,就出現了***的兵器,就是火器。這時候是冷兵器和火器並用時期。中國古代兵器大概可以分成三個階段,首先是史前時期,從考古學來講叫石器時代,我們稱這個階段是石器時代的兵器。開始青銅冶鑄後,這時候兵器的主要材質就開始變成了青銅的。

  《周禮·夏官司馬》:「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與其等。」先鄭雲:「戈、殳、戟、酋矛、夷矛。」

  2.南宋華嶽《翠微北征錄》卷七<弓制>:「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

  3.南宋永嘉年間<張協狀元>第四十八:「前日兩個小人,一個道欠錢,一個道不欠錢,十八般武藝都不會,只會白廝打。」

  4.元曲中大量出現十八般武藝之說,說明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口頭禪。但仍未見詳細內容。

  5.明何良臣《陣紀·束伍》:「授器之要,因其短長編列之,宜隨其地勢,每以槍、筅、弓、弩、標、銃為長兵,刀、鐮、叉、鈀、牌、斧為短器。」

  6.明嘉靖郭勳刻百回本《水滸傳》第二回<王教頭私走延安府,九紋龍大鬧史家村>:「史進每日請王教頭點拔,十八般武藝,一一從頭指教。那十八般武藝?矛、錘、弓、弩、銃,鞭、鐗、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杈。」

  7.明謝肇制《五雜俎》卷五:「正統己巳之變,招募天下勇士。山東李通者,行教京師,試其技藝,十八般皆能,無人可與為敵,遂應首選。」***十八般乃: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鐗、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

  8.朱國禎《湧幢小品》仝,惟第十三為「撾」,當屬音同假借。

  9.清初褚人獲《堅瓠集》:「山西李通善使武藝十八事,計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鞭、鐗、撾、殳、叉、把頭、綿繩套、椎及白打,共十八種。」

  10.清初褚人獲《堅瓠集·續集》:「矛、椎、弓、弩、銃,鞭、鐗、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杈。」

  11.元兵西征時,從各地帶回一些兵器,種類繁雜,看來「十八般兵器」和「十八般武藝」之說,是一種統稱或概算。

  12.成語俗諺中,與兵器有關者:一箭雙鵰、借刀殺人、回馬槍、拖刀計、殺手鐗、流星椎、

  13.歷代名人所使兵器:關羽青龍偃月刀、張飛丈八長矛、呂布方天畫戟